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为分析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构成因素,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运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地上部分明显高于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与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侧根长、针叶长等性状均呈正相关。通径分析可知,地径(0.620)对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而侧根数(0.009)的直接作用最小,侧根数是通过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和针叶长间接影响总生物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地径(63.75%)对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综合作用最大,其次是苗高(36.52%),说明地径和苗高是影响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的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与生长性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估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菌根依赖型树种生长发育规律,以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菌根苗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气候室弱光照环境中,采用不同菌剂处理(混合菌剂处理、单一菌剂处理、对照),分析不同处理对1年生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养分吸收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弱光环境下,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养分质量、成活率及菌根侵染率均在混合接种处理下达到最大;(2)混合接种处理下,2种苗木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及菌根侵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混合接种处理下,2种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质量均达到最大,其中生物量及氮、磷养分质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P0.05);(4)混合接种处理下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质量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0.0%(P0.05)、71.4%(P0.05);其苗木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4.4%(P0.05)、9.3%(P0.05)。(5)接种处理、菌根侵染率与2种苗木地上生物量、氮养分质量、磷养分质量、苗木质量指数及成活率的Pearson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与苗木氮质量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最大。综上所述,混合接种处理的菌根化苗木有利于提高苗木质量,增强其对弱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截根芽和施肥对麻栎容器苗培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栎截根芽和施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可明显抑制主根伸长,减少穿袋率37.83%。增加侧根数52.26%;促进苗高生长和地下,地上生物量积累,提高苗木合格率25.70%。除主根长度外,苗木各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作奎  艾训儒  鲁胜平  张应团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49-1050,1084
研究了紫玉兰一年生播种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变化及其生物量组分的分配模式。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可将苗木的生长时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4月26日以前);生长初期(4月26日至6月17日);生长盛期(6月17日至9月30日);生长后期(9月30日以后)。其中,生长盛期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71.1%左右。利用回归分析,得出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呈线性相关,且地径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大于苗高与其的相关系数。并拟合了苗高、地径及主根生长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以了解苗木各部分生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于1986—1989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苗圃对樟子松4种苗龄苗木(即1—1,2—0,2—1,1—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育苗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4种苗龄苗木生长节律基本相同。当旬平均气温回升到14.5℃时,各苗龄苗木的高生长同时达到高峰期。(2)在2年苗龄组中,1—1苗龄苗木的根体积大于2—0苗龄苗木的15.6%,而苗高、地径、苗木鲜重、干重均小于2—0苗龄苗木,在3年苗龄组中,1—2苗龄苗木的上述各项调查因子均大于2—1苗龄苗木。(3)樟子松各苗龄苗木的苗高、地径分别与该苗龄苗木的鲜重、干重、根体积等调查因子呈y=A+Bx线性相关,而且,地径与之相关更为密切。(4)确定了1—2苗龄苗木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樟子松为对照,对引进的10个种源盐松2年生苗木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地径、苗高、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顶芽长度和最大侧根长差异极显著,主根长差异显著,最长初生针叶长不显著.除地径和主根长外,其它性状的遗传力均在80%以上,遗传变异系数均在16%以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应用综合选择指数法对11个种源苗木生长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盐松的生长状况优于樟子松.以2种标准进行优良种源初步选择,按标准I选择的优良种源为N9和17274种源,按标准II选择的优良种源为N9、17274、17267、N10和754种源.标准I较标准II选择更严格,获得的遗传增益更大.  相似文献   

7.
