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栽培因子对抗虫杂交棉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探索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途径,采用多因子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播期、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对抗虫杂交棉农杂62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棉铃时间分布影响最大.随播期推迟.成铃高峰推迟.秋桃比例增加.而伏桃和伏前桃比例减小;施氮量影响次之,施N量增加,秋桃比例增加;密度影响最小.试验因子对棉铃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影响,播期推迟,棉株下部内围铃比例增加.上部及叶枝铃比例减小;施N量增加.上部及外围铃比例增加,中下部铃比例减小;密度增加.叶枝铃及外围铃比例显著减小.各试验因子对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的影响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超高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选用了3个棉花品种,观察叶、蕾、花等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结果]初步得出超高产棉花果枝第1果节现蕾与主茎叶同伸关系为n+1.5~n-1.2;第一果节开花与主茎叶同伸关系为n+6.2~n+8.8(n为果枝同位主茎叶叶龄).[结论]超高产常规品种棉花中下部内围铃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是超高产棉田棉铃的主体,上部铃占10;左右,上部及外围铃是实现超高产的潜力所在;超高产杂交棉中部铃比例占50;以上,下部铃和上部铃相当,叶枝成铃4.3;,外围铃的比例近40;,抓住上部及外围成铃是创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施钾量对北疆陆地棉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效应.[方法]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施钾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不同施钾量处理棉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规律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且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出苗后约105 d左右;其中,中等施钾量的K4处理,棉株地上部总干物质、茎叶干物质和蕾铃干物质生长的最快时期提前,关键时期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增加.不同施钾处理下陆地棉氮、磷、钾的吸收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各处理棉花钾素的吸收集中在出苗后的25~90 d,其中65 d左右吸钾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近60;.[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钾肥的用量可以促进棉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增施钾肥使陆地棉的单株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中等施钾量的K4处理皮棉产量达到1 785.88 kg/hm2,比未施肥处理提高了52.20;.  相似文献   

4.
以百棉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留叶枝条件下,产量、纤维品质和棉铃空间分布随种植密度(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株/hm2)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3.0万~6.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差异不显著,达4 502.5~4 732.7 kg/hm2,整株纤维品质无显著变化;主茎和叶枝的铃数、铃重亦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叶枝的下降幅度大于主茎;主茎铃数和子棉产量占整株比例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叶枝则相反;叶枝铃数和子棉产量空间分布与主茎相似,试验密度范围内,以中下层(1~10台果枝)和内围(1~2果节)为主体,叶枝中下层和内围子棉产量分别为整株叶枝的90.9%~95.3%和88.0%~95.9%,主茎中下层和内围子棉产量为整个主茎的81.9%~92.9%和75.7%~96.3%。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棉株氮素库源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寻不同密度处理棉株的氮素库源分配情况,找出密度与库源分配合理的搭配以指导生产实践.[方法]设置5种(A1 ~A5)不同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棉株库源器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氮素的吸收、利用影响较大,单株的氮素含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盛铃-见絮期积累速度大,各处理积累量均达到最高,9.0×104株/hm2处理最大,为430g/株,27.0×104株/hm2处理最小,仅为161g/株.在不同库源器官氮素分配中,根系作为氮素营养吸收器官,苗期浓度较高,随后基本维持在1;左右,且因滴灌模式,密度影响只在苗期和吐絮期才较明显的显现出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各处理叶源的氮素浓度最高且超过2.5;,其次为库器官蕾、铃,最后为茎源.[结论]中间密度处理氮素在源库分配中,相比其他处理铃库与叶源比例较高且相对协调,都达40;以上,更有利于干物质的供应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免耕及直播密度对油菜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研究免耕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并初步了解导致免耕油菜产量降低的障碍因素,同时探讨晚播条件下免耕直播油菜的适宜直播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比较免耕和翻耕条件下土壤紧实状况及杂草发生情况的差异,以及耕作方式对油菜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免耕油菜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特点及其养分利用状况.[结果]免耕条件下土壤容重明显高于翻耕,整个生育期二者平均相差0.11 g·cm-3.与翻耕相比,免耕油菜田杂草生长量大,导致养分竞争加剧,杂草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翻耕处理的1.9、2.4和2.5倍.免耕条件下整个生育期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比翻耕处理降低了18.2%、17.1%、16.4%和20.2%.在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与翻耕相比,免耕处理油菜籽减产10.7%.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与低密度处理(30万株/hm2)相比,高密度处理(60万株/hm2)的杂草数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了40.5%和56.4%,而整个生育期油菜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则分别平均增加了55.3%、46.7%、53.6%和50.2%,油菜籽产量也提高了43.1%.[结论]油菜在免耕条件下会出现土壤紧实度大、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受抑以及杂草过多竞争养分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产量降低.而在晚播条件下增加直播油菜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菜籽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中适宜的直播密度为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为水肥耦合调控棉花机采性状的技术研究提供参考途径.[方法]采用行距66 cm+10 cm、株距9.5 cm机采棉种植模式,在施氮量和灌溉定额相同基础上,将生育期各次追氮量和灌水量分别设计为3个方案,完全组合成9个水氮运筹处理,研究机采棉机采性状差异.