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运用在田间进行相关试验的手段,对化肥与猪粪堆肥配合使用对水稻产量以及氮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运用猪粪堆肥配合化肥的施肥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水稻的果实粒数,其中将猪粪堆肥替换20%的化肥之后,早稻的产量最高;将猪粪堆肥替换10%的化肥之后,晚稻的产量最高。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可以得出,采用猪粪堆肥替换20%的化肥,其施肥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水稻的产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运用在田间进行相关试验的手段,对化肥与猪粪堆肥配合使用对水稻产量以及氮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运用猪粪堆肥配合化肥的施肥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水稻的果实粒数,其中将猪粪堆肥替换20%的化肥之后,早稻的产量最高;将猪粪堆肥替换10%的化肥之后,晚稻的产量最高。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可以得出,采用猪粪堆肥替换20%的化肥,其施肥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水稻的产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20%猪粪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B)、施10%的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D)和施20%沼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F)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03.49%、81.62%和74.64%,分别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38.67%、23.77%和19.02%.氮肥利用率以20%猪粪型牛物有机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C)最高,达32.64%,比纯化肥处理高了2.66%,且处理B与处理D均比纯化肥处理高,分别提高了1.12%和1.04%.有机肥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10%的稻草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A)、处理B、处理D、30%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3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E)和处理F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可降低稻米的垩白度,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和处理F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可提高稻米的胶稠度,处理A能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表明有机肥能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20%猪粪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B)、施10%的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D)和施20%沼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F)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03.49%、81.62%和74.64%,分别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38.67%、23.77%和19.02%.氮肥利用率以20%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C)最高,达32.64%,比纯化肥处理高了2.66%,且处理B与处理D均比纯化肥处理高,分别提高了1.12%和1.04%.有机肥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10%的稻草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A)、处理B、处理D、30%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3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E)和处理F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可降低稻米的垩白度,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和处理F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可提高稻米的胶稠度,处理A能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表明有机肥能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5.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进行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T1)、猪粪替代20%氮肥(T2)、沼渣沼液替代20%氮肥(T3)、猪粪堆肥替代20%氮肥(T4)、早稻绿肥或晚稻稻草替代20%氮肥(T5)6种不同施肥方式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水稻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增产效果明显,其中以T4增产效果最好,早、晚稻产量分别比单施化肥增产9.05%和13.56%;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能促进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营养向籽粒转运和再利用,减少氮素营养在营养器官中的累积,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以T4早、晚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16.59、16.23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38.96%、37.71%)、氮肥偏生产力(55.44、51.16 kg/kg)以及晚稻氮肥生理利用率(43.02 kg/kg)最高。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4种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中,T4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猪粪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肥有机肥在农田的配施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较好的效果,还提升了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为此,为明确猪粪化肥配施对南方典型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双季稻田系统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4个处理,即不施氮肥处理(N0)、50%化学氮肥处理(1/2N)、100%化学氮肥处理(N)和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1/2N+M)。测定了稻田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水稻氮含量并计算氮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定位试验开展后第5~6年,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100%化学氮肥处理显著提高15%;而不施氮肥导致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达20%。猪粪化肥配施显著增加晚稻季土壤铵态氮含量。水稻氮肥吸收主要与氮肥用量、土壤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成正相关。2年内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显著提高了晚稻季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提升幅度分别为9.2%~18.0%和19.6%~43.0%,且水稻产量略有提升。早稻季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水稻籽粒产量、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或出现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双季稻体系猪粪替代50%氮肥可提高晚稻季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化肥施用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南方双季稻产量、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猪粪堆肥代替2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D)、10%的猪粪堆肥代替1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C)的产量最高。