锥栗1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锥栗1年生播种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变化及其生物量组分的分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划分苗木的生长时期,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4月6日以前)、生长初期(4月6日~5月20日)、生长盛期(5月21日~9月2日)和生长后期(9月3日~12月1日).其中,生长盛期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67.5%.利用回归分析,得出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呈线性相关.并拟合了苗高、地径及主根生长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来了解苗木各部分生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麻栎组培苗早期生长性状与实生苗的差异,为麻栎组培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麻栎组培苗和实生苗为材料,比较二者移栽成活率、生长性状、苗高、地径、根长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麻栎组培苗和实生苗的移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组培苗比实生苗侧枝数量多,枝干开张角度大,根系粗壮,根的数量多,侧根发达。组培苗早期生长缓慢,苗龄5个月时苗高、地径、根长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实生苗,其中苗高比实生苗低33.40%,地径比实生苗低11.54%,地上部分干重比实生苗低37.26%,地下部分干重比实生苗低51.75%;苗龄11个月后,组培苗生长势优势明显;苗龄34个月时,组培苗的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都显著高于实生苗,其中地径比实生苗粗6.92%,地上部分干重比实生苗高15.57%,地下部分干重比实生苗高11.04%。虽然苗龄5~22月时苗高与实生苗无显著差异,但22个月后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实生苗。苗龄5~34个月期间,组培苗的根长始终低于实生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为综合分析其平茬后的补偿性生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度平茬(平茬高度5 cm)、中度平茬(平茬高度10 cm)和轻度平茬(平茬高度15 cm)3个平茬高度处理,以不平茬作为对照,1年后采用全株收获法测定根(主根和侧根)、茎(主干、侧枝、萌条枝)、叶(母株针叶和萌条针叶)生物量,并计算各器官的生物量占比,比较分析各处理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及平茬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分析各器官间生物量的相对生长关系。【结果】 云南松苗木除重度平茬的叶生物量显著(P<0.05)小于对照外,其余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地上部分和单株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生物量的再分配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根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主根,茎生物量更多分配到侧枝,叶生物量更多分配到母株针叶。从生物量占比来看,处理间根质比、叶质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重度平茬可显著提高根质比、降低叶质比(P<0.05);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云南松苗木根质比(16.38%~23.52%)逐渐增加,叶质比(48.12%~40.94%)逐渐减小,茎质比(33.79%~35.54%)的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平茬高度与主根生物量、侧枝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萌条枝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萌条针叶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平茬高度的降低有利于主根生物量和侧枝生物量的积累,但会减少萌条枝和萌条针叶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分析表明,重度平茬叶 单株生物量间和轻度平茬地上部分 单株生物量间为异速生长关系;其余的叶-茎、叶-根、茎-根、地上部分-根生物量等的相对生长关系均为等速生长。【结论】平茬通过影响云南松苗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而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平茬高度降低可促进生物量向根分配,减少向叶分配,而对茎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育苗方式对木荷生长量的影响,对赣南地区不同育苗方式下的一年生木荷苗期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前茬作物为水稻的育苗方式与前茬作物为旱作物的育苗方式、温室容器育苗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大,分别达到50.61、0.58 cm,苗木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均显著大于其他2种育苗方式。为进一步探讨木荷苗期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对生长表现更好的前茬作物为水稻的育苗方式下的木荷苗木进行了生物量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育苗方式下苗木的总生物量为13.09 g,地下部分根系的干物质量最大,达5.10 g,占比38.961%;各器官生物量占比顺序为根叶茎;木荷苗期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茎干生物量均与主根长呈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叶干物质量与主根长不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连香树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连香树进行不同密度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苗高、地径呈递减的趋势.其根、茎、叶的生物量减少,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生物量之比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动态对胡杨幼苗生长分配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土壤水分对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及其分配策略是阐明自然生境中胡杨种子更新困难以及人工培育成活率低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年生胡杨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监测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地径、冠幅、株高、叶片数)以及地下部分生长指标(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总根体积),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及水分梯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胡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在连续给水处理时,25%含水量更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而断续给水处理时,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0%;胡杨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在不同给水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别,而25%的含水量要显著区别于其他水分梯度,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断续给水比连续给水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且水分梯度在20%~25%之间最有利于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大于地上生物量,这种地上与地下生长权衡作用有利于幼苗纵向生长的养分、水分获取。在根系构型方面,在土壤水分条件好的情况下则有利于幼苗根系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腐殖酸钠(SH)单施及其与磷肥(P)配施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6个SH施肥水平(SH,SH2,SH3,SH4,SH5,SH6)和2个磷肥施用水平(P1,P2),测定单株株高、单株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单株主根长、单株根表面积、单株根平均直径、单株根体积及根系活力.【结果】与对照(CK)相比,SH单施及其与P配施对紫花苜蓿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系活力、地下生物量、株高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且促进程度表现为SH-P1SH-P2SH;同时,紫花苜蓿地下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SH-P1处理组中,根系各形态指标、根系活力、株高及植株生物量随SH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其增至一定程度(SH4或SH5)后开始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可得,SH5-P1处理综合表现最好,且获得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最高.【结论】试验肥效最佳的处理组合为SH5-P1,即腐殖酸钠为11.25g/盆,磷肥为3.41g/盆.  相似文献   

14.