[结果]各处理间株高、株宽均有差别,株高差异不显著,有些处理间株宽差异达显著;棉花始果枝节位高都在18 cm以上,其中仅3个高产处理在21.5 ~19.2 cm;处理间棉花内外围铃比例差别大,内围铃比例远大于外围铃;处理间下中上部棉铃比例有明显差异,其中高产处理的下中上部棉铃分别为35;、40;和25;,是较理想高产和适宜机采的棉铃垂直分布.[结论]生育期不同的精细化水氮运筹方案,可以对机采棉收获时的株高、株宽、始果枝节位高、果枝台数、棉铃内外围铃分布、棉铃垂直分布等性状产生影响,对机采棉株宽、始果枝节位高、棉铃内外围铃分布和棉铃垂直分布等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最明显,在棉花生育期实行精细化水氮运筹,不仅能调控一些棉花性状达到采棉机收获要求,同时还能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杂交棉品种高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杂交棉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方法]在相同的密度和栽培条件下,研究常规棉花与不同品种杂交棉的性状表现.[结果]杂交棉新陆中31号和新杂1号与常规棉中棉43号相比,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要高且保持时间长,从盛花到初絮间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明显较高,分别高出10;和70;左右,且杂交棉成铃数多,单株成铃6~7个,成铃率高,单铃重大于5 g.[结论]棉铃在空间分布上,以中、下部果枝为主,而杂交棉第2果节的棉铃数与常规棉相比对产量的增加起了更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肥方式对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施肥方式对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棉花上优化氮、磷、钾配比和基追比例,测定棉花干物质、养分吸收量和产量.[结果]在氮肥全部滴灌追施和50;钾肥初花期之后滴灌追施的情况下,磷肥65;基施和35;初花期之前滴灌追施(优化处理)比磷肥全部基施的棉花干物质提高17.35;,产量增加5.80;,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2.13、8.41和7.67个百分点.初花期之前滴灌追施氮肥和磷肥,初花期之后滴灌追施氮肥和钾肥的滴灌配方肥处理干物质量显著小于优化处理,但两种滴灌配方肥处理的棉花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优化处理相当,都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结论]棉花初花期之前滴施氮和磷、初花期之后滴施氮和钾能够显著增加棉花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中早熟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虫棉品种鲁棉研28为材料,设6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中早熟抗虫棉成铃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基部、中部、上部果枝和内围果节的成铃数以及伏前桃、晚秋桃数有增加的趋势,伏前桃和早秋桃则在中等密度下较多;中、低密度处理的基部和中部果枝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较大,高密度处理的上部果枝成铃比例较大.随着密度增加,内围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比例增加,外围果节的成铃比例则下降;伏前桃和晚秋桃的比例增加,而伏桃和早秋桃的比例明显下降.当密度为5.10万株/hm2时,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霜前花率较高,僵烂花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钾肥对北疆陆地棉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和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钾处理对北疆陆地棉棉花干物质积累规律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不同施钾肥处理棉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且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出苗后105d左右;其中,中等施肥量处理,棉株地上部总干物质、茎叶干物质和蕾铃干物质生长的最快时期提前,关键时期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增加,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显著增加,而且2a的皮棉产量分别达到1 514.95和1 785.88kg/hm2,比同年未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6.23%和52.20%,比高施肥量处理分别提高了6.46%和19.33%。中等施钾量可显著改善棉花品质,主要增加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强度和伸长率,但对马克隆值、成熟度指数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棉花苗期遭受涝渍胁迫后,采用不同的恢复技术对棉花形态、生理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为遭受涝渍胁迫后的棉花快速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湘杂棉8号F1、中棉所63F1为试验材料,淹水15 d排除渍水后进行恢复,设置双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采用恢复技术后棉花形态生长、SPAD、产量、棉铃等特征变化。[结果]涝渍胁迫后采用恢复技术能加快棉花株高及叶片增长。喷施天丰素、尿素及磷酸二氢钾等技术能提高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喷施萘乙酸、赤霉素、乙烯利、尿素加磷酸二氢钾,土壤穴施复合肥,土壤穴施复合肥配合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等恢复技术均能提高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其中总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最大的技术为土壤穴施,分别比胁迫不采用恢复技术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量提高45.2%、70.4%;总干物质积累量恢复到不受涝渍胁迫处理的54.1%、58.2%。对籽棉产量分析,植株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土壤穴施氮磷钾复合肥2项技术,与涝渍胁迫不采用恢复技术对照比较均达极显著差异,其中植株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技术比涝渍胁迫不采用恢复技术对照提高94.9%、144.5%,恢复到未受涝渍胁迫对照的71.3%、73.6%。[结论]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棉花苗期遭受涝渍胁迫后,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土壤穴施复合肥均能快速恢复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氮肥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干物质的积累动态与分配规律的影响,为南疆陆地棉膜下滴灌高产棉田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棉所49号为材料,在田间通过不同施纯氮量(0、150、300、450、600和750 kg/hm2)试验,对不同生育时期公顷干物质的积累及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并建立施纯氮量与籽棉产量的回归方程.[结果]全生育期根、茎枝、叶片的干物质积累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蕾花铃在结铃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茎枝的分配比例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蕾花铃呈负相关;叶片的分配比例在开花期之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开花期之后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纯氮300~450 kg/hm2,可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延长其快速积累持续期,调节棉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增加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提高棉花产量.施纯氮量与籽棉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4 171.870+12.881 X-0.015X2,当施纯氮量X=427.832 kg/hm2,得到籽棉理论最高产量为Y=6 937.17 kg/hm2.  相似文献   

15.
