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特征表现为茎蔓及其叶片背部叶脉上均无刚毛,通过对其与正常植株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的茎蔓性状分离观察研究表明,符合孟得尔的3∶1和1∶1的分离规律;该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和品种纯度鉴定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甜瓜茎蔓苦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茎蔓苦味特征表现为茎蔓具有浓郁的苦味。通过对2组茎蔓具苦味与茎蔓无苦味甜瓜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BC1、BC2的茎蔓苦味性状的分离观察研究表明,茎蔓苦味性状分离规律均符合孟得尔的3∶1和1∶1的遗传规律;说明茎蔓苦味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独立遗传的显性性状。该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应用于甜瓜杂交育种和杂交一代品种纯度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3.
甜瓜茎蔓无刚毛与光滑无毛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与茎蔓光滑无毛突变体进行杂交,对F1,BC1,BC2,F2代植株茎蔓性状观察统计发现:F1代表现茎蔓正常有刚毛;BC1代植株性状表现为茎蔓正常有刚毛、茎蔓无刚毛;BC2代植株性状表现为茎蔓正常有刚毛、茎蔓光滑无毛,其分离比值均接近1∶1;F2代植株性状表现为茎蔓正常有刚毛、茎蔓无刚毛、茎蔓光滑无毛3种类型,经X2检验符合9∶3∶4的分离规律,说明茎蔓无刚毛基因和茎蔓光滑无毛基因表现为非等位基因,甜瓜茎蔓光滑无毛基因对无刚毛基因存在隐性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4.
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的选育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特征表现为茎蔓及其叶片背部叶脉上均无刚毛,通过对其与正常植株杂交Fl、F2代及回交世代的茎蔓性状分离观察研究表明,符合孟得尔的3:1和1:1的分离规律;该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和品种纯度鉴定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甜瓜芽黄标记性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甜瓜育种工作,笔者利用在本单位甜瓜试验地发现的甜瓜芽黄突变材料,研究了甜瓜芽黄资源的遗传规律。通过进行单株自交留种,并与正常叶色材料配制正、反交组合,其F1代均表现为正常叶色;对正、反交F1代与芽黄性状植株进行测交和自交,并对其测交后代与F2代的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分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测交分离后代中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的比率均接近于1∶1,正、反交F2代中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的比率均接近于3∶1,经X2c适合性测验,差异不显著;同时发现,甜瓜芽黄材料通过连续多代自交,其后代均表现为芽黄,说明甜瓜芽黄突变性状可稳定遗传,属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黏籽西瓜独特的黏籽性状与籽瓜亚种间进行杂交,对所配6个世代中的黏籽种皮类型与籽瓜种皮类型的分离比例进行分析和采用卡方检验,来验证理论值与观测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F1代中黏籽性状不表现,而在与黏籽西瓜作父本的BC1代中籽瓜种皮类型和黏籽种皮类型分离比例为1:1,在F2代中籽瓜种皮类型和黏籽种皮类型分离比例为3:1。由此可以推测黏籽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杂交F1代果实性状的分离特点和遗传变异,为枣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枣JMS2×交城5号的F1代140个单株及亲本为试材,对果实成熟期、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等26个描述型和数值型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F1代果实的成熟期表现出分离,36.26%的F1株系成熟期多数在9月下旬。F1代13个果实的描述型性状均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其中果实形状出现了6个变异类型,子代果形倾向父本的倒卵圆形占比最高为35.85%,子代果形倾向母本的卵圆形占比为17.92%;果实质地出现4个变异类型,其中46.23%表现出果肉致密。果肩形状和柱头状态,分离比例依次为3∶1、1∶2∶1,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F1代果实大小和果实内在品质指标等13个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且符合正态分布或偏正态分布,具有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果实大小、果核大小以及可食率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85%~32...  相似文献   

8.
1991年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的黄瓜品种中农 5号中发现 1株黄绿色叶片植株 ,随后进行自交分离 ,现已选育出具黄绿色叶片、性状稳定的新品系。为了研究黄瓜黄绿色叶片的遗传规律 ,笔者做了具有黄绿色叶片性状植株与具有绿色叶片性状植株的正交、反交及其F1代分别与具有黄绿色叶片性状亲本的测交和F1代自交的试验。结果表明 ,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叶色均为绿色 ;F2 代绿叶与黄绿叶植株的比例接近 3∶1;F1代与黄绿叶植株亲本测交后 ,绿叶与黄绿叶植株的比例接近 1∶1。以上结果说明黄绿色叶片性状为细胞核遗传 ;绿叶与…  相似文献   

