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秃杉种源苗期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表明,云南,贵州,湖北等8~12个秃杉种源,70个单株子代,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强於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於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种子千粒重是湖北种源的1.62倍,种源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冠幅度而长,根系发达,据对秃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发育,生物量测定10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分布区生态特点,将秃  相似文献   

2.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结果表明,幼林表现贵州雷山、榕江、剑河种源树高大于云南、湖北种源,其中好的大于差的25.9%。秃杉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变异中的树高生长量随经度增大而加大,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有强于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于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据此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  相似文献   

3.
秃杉种源—家系联合试验表明,秃杉发芽、物候、苗期及幼林生长等11个性状中,真叶全现、一年生幼树抽高、一年生幼树全高种源间差异显著,发芽率、发芽势差异不显著;造林11年生时,种源间、家系/种源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在遗传方差中,种源方差分量所占比例较大,种源效应最明显。选择秃杉优良种源有贵州交、贵州格、贵州昂、贵州丹、云南滕冲种源,优良种源平均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9.68%,实际增益为34.60%。利用种源发芽、物候、苗期及幼林生长、11年生生长性状等11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秃杉区划为3个种源区,第1个种源区为湖北利川种源,第2个种源区包括云南昌宁、云南滕冲种源,第3个种源区包括云南龙陵、贵州丹、贵州格、贵州昂、贵州交种源,其中第3个种源区种源在广东生长表现良好,适宜在广东适生区域引种推广。  相似文献   

4.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秃杉原产地贵州、云南、湖北三省几个种源苗期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及生物量等进行方差和回归分析表明:种源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多数性状与产地经度关系密切,呈现经向为主的渐变趋势,湖北、贵州经度偏东的种源生长快、冠幅大、侧枝多、根系发达,生物量高,而经度偏西的云南种源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5.
秃杉种源苗期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贵州、湖北等10~11个秃杉种源,57个单株子代的两次苗期试验研究表明,种源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子代间)性状均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变异与产地纬度、经度、海拔高度的线性关系不密切,但有经向相关强于纬向相关的趋势。产地日照和温度是产生变异的主要作用因子。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比偏西的云南种源种子质量好,生长最高,生物最大,成苗数多,封顶早,寒害轻,适应性强,湖北利用种源适应性优于云南种源,生长与其相近。这些地理变异为秃杉选择育种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1996年首次从我国福建柏全分布区采集16个福建柏种源种子,1997年在福建省永泰县在东星苗圃和湖南省宁远县林技中心进行苗期试验,研究分析了1年生福建柏苗期生物量及组成生物量相关性状的种源间差异,苗期生物量与种源产地气候关系以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苗期生物量种源间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制约,并呈现以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苗木生物量在各性状,地上和地下的分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通过无约束指数选择法,评定了各种源的苗期综合表现,并选出福建永泰点表现优良的福建龙岩和福建仙游种源,湖南宁远点表现优良的福建龙岩和湖南道县种源。  相似文献   

7.
广西.贵州两个马尾松种源在新西兰的苗期生长情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远离马尾松自然分布区的新西兰进行我国马尾松南带广西宁明和中带贵州龙里两个种源的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种源的种子都能在试验地区正常发芽出土,一年生苗木也能在该地区正常生长。两个种源相比较,广西宁明种源种子的场圃发芽率、苗期苗高、地径和生物量都明显高于贵州龙里种源,种源间主要生长性状的变异趋势与国内马尾松地理种源苗期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樟树种源苗期生物量变异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从我国樟树全分布区采集50个樟树种源种子,1997年在浙江省余杭市长乐林场进行苗期试验。对1年生樟树苗生物量及相关性状进行调查观测,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樟树苗期生物量及组成生物量相关性的种源间差异、苗期生物量与种源产地气候关系以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苗期生物量和中源间差异显著,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与苗期单株生物量相关最为紧蜜的  相似文献   

