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的产量和玉米的种植方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分析出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试验与分析,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案,并应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对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玉米的种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挖掘旱作区增产潜力,有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期,以秋季全覆膜栽培模式土壤含水量最高,露地种植模式土壤含水量最低。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比较明显,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株高、叶片数、茎粗均为露地种植模式较其他模式低,且差距较大;各覆膜栽培模式产量差距很大,秋季覆膜处理产量较露地种植高314.70%。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其田间配置直接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通过比较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的种植模式;同时研究了不同玉米生育期喷施“海藻博士”对玉米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4玉米“品字型”种植模式结合在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喷施3 750 g/hm2海藻博士水剂,对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效果最佳,产量可以达到14 087.2 kg/hm2,百粒重达到37.4 g。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表明大垄双行栽培能够改善冀玉19玉米群体结构,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能够改善玉米群体结构,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具有明显的不同,能够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实际,于2011~2013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定位试验,通过连续3年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模式通过多因素调控,土壤环境、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玉米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高于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产量数据表明,高产高效模式3年平均比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分别增产13.7%、35.7%,多增加收入776.05元/hm2、1732.64元/hm2。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秸秆还田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株高、干物质重、叶面积均高于常规种植模式;两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变化并无显著差异;在土壤养分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玉米常规模式;在产量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比玉米常规模式下的产量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6.4%.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6,(9):126-128
以露地平作为对照,在4种不同覆膜播种方式下,研究不同覆膜播种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并且穗粒数、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故而籽粒产量明显提高,其中以垄作膜侧种植模式效果最优,比对照增产20.53%。综合分析认为,垄作膜侧种植模式具有促根壮苗、稳产增产作用,在严重缺水的华北旱作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正>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为重要的栽培因子之一,合理密植是玉米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合理调控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产量是玉米高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八五○农场采取不同种植密度,对德美亚3号玉米品种进行研究,以探讨该品种在八五○农场种植的最佳密度,以使玉米获得最大效益,进而确定玉米高产栽培模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是高海拔寒区玉米栽培的重要参考依据,以青贮玉米("鲁单9088""京科665""MC278")、鲜食玉米("鲁甜糯6""鲁甜糯7")和籽粒玉米("GL140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密度种植模式下,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均实现了乳熟,籽粒玉米实现了完熟,这对高海拔寒区玉米高产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植株蒸腾,但对于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否增加了玉米耗水量,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玉米密植在提高群体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由于高密度导致产量降低的风险。为应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产量的不稳定性,现代学者开始将种植密度与其他农艺措施结合。与此同时,现代研究从传统的特定环境下田间试验研究转向使用作物模型模拟不同环境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适宜种植密度,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综上,将玉米密植种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结合和借助作物模型研究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最优种植密度是构建未来玉米增产稳产技术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沼气作物的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拓展沼气工程物料来源。以能源玉米(先玉335)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地甲烷产量的情况,探索能源玉米土地高效利用的最适种植模式。结果表明:①能源玉米的收获期不同,其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不同,且蜡熟期收获的比乳熟期收获的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②能源玉米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的与一年两季播种乳熟期收获的两季累计相比较,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③能源玉米生长期内的气候条件对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有较大影响;④从种植及相关成本分析以及结合土地甲烷产量,该地区用于沼气物料的能源玉米种植模式采用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更适宜,从而可获得较高的收益。⑤能源玉米(先玉335)作为产业沼气作物其最适收获时期为植株干物质含量35%~40%。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春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约占粮豆总面积的30%。肥料是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此方面已有科研成果报道。通过该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玉米长势、生物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白浆土种植玉米的尿素利用率变化规律,为玉米生产确定氮肥施用量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气候条件作为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其变化会给玉米种植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将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总结有效工作经验,充分分析玉米在生长发育阶段,气候条件对其的影响,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提高种植者的认识,从而实现玉米种植产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选择对不同玉米种植的密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作为主要影响玉米高产的决定变量。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研究,分析出不同的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作用,提出了适宜耐密和最佳氮磷钾耦合的品种组合方案,为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东农业科学》2019,(6):49-54
以登海605和花育36为材料,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4∶4间作、玉米//花生2∶6间作4种种植模式和2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2∶6间作模式较4∶4间作和单作更有利于玉米果穗、叶片和茎秆的生长;早播处理不利于花生叶片、茎枝和根系干物质重的积累,但可促进花生荚果的发育,且以2∶6间作模式最有利于花生荚果干物质重的积累。晚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玉米获得较高的百粒重和单产,而早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花生荚果和果仁产量的提高。综合分析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混合产量可见,无论是花生荚果和玉米混合产量还是花生果仁和玉米混合产量,均以晚播2∶6间作模式为最高,666.7m~2产量分别为1 069.65 kg和1 002.25 kg,分别较单作提高3.68%和17.0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当地3个不同类型的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种不同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共9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记录其农艺性状并测定产量。[结果]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均以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最佳;平展型品种正大999单行单株种植的产量最高,单行双株种植的产量次之;半紧凑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单行双株种植模式的产量最高。[结论]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合于单行单株或单行双株种植;半紧凑型品种和肾凑型品种适合于单行双株种植。结合生产实际考虑,建议在轻简栽培中,玉米采用单行双株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