9.
毛叶秋海棠的杂交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叶秋海棠与云南野生秋海棠, 以及国外毛叶秋海棠的园艺品种进行正反交试验, 观测各杂交F1 代群体叶片斑纹、茎的类型、植株抗寒能力等主要性状的表现及其遗传特性; 通过F1 代自交, 对F2 代群体叶片斑纹的观测统计, 研究银绿斑性状的分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毛叶秋海棠银绿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 银绿斑对无斑是显性, 无斑对银绿斑是隐性, 其遗传杂交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B . rex ×B . longialata F1 代植株银绿斑性状的持续表现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 生长2 年后需要增加约2000 lx 的光照才能保持原有的银绿斑色彩; 毛叶秋海棠根状茎性状的遗传特性极为稳定, 遗传保持率90 %; 杂交F1 代在抗寒性方面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以一个单交组合的F2世代为材料,研究了与辣椒高产、优质育种目标相关的4个性状的分离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果长的分离中出现超(大)亲分离的现象,而果宽、坐果数/株的分离中呈现超(小)亲分离的现象;果重、果长、果宽的表现型为正态分布,而坐果数/株的分布具有极显著的偏畸(P<0.01)。F2世代分离出的植株类型较为丰富,在这4个性状的表现上,有些植株和一代杂种F1类似,有些植株的比F1优良,还有植株的表现比母本优良。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西瓜育种材料‘韩选绿圆’中发现一株矮化小果型自然突变体(命名为dsh)。对其形态学观察发现:其主蔓长度、节间长度和单瓜质量均显著低于普通西瓜(P < 0.05)。将此突变体与两个普通长蔓西瓜进行杂交、F1自交并以‘dsh’回交,获得F1、F2和BC各世代群体,对蔓型和单瓜质量的遗传分析表明:F1均为长蔓普通果型植株,F2和BC群体长蔓普通果型植株与矮化小果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 > 0.05)。说明该矮化小果突变是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2.
以茄子叶色黄化突变体‘chl861-2’及其叶色正常近等基因系‘0643-1’为试材,研究其生长变化趋势、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变化和光合特性。该突变体具有叶绿素缺失突变特征,从子叶期开始表现出叶色黄化现象,子叶浅黄色,整个生育期真叶黄色。突变体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生育期延长,生长势和果实显著小于野生型,单果质量只有野生型的71.58%;在苗期、门茄开花期、四门斗开花结果期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比野生型亲本显著降低;在苗期、门茄开花期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野生型,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低于野生型,胞间CO2浓度(Ci)高于野生型。以突变体与3个正常叶色自交系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对突变体叶色黄化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性状为隐性核单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mchl-1。  相似文献   

13.
赵贵叶  秦蕾  Tayeb Muhammad  张洋  张颜  梁燕 《园艺学报》2017,44(11):2109-2116
通过EMS诱变获得了1个可稳定遗传的番茄黄色柱头突变体,命名为ys(yellow stigma)。色素含量测定发现: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s柱头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对香豆酸和柚皮素查尔酮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呈黄色的柚皮素查尔酮的大量积累可能在黄色柱头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分析发现,突变体和野生型在柱头表面结构、柱头可授性及花粉活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突变体ys与野生型构建的F_1、F_2、BC_1以及BC_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F_1和BC_2均为绿色柱头植株,F_2和BC_1群体绿色柱头植株与黄色柱头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0.05),表明黄色柱头突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4.
徐丽鸣  辛焱  徐飞 《北方园艺》2012,(18):63-65
对1 073份菜豆种质资源8个色泽性状进行鉴定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色泽性状表现出明显趋向性,即菜豆种质资源主茎色、叶色、嫩荚主色多数表现为绿色,种荚色多数表现为草黄色,种皮色无明显趋向性;菜豆种质资源子叶颜色、下胚轴颜色、花冠色3个性状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即子叶颜色绿色、下胚轴绿色时,花冠色多数是白色、粉色;子叶颜色是花斑色、紫色,下胚轴色是浅红色、紫色时,花冠色多数是浅紫色、紫色。  相似文献   