徐道青  郑曙峰  王维  屈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86-14887,14925
[目的]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生长状况、棉铃特征和产量变化,为沿江棉区找寻高产优质的合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湘杂棉8号为试验材料,起始密度为12000株/hm2,密度梯度为9000株/hm2,共设6个处理。研究其生长周期、产量、棉铃、棉纤维等特征变化。[结果]密度对棉花的株高和其各生长周期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处理中籽棉衣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对单铃重、"三桃"分布、蕾铃脱落率、僵烂比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且差异显著。基本规律为:棉花单铃重和伏桃比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脱落率和僵烂比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都在处理5时表现最差。皮棉产量以处理2、3和4较高,最高的为处理3,密度最低的处理1产量最低。[结论]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在沿江棉区种植杂交抗虫棉以3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16.
李艳军  张小均  孙磊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24-8125
[目的]比较新疆不同年代棉花品种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方法]以新疆不同年代的4个棉花主栽品种(kk-1543、新陆早1号、新陆早8号和新陆早13号)为研究材料,研究各棉花品种在盛花期、盛铃期和始絮期的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早期品种kk-1543在盛花期具有明显光合优势,而现在品种新陆早13号在盛铃期和始絮期具有明显的光合优势。3个时期中,新陆早13号的单叶日平均光合速率较高,新陆早1号较低。从苗期至初花期4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速度为:kk-1543>新陆早13号>新陆早8号>新陆早1号。各品种的经济系数次序为:新陆早13号>新陆早8号>kk-1543>新陆早1号。[结论]近期品种和现在品种在盛铃期和始絮期光合速率较高,是其早熟不早衰及皮棉产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棉花植株顶部棉铃发育过程中物质累积及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7、8果枝棉籽与纤维不同播种条件下物质累计的特点,分析温度变化对籽棉物质分配的影响,以及分期播种后上部果枝棉纤维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为机采棉确定播种日期和脱叶剂喷施时间和提高棉纤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以大田生产播期(4月12日)为对照,两年共设置4个播期,随铃龄变化测定棉籽与纤维物质累积特征、棉花纤维品质等指标。【结果】花后50 d内日均温MDT为23.8℃,≥15℃有效积温为456.8℃的正常播期处理下,新陆早59号、新陆早64号上部果枝单粒棉纤维干物质快速累积期分别在铃龄22~40和18~36 d;MDT下降0.3℃,≥15℃有效积温下降17.5℃的条件下,使新陆早64号单粒棉纤维干物质快速累积期平均累积速率提高且理论最大积累量明显增加;在纤维物质累积过程中,日温差对单粒纤维物质快速累积期长短有着极显著影响;纤维与棉籽间存在异速生长特征,并随着铃期MDT的下降异速生长程度减小;MDT为23.0和20.8℃的晚播条件下早中熟品种新陆中82号的棉籽、纤维发育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结论】棉纤维发育对铃期温度下降较为敏感,在铃龄中后期干物质累积速率的明显降低;纤维与棉籽间的异速生长程度随着铃期MDT的下降而降低;铃期日均温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干物质快速累积期的长短;早中熟品种新陆中82号早熟性较好,适宜在北疆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实现常规棉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方法]以转基因常规棉邯棉802为试验材料,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120、180、240、300 kg/hm~2共5个处理,在最佳施肥方式(基施和花铃期追施各占50%)和最佳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钾量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邯棉802对钾肥需求十分敏感,施用钾肥能有效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显著促进棉花总铃数和单铃重的增加,明显提高棉花产量,且效果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其中,施钾量≤24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效果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施钾量24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增效作用不再明显。[结论]该研究条件下,邯棉802的氯化钾经济施肥量为240 kg/hm~2,该处理下,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为15.0%,较CK降低64.29%;产量为4 630.4 kg/hm~2,较CK增产3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