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凡纳滨对虾是世界第一养殖虾类,约占全球养殖对虾产量70%,占我国对虾养殖产量80%~90%。随着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地域和规模的扩大,养殖产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的种苗生产量已超过7000亿尾。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品种登记号:G S-0 1-0 0 6-2017)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5月,农业部公布了2017年通过审定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榜上有名。这是海洋所自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后又一通过审定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凡纳滨对虾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虾类,约占全球养殖对虾产量的70%。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3.
正凡纳滨对虾是世界第一养殖虾类,约占全球对虾养殖产量70%,占我国对虾养殖产量80%~90%。随着养殖地域和规模的扩大,对优质种苗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的种苗生产量已超过7000亿尾。由于凡纳滨对虾原产地与我国养殖区域温度盐度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选育适合不断变化的养殖环境、对温度和盐度逆境耐受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4.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又名南美白对虾(White Shrimp)、白肢虾、凡纳对虾、白对虾等,是公认的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虾类优良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肉质鲜嫩,加工后出肉比例高,效益显著,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养殖虾类的主导品种之一。滨州市养殖对虾历史悠久,近年来养殖总产量占全省的60%以上,稳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养殖价值的对虾,凡纳滨对虾自1988年被引进后逐步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产业中的主导品种,到2016年,养殖总产量已达到167万吨,居世界首位。在整个凡纳滨对虾产业链中,种虾环节处于最上游,而良种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凡纳滨对虾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国内外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概况1.国外种质资源凡纳滨对虾为热带性种类,原产地为美洲西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美洲。由于凡纳滨对虾对盐度有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迅速成为当前养殖总产量最高的内陆养殖甲壳类品种。近年来,内陆养殖凡纳滨对虾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摸清内陆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主要发病情况,建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我们在2005-2006年期间对浙江省平湖市内陆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了病害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太平洋白虾等,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海域,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水经济虾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凡纳滨对虾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目前其养殖量占我国对虾养殖量的70%以上。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凡纳滨对虾营养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凡纳滨对虾营养生理、饲料配制以及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1凡纳滨对虾苗种挑选的重要性苗种是养殖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关键,也是其养殖中防病技术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广东省开始引进并推广养殖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1998年开始,随着凡纳滨对虾在我国粤西地区,特别是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广泛养殖,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但是逐渐的也出现了凡纳滨对虾种群种质退化,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对养殖水体的压力增加,病害趋于严重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凡纳滨对虾难养的原因,笔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进行了基因组探查分析,成功构建了全球标记密度最高的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凡纳滨对虾是我国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也是世界单一种类产值最高的水产养殖对象,培育高产抗逆的对虾新品种对于推动对虾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引进凡纳滨对虾以来,其养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养殖水域污染严重导致流行病频发,受气候制约,单位面积产出较低等,这些已经制约凡纳滨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因具有对环境污染较轻,能有效防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产量高,能有效保证对虾的食品安全等优点,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将北方地区反季节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技术要点总结如下,力求开发高效可控、高收益、环保型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以推动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全球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繁殖量和养殖范围非常惊人,属于产量最高的经济虾之一。我国主要在天津、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比较多,而以天津最为出名。凡纳滨对虾的虾肉非常鲜美,营养丰富,壳薄,肉肥,是餐桌上的佳品,所以极大刺激了凡纳滨对虾的集约化养殖,但在养殖的过程中疾病是影响经济效益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凡纳滨对虾的繁殖生长过程中如何预防各种疾病尤为重要。目前在养殖过程中凡纳滨对虾面临多种病的威胁,如黄头病、白斑综合征、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2017,(11):67-71
<正>一、品种概况1.培育背景当前凡纳滨对虾是我国养殖产量最大的对虾品种,生长速度是养殖户关注的主要性状,同时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对虾体抗逆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海兴农2号"以生长速度为第一选育目标,养殖成活率为第二选育目标,进行持续选育,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对我国凡纳滨对虾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凡纳滨对虾原产于南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分布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是世界上养殖最多、产量最大的三大虾种之一。凡纳滨对虾机体中的脂肪在凡纳滨对虾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凡纳滨对虾机体中的脂肪酸不仅是构成生物体重要的物质,也是生物生长需要的重要营养元素。一、凡纳滨对虾饲料行业的现状营养饲料是对虾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虾饲料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家系选育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分布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滨对虾属~([1])。由于其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环境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高产量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1988年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沿海地区养殖,随后逐渐发展到北方沿海及部分内陆省份,其养殖产量已占我国养殖对虾年产量的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也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凡纳滨对虾的营养需求方面国内外已做了许多研究.Smith和Lawrence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幼虾在海水中的蛋白质需求,得出其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为36%的结论[1].……  相似文献   

16.
正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养殖虾类产量已经达到400万吨以上,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左右,其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凡纳滨对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罗氏沼虾等。最近几年来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病害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为了给广大的水产养虾  相似文献   

17.
牛津  赵伟 《水产学报》2022,46(10):1776-1800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水对虾类养殖品种,2021年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19.77万吨,占全国海水虾类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目前,国内外对于凡纳滨对虾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是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精准营养需求以及营养素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相互关系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主要就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的需求,蛋白源和脂肪源替代鱼粉和鱼油,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凡纳滨对虾的精准营养研究及高效环保饲料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推动其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近两年,天津市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因苗种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养殖产量和效益均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2015年凡纳滨对虾养殖成功率不足10%,有的养殖池塘几乎绝产,养殖单位损失巨大。为了解决本地区凡纳滨对虾种质退化、抗病能力弱、疾病暴发等问题,急需引进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从源头上保证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又名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又名南美白对虾、万氏对虾、白脚虾,自然分布于东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88年和1991年先后2次引进凡纳滨对虾,并于1992年完成了实验室条件下幼体培育工作(张伟权等,1993)。1998年以后,随着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的成熟,育苗产量逐年提高,如今全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已达到50万t以上。虽然我国是世界养虾大国,但是我国目前凡纳滨对虾还没有一个品牌虾苗。现有的凡纳滨对虾人工繁育技术模式,基本上都是在黑暗环境下进行,水环境很难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