早稻处理D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23.38%,较纯化肥处理增产8.41%;晚稻处理C、D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处理A增产72.49%和71.21%,分别较纯化肥处理增产12.46%和11.63%。试验结果显示有机肥对早、晚稻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有机肥和化肥适当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茎叶和稻米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施用猪粪有机肥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晚籼37号为材料,在水稻施纯N 180 kg/ha,N:P2O5:K2O=3:1:2.5的情况下,比较并分析全施化肥(NPK)、低量猪粪配施化肥(F7M3,即70%化肥配施30%猪粪)、中量猪粪配施化肥(F5M5,即50%化肥配施50%猪粪)和高量猪粪配施化肥(F3M7,即30%化肥配施70%猪粪)等处理的枝梗籽粒氮含量、穗位籽粒氮含量、稻穗氮含量、水稻籽粒吸氮量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配施猪粪有机肥能有效降低水稻一次、二次枝梗籽粒氮含量,且随猪粪有机肥配施量的增加,穗位籽粒氮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其中F3M7处理上、中、下部的籽粒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1.6%、11.9%和9.1%(P<0.05,下同).增施猪粪有机肥能促进水稻产量增加与稻穗氮含量下降,与NPK处理相比,猪粪配施处理的稻穗氮含量显著下降5.7%~10.1%,水稻产量增加4.3%~14.1%,但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与NPK处理无明显差异,均在92.0 kg/ha左右.[结论]猪粪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有效影响稻穗不同部位的氮含量,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有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20%猪粪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施10%的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和施20%沼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03.49%、81.62%和74.64%,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38.67%、23.77%和19.02%.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洞庭湖区双季稻田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处理(WF)、不施氮处理(WN)、纯化肥处理(CF)、猪粪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F)、猪粪堆肥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DF)、沼渣沼液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YF),在湖南洞庭湖区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①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从而提高水稻的子粒产量;②4个施氮处理(CF、ZF、DF、ZYF)与不施氮处理(WN)和不施肥处理(WF)的全年双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4个施氮处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理CF、ZF、DF、ZYF比处理WN分别增产53.03%、48.35%、55.65%、48.49%,其中,处理DF的产量和增产率最高,年产量达14 039.80 kg/hm2,处理CF的次之,达13 803.43 kg/hm2;③年平均氮肥利用率以处理DF的最高,达20.23 g/kg,较处理CF、ZF、ZYF分别提高了11.46%、12.64%和14.04%。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以处理DF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与化肥配施的菌肥用量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适合与化肥配施的菌肥用量,以期指导广东省南雄烟区大田烟草施肥。【方法】利用已分离的有益微生物菌株(包括具固氮解磷功能的固氮菌属Azotobacter sp.菌株x34、具解钾功能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jb21、属于光合细菌的胶状红长命菌Rubrivivax gelatinosus菌株sbg11)与有机物发酵配制而成的菌肥,通过烟草大田试验,以不同施用量的菌肥为处理,即CK(清水对照)、T1(化肥)、T2(低用量的菌肥+化肥)、T3(中用量的菌肥+化肥)、T4(高用量的菌肥+化肥),每株按照基肥∶追肥=1∶1的比例施肥。低、中、高用量菌肥分别按照每株基肥10、20、40 g的量施用,所有处理的氮、磷、钾施入总量相等,研究不同用量的菌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大田条件下,菌肥+化肥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强土壤基础呼吸强度,有效提高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结论】中用量菌肥(T3,即每株烟草基肥和追肥分别施用20 g菌肥)增强土壤肥力的效果更明显,可作为该菌肥的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12.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春甘蓝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是实现化肥零增长的途径之一,以紫色土为基质,研究了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春甘蓝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试验,采取6种施肥模式:农民常规化肥施用量FCF,四川省农业厅推荐化肥用量CK,化肥分别减量10%、20%、30%、40%的处理T-10、T-20、T-30、T-40,用有机肥补足这4个化肥减量处理的损失肥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春甘蓝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春甘蓝产量,提高春甘蓝品质;相比于对照组CK的产量,T-20、T-30的增产率均在9.8%以上;其中,T-30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及安全品质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由此说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春甘蓝产量与品质,这是西南紫色土区春甘蓝提质增效的合理施肥方式,为紫色土区域有机养分资源的利用和春甘蓝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田间试验在黑龙江省海林农场玉米种植区完成,探讨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对玉米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100%有机肥N+PK肥(T1)、20%有机肥N-80%无机肥N+PK肥(T2)、30%有机肥N-70%无机肥N+PK肥(T3)、100%无机肥N+PK肥(T4)和不施肥(T5)。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玉米增产,T2产量为11 206.33 kg·hm-2,T3为10 862.25 kg·hm-2,分别较T1高62.1%和57.2%,较T4高10.5%和7.1%。T2和T3均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其中T2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最高。可知,20%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是适宜的施肥方式,可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氮素在土壤中累积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肥料用量较高的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大幅减少肥料施用的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均能保证番茄产量稳定,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平均增收19 127元·hm-2,其中(3/4)化肥N+(1/4)猪粪N模式处理经济效益最高.(2)施用有机肥的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可降低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降低5.4%和7.0%;施用有机肥的3个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可提高番茄果实中Vc的含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的提高9.4%.(3)与番茄种植前相比,番茄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上表现出表层增加、深层降低的趋势;大幅减施肥料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均低于习惯施肥处理相应土层硝态氮含量.