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三化"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方面,农村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三农"旅游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有利于带动新型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另一方面,农村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可以延续农村文化传统,塑造新型城市的自身文化形象,为城市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业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城市与农村间的社会、文化交流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为例,分析了该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业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城市与农村间的社会、文化交流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为例,分析了该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6,(2):270-274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牧渔副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既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1)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更可以防止农…  相似文献   

5.
张慧 《甘肃农业》2023,(6):54-57
“旅游+文化”产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还可在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打造品牌经济等方面注入新的血液,极大地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及幸福感。本文从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模式升级、发挥主体能动性等方面阐述“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乡村旅游将美丽的乡村景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原滋原味的形式呈现给城市旅游人群,获得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并已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旅游管理相对落后,对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负面影响,需要确定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响程度。本文拟使用IPA模型对仁寿县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农民的满意度,从农民主观感知出发,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民以农村为主要阵地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对农民的要求也更加标准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农民在知识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层面上的要求。新时期打造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新时期我国农村农民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文化素养上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提升"原地"农民素质、鼓励"外地"高素质农民进村、增强农村农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三个层面上全面打造新型高素质农民,为从内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抓好农民增收,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做好农民工作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既有利于农民增收,也可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此,本文在着重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4项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以期对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种内生文化,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教育陶冶功能,能够增强人群凝聚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住、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抓好农民增收,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做好农民工作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既有利于农民增收,也可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此,本文在着重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四项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以期对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城市近郊区是与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人口聚集的区域。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城市近郊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较具代表性。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5年昆明市西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征、职业化特征、需求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近郊区农民文化程度、职业化程度较高,对培训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旨在为城市近郊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调研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州民俗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以民俗文化为灵魂,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现代农业为支撑,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战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升建设品质,努力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幸福新延边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剑平 《农技服务》2011,28(1):82-8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将农业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起来的一种休闲方式,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以贵州桐梓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例,阐述桐梓县立足"三农"资源,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将武威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促进武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增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加强城镇文化建设和塑造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杨柳青镇凭借其民俗文化和运河文化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为集文化休闲、民俗体验、文化创意、御河休闲等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名镇。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探索"文化驻乡"教育教学模式,推出了以"新农村、新农民、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驻乡"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受到农民欢迎,成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新型农民培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三农"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村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硬实力与农村旅游文化软实力相差甚远,学术界对农村旅游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关注。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详细阐述旅游文化软实力在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试图找到提升乡村旅游文化软实力、实现乡村经济尽快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新乡村。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