15.
几份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特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征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的5份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进行了研究。叶表超微结构观察及蜡粉成分分析发现:突变体叶表面蜡粉严重缺失,其蜡粉量仅约为野生型的30%;野生型叶表蜡粉晶体结构主要为柱状和线状,而突变体主要为颗粒状和短棒状;野生型叶表蜡粉成分主要为烷烃、脂肪酸、醇、醛和酮,而突变体主要缺失成分为烷烃和酮,推测突变体蜡粉合成途径中的烷烃合成途径受阻,从而表现为蜡粉缺失。突变体的叶绿素浸出率和叶片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其野生型,说明其叶片角质层透性增加。植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1和突变体3与其野生型相比生长相对滞后,生长势稍弱,而突变体2的生长与其野生型无显著差异。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的调查结果表明:蜡粉缺失甘蓝叶色亮绿,商品性好,特别是突变体2,不仅球形美观且其蜡粉缺失性状为显性遗传;用纯合显性的突变体2的自交系与普通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球色亮绿、杂种优势明显的优点,实际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6.
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叶不仅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中,还可为南瓜抗虫、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植株整体长势、熟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成熟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灰色,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片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间明显剥离,存在明显的空隙。利用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构建的六世代遗传群体,调查发现F2的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表明南瓜银色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用系统(GC-MC-CS) 对两个自交组合、1个杂交组合亲本及其后代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组合中不同香气成分的分离情况不同, 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组合中的分离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果实香气成分的遗传主要表现为分离( 1∶1、1∶3、3∶1、15∶1) 与不分离两种方式, 发生分离的成分有些是由单基因控制的, 有些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黄瓜叶色突变体遗传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从黄瓜雌性系9110G中发现能稳定遗传的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子叶和第1~2片真叶最初为金黄色,叶绿素含量约为正常株的3/5,但随着叶片的生长这些叶片逐渐转绿。该突变体叶色黄主要是由叶绿素降低引起的,与类胡萝卜素无关。通过对亲本、F。、BE及F2后代观察和叶绿素测定,证明该突变体是细胞核遗传,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并且绿色对黄色为不完全显性。该突变性状是研究光合系统和基因定位的好材料,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指示性状鉴定杂种纯度。  相似文献   

19.
‘陇秦1号’和‘陇秦2号’是分别利用野生和引进的秦艽种质资源,通过单株选择、自交采种,筛选出的秦艽新品种。‘陇秦1号’茎秆浅绿色,花冠淡蓝色,主根明显且粗壮,扭结成近圆柱形的根。‘陇秦2号’茎秆紫红色,花冠深蓝紫色,主根明显且粗壮。2个品种均表现为适应性好,产量较高,商品药材产量达到3 000 kg ? hm-2(干品)以上,有效药用成分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9.9%和11.8%。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芋种质资源颜色性状的变化规律,以保存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的300多份芋种质资源为材料,按照《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范芋》对芋种质资源的颜色性状进行观察和归类,并重点对芋的叶心色斑颜色、叶柄中下部颜色及母芋芽色的相关性进行总结和探讨。根据叶柄中下部颜色将滇南芋分为绿柄野芋(白芽类型)、乌绿柄野芋(红芽类型)和紫柄野芋(白芽类型)3个类型;将芋中的多子芋分为绿柄多子芋(一般为白芽类型)、乌绿柄多子芋(一般为红芽类型)和红紫柄多子芋(白芽类型)3个基本类型,将芋中的多头芋分为绿柄多头芋(白芽类型)和乌绿柄多头芋(红芽类型)2个类型。从滇南芋和芋的整体来看,只要叶柄中下部颜色含有乌绿色成分,则母芋芽色一般为红色类型。从叶心色斑颜色来看,滇南芋中的绿色者,母芋芽色为白色类型;紫红色或紫色者,母芋芽色可能为白色类型,也可能为红色类型。芋中,多子芋叶心色斑颜色为紫红色者,母芋芽色为红色类型;黄绿色或绿色者,母芋芽色为白色类型。多头芋中,叶心色斑颜色为绿色者,母芋芽色为红色类型;紫红色者,母芋芽色为白色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