9.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15个省区的55个枫杨种源种子在浙江安吉进行苗期试验。参试种源表现出明显的苗期生长差异,苗高的极差达163%,地径极差达180%,生物量极差达194%。种源苗高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及垂直变异趋势,枫杨南部分布区及低海拔种源的高生长一般优于北部分布区和高海拔地区的种源。枫杨在长江中下游亚区、江南丘陵及华南亚区、漓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贵川陕西部亚区、北部亚区内表现出各自的亚区变异模式。根据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等主要性状,构建综合选择指数函数I=0.1167X1(总干质量/g) 0.0750X2(苗高/cm)-0.1231X3(地径/cm),并评选出6个苗期生长优良的种源,即江西南部的信丰,贵州东北部的思南,陕西中部的汉中,湖南洞庭湖的益阳,重庆的涪陵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安种源。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产地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生长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来源于6个省区的12个种源的种子培育的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闽楠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性状的种源差异,苗期生长性状与种源产地气候或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制约;地径、地下生物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径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观测性状与无霜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的12个种源可划分为优、良、中、差4类,其中广西、贵州种源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显示:闽楠各种源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地理隔离导致幼苗的生长性状变异丰富,西南地区种源普遍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1.
秃杉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树种,开展地理种源试验是探讨其地理变异规律与遗传特性,保护和发掘优良种质基因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概述种源试验历史进程及研究进展基础上,从种源生态适应性、苗期及幼林生长、种源变异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以及栽培区划等4个方面对秃杉种源试验进展情况作了综合评述,并对湖北省秃杉种源试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秃杉有关的研究文献,对秃杉物种的确立,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动态和更新演替等种群特征,原生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引种地气候和立地的适应性,速生性,抗寒、耐高温干旱、耐萌、抗风和抗病虫害能力等抗逆性,种源的遗传多样性,种源地理变异和生态适应性,种子、苗期及林木生长的变异,不同年龄林木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优良种源选择和种源区划等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3.
《江西林业科技》1994,(3):69-74
两次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证明,杉木种源千粒重,发芽率、苗期及幼林期生长差异显著;生长性状与产地纬度呈现纬向渐变的趋势,根据种源主要性状变异,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把广西参试的29个种源划成桂东北、桂北、桂西北和桂东南三个地理种群和种源区,以生长指标为主,选出广西各杉木造林区优良种源,如融水,融安,三江,那坡,金秀,隆林,贺县,锦屏,三都,从江、大田等,平均材积实际增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两次全分布区种源试验证明,杉木种源千粒重、发芽率、苗期及幼林期生长差异显著;生长性状与产地纬度呈现纬向渐变的趋势。根据种源主要性状变异,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把广西参试的29个种源划成桂东源、桂北、桂西北和桂东南三个地理种群和种源区。以生长指标为主,选出广西各杉木造林区优良种源,如融水、融安、三江、那坡、金秀、隆林、贺县、锦屏、三都、从江、大田等,平均材积实际增益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19个地理种源当年采集的山杏种子为试材,对其种子形态变异、苗期性状变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地理种源山杏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均存在极丰富的遗传变异(Sig值均小于0.01),各数量性状种源内变异较小,但种源间变异较大;种子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杏核百粒重(变异系数为25.02%),苗期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出苗率(变异系数为48.23%);苗期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出苗率和保存率的相关性呈极显著(p0.01),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均达0.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杉木种源群体间生长量、抗寒性、造林成活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分布区内呈现以北纬25°左右的种源生长量最大,向北、向南逐渐递减,随经度下降(往西)而递增的地理变异趋势;种源的抗寒性呈现从南到北逐渐增强的趋势;种源结实率呈现南北两端种源高,中带种源低的V形地理变异。广西融水,四川洪雅,广西贺县,湖北通山、恩施,贵州锦屏,湖南会同、江华8个种源在汉中表现速生性强,生产力高,适应性广,材积比本地种源遗传增益25%─49%。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7个美国火炬松种源和对照湖北火炬松的针叶性状分析表明,苗期3年生时,各性状变化大,5年后趋于稳定。针叶变异基本呈倾群变异模式。按针叶性状将美国火炬松种源分成3个区:西部和中西部内陆区,种源针叶长而重,抗旱性强;中部沿海及东南部气温高,种源不耐寒;东北部低温区,种源叶鞘长,耐寒性强。湖北火炬松可能是中西部偏南种源,抗旱性强而耐寒性弱。并分析了3针一束和4针一束在各区中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18.
桤木种源苗期生长和固N能力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秋采集桤木自然分布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19个产地的种子用于种源试验研究。苗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源之间,种子性状(千粒质量、发芽率)、苗木生长性状(高径生长、分枝数、根茎比)、固N性状(根瘤量、固N酶活力、叶N量)和抗冻性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不同性状变异量的相对大小和种源遗传力估计值高低顺序是:抗冻性>生长性状>固N性状。苗木生长性状与固N性状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向遗传相关,与抗冻性之间也有一定正相关。应用综合指数法筛选出南江、都江堰和金堂3个最优种源,可供生产单位参考应用。桤木苗木大多数性状与种子产地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而与纬度关系轻微,呈现出以垂直为异为主、经向变异为次、纬向变异不明显的地理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10年生90个产地的材积生长和木材性状研究表明,马尾松树干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具有显著的种源区和产地效应,树干材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而基本密度的最高值在分布区的西北,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最低值在分布区的中带、由中带向南又略有增加,管胞长度的种源区和产地效应很小,无一定的地理变异趋势。鉴于树干材积和基本密度之间高度的负遗传相关以及两性状显著的种源效应,在进行种源或产地选择时应强调以生长量改良为主、材性  相似文献   

20.
秃杉种源试验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