为培养出山牡荆(Vitex quinata)容器壮苗,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和基质对山牡荆育苗的影响显著,容器规格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高径比、根系直径和根生物量影响差异显著;对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影响差异极显著;对茎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茎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高径比、根系直径、叶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容器规格和基质的交互作用对苗高、主根长度、根系体积和叶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直径16 cm×高16 cm的育苗容器+V黄心土∶V泥炭∶V珍珠岩=4∶4∶2 的基质的处理组合,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达到了0.97,最适宜山牡荆容器育苗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四川洪雅退耕还林地麻竹生物量和碳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标准样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洪雅县还林地麻竹的生物量、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平均株高为15.57 m,平均胸径为7.89 cm,单株生物量为8.59 kg,总生物量为27.91t/hm2,碳储量为13.79 t/hm2。②各形态因子之间、地上部分各变量之间、总生物量与地上部分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地下部分各变量与其他变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③各组分与形态因子的拟合中,以杆和形态因子的拟合为最佳,其方程为Y=-5.885+1.446D-0.108H+0.212d;总生物量与形态因子的拟合中,最佳模型为Y=-4.48+1.623D-0.245H+0.47d。④麻竹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54 2~0.530 6 g/g之间,平均碳含量为0.486 2 g/g,各器官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杆>蔸>根>枝>叶。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菌根化苗木在生长形态方面的抗旱作用。以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的马尾松苗木为材料,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自然干旱。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高、地径、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且不同菌种、相对含水量以及菌种与含水量间交互项均差异极显著( P<0.01)。中度胁迫时,接种土生空团菌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最好,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7.8%和52.9%;不同胁迫条件下,均以接种褐环乳牛肝菌1的苗木生物量积累最大,较对照增加了230%;干旱胁迫下,菌根菌能促进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尤其对根系作用明显,使菌根化苗木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但不同菌种对宿主的亲和力大小有差异,且苗木对各菌根菌的依赖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测定福建明溪县不同密度观赏型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幼树的生长指标和形态指标,研究其生长及形态学特征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的幼树在冠长、冠幅、地径、枝下高、侧枝数量等树冠特征性状和圆满度、枝叶浓密度等观赏性状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树高及叶色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有着显著影响,对不同器官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单株不同器官生物量和叶枝干等器官生物量分配比,根生物量分配比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林分密度对1级侧枝分枝角、1级侧枝数量、1级侧枝密度及平均长度有着显著影响,且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下降,幼树树冠对林分密度有着显著可塑性响应,表现出强烈的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引进的3个种源墨西哥柏苗木生物量及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研究,为今后困难地造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引进的3个种源3个龄级(1龄、2龄、3龄)墨西哥柏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特征、表面积、体积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随龄级的增加,幼苗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明显增加,不同种源苗木差异较大,且幼苗的根冠比、根系长度、表面积与体积呈上升趋势;2、3龄级幼苗整体稳定生长,中根、大根在总根系中所占比重增大,地下部分需要更多的光合产物,幼苗根系逐渐向中根和大根发育。[结论]地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根系形态与生物量关系密切。不同种源幼苗在相同的生长环境和时间内,积累生物量的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