(4)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可显著降低渗漏水中硝态氮渗漏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的平均分别降低35.5%和55.1%.在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为(3/4)化肥N+(1/4)猪粪N模式处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解特征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腐解残留率变化。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阐明秸秆和粪肥在我国农田土壤中的腐解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为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和培肥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国家土壤肥力肥效监测基地”中的黑土、潮土和红壤实验站,开展大田填埋试验。有机物料烘干后过2 mm筛,置于48 μm孔径尼龙网袋后填埋在土壤中。共4种供试有机物料: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猪粪(PM)和牛粪(CM)。根据各地温度差异,分别在填埋后49—360 d内采样6次。通过分析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整合土壤积温与腐解残留率的相关关系,采用VPA(方差分解分析)定量化气候因子,有机物料性质及土壤养分对不同有机物料腐解的相对贡献率。【结果】秸秆的腐殖化系数为11%—39%,粪肥的为50%—57%,秸秆腐解速率显著高于粪肥,且南方红壤上腐解速率高于北方黑土。地积温方程可拟合有机物料腐解残留率变化,由该方程可知,秸秆和粪肥易分解碳库占比分别为76%和43%,稳定碳库分别为17%和53%。但秸秆和粪肥易分解碳库的分解速率常数(k)无显著差异,其周转积温(1/k)约为1 400—2 000℃。物料性质是有机物料腐解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28%;其次是气候,贡献率为20%。秸秆腐解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气候因子、有机物料性质和土壤因子三者的交互作用,贡献率达42.3%。粪肥腐解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气候因子,贡献率为38.3%。【结论】秸秆腐解速率和其有机碳库中易分解碳库比例明显高于粪肥,秸秆腐解受到气候、土壤和物料性质协同作用影响,而粪肥则受气候因子影响最大。在田间秸秆还田时需结合当地水热条件确定还田时间和还田量,粪肥则建议在还田前进行堆腐,且注意施用时间。  相似文献   

16.
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究磷石膏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方式,本文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按照有机物料质量(以干物质计),添加磷石膏0%(对照)、磷石膏10%(PG10%)和磷石膏20%(PG20%)3个处理,研究外源添加磷石膏对堆肥碳组分及腐殖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至堆肥结束时,CK、PG10%和PG20%处理均可腐熟,均可达到堆肥无害化标准。PG10%处理可延长堆肥高温持续时间(2 d)。与对照相比,PG10%和PG2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堆肥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含量、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PG10%处理的堆肥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腐殖质碳含量、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均显著高于PG20%处理,增幅分别为4.50%、51.79%、14.52%、16.99%和8.22%。与对照相比,PG10%处理的堆肥腐殖化指数、腐殖化率、胡敏酸百分含量和胡富比分别增加了3.44%、1.08%、2.36%和8.70%。因此,适量磷石膏添加(10%)可促进堆肥腐殖化进程,提高腐殖质品质。  相似文献   

17.
苏永中  杨荣  杨晓  范桂萍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867-2876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有机碳不同组分包括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 不同施肥措施6年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耕层(0-20 cm)SOC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2.1%-98.7%和1.5%-40.9%,以高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幅最大,但单施高量氮、磷、钾化肥,SOC和TN仍维持在试验前的极低水平。不同覆盖和耕作处理4年后,SOC和TN含量较试验前分别增加5.4%-34.0%和9.3%-34.9%,少耕秸秆覆盖(RSM)处理增幅最大,RSM处理较常规耕作地膜覆盖(CK)SOC含量高27.2%,但在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下减少耕作对SOC的短期影响均不显著。种植10年的苜蓿地和5年苜蓿5年玉米地较连续种植10年的玉米地,SOC分别高72.7%和27.7%,TN含量分别高54.3%和17.1%。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的不同处理之间,POC、EOC、HWC和MBC的变化趋势与SOC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更大。高量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和苜蓿地的P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其它处理。【结论】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颗粒有机碳是指示SOC动态对短期农业管理措施响应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有机肥施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基施20%、追施80%时有机水稻产量最高,达6 574.5 kg/hm2。随着有机肥基施比例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Root-knot nematodes (RKNs) cause huge yield losses to agricultural crops worldwide.  Meanwhile, livestock manure is often improperly managed by farmers, which leads to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resolve these two problem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procedure for the conversion of chicken manure to organic fertilizer by larvae of Hermetia illucens L. and Bacillus subtilis BSF-CL.  Chicken manure organic fertilizer was then mixed thoroughly with Paenibacillus polymyxa KM2501-1 to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5×108 CFU g–1.  The efficacy of KM2501-1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in controlling root-knot nematodes was evaluated in pot and field experiments.  In pot experiments, applying KM2501-1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either as a base fertilizer or as a fumigant at the dose of 40 g/pot suppressed root-knot disease by 61.76 and 69.05%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When applied as a fumigant at the dose of 1 kg m–2 in field experiments, KM2501-1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enhanced the growth of tomato plants, suppressed root-knot disease by 49.97%, and reduced second stage juveniles of RKN in soil by 88.68%.  KM2501-1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controlled RKNs better than commercial bio-organic fertilizer in both pot and field experiment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co-conversion process efficiently transforms chicken manure into high value-added larvae biomass and KM2501-1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a novel nematode control ag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