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y″+py′ +qy=f(x) ,求其特解y是微分方程这一章的重、难点 ,一方面用待定系数法计算量过大 ,另一方面要考虑待定法中λ是否为r2 +pr+q =0的根或重根讨论。我们针对f(x) =Pn(x) ,f(x) =Pn(x)exx,f(x) =[pt(x)coswx +pn(x)sinwx]eλx 三种形式 ,用升阶法很简便地解决求特解的问题。[1](i) f(x) =Pn(x)为n次多项式不妨设Pn(x) =anxn +an-1xn-1+…… +a1x+a0 求y″+py′+qy =anxn +an-1xn-1+ ......+a1x+a0   ( 1 )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顶端裂缝问题, 根据简单相似性原理构建了一1∶4比例、每层均布有构造柱和圈梁的H型六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墙体模型.通过对墙体模型进行竖向加载的拟静力试验,模拟了纵横墙荷载差,深入研究了在竖向荷载差作用下砌体房屋顶端裂缝的产生行为和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承重墙上竖向荷载的增加,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之间的荷载差所引起墙体的竖向变形差增大,同时承重墙中部变形相对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交界处变形较大.当荷载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承重墙对非承重墙产生的拉应力进一步加大,承重墙上靠近非承重墙一端顶部出现裂缝.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承重墙上裂缝宽度增大并扩展,并有新的裂缝出现.由于构造柱-圈梁体系的约束作用,有效地控制了承重墙与 非承重墙之间的竖向变形差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内生菌根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的共生联合体 ,分为三种 :外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内生菌根 ,又称泡囊—丛枝菌根 (Vesiculer-ArbuscularMycorrhiza ,VAM)它得名于其菌丝在寄主根细胞的皮层细胞内或间隙蔓延生长 ,形成特殊的结构 :泡囊 (Vesicle)和丛枝(Arbuscule )状吸胞 ,因此称为泡囊—丛枝菌根。植物学家发现VAM已有 1 0 0余年 ,但长期没有重视它。一方面是由于VAM的外部形态与未受感染的根没有什么区别 ,一般不易发现 ;另一方面 ,由于VA…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村砌体房屋是震害受损最普遍的结构形式,通过分析砌体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及评估砌体结构抗震水平,减小地震作用下引发的房屋坍塌等次生灾害,降低震害损失。[方法]运用ABAQUS分析软件建立农村砌体房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得出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裂缝分布以及荷载位移曲线等地震响应特征,以层间位移角为量化指标对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结构开洞纵墙损伤大于未开洞横墙,底层损伤大于上层;裂缝主要集中在楼梯间、大开间墙体等应力集中处以及构件连接薄弱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开洞纵墙底层墙体,结构承重横墙稳定性较开洞纵墙好。对于不同模型,砂浆强度等级由M7.5提升为M10时,结构损伤度下降2.1%,基本设防和罕见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24.2%和30.5%;设置圈梁构造措施后,结构损伤度下降10.9%,基本设防和罕见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30.0%和45.1%;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并设置圈梁构造措施时,结构损伤度下降17.4%,基本设防和罕见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45.7%和63.2%。[结论]提升结构砂浆强度等级并设置圈梁构造措施后,砌体房屋稳定性满足抗震要求,对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研究攀缘植物对墙体的降温作用及生理学机制,为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及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依据,以不同朝向的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为材料,对墙体温度,蒸腾速率,冠层温度,叶片对入射光的反射、透射及以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示的潜在光能利用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朝向的五叶地锦对墙体的降温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东、南、西、北4个朝向日平均降温值依次为(5.4 ± 0.61),(3.3 ± 0.48),(3.1 ± 0.47)和(0.48 ± 0.07) ℃。降温值除受墙体温度(r = 0.879 4)影响外,和蒸腾速率(r = 0.770 3)、冠层温度(r = 0.645 8)和透射率(r = 0.504 4)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0r = 0.475 8)等生理生态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表明,五叶地锦不适于北向墙体绿化。因此,在垂直绿化选择植物种时,应同时考虑植物的蒸腾速率及其对光的反射、透射及利用能力。图1表5参20  相似文献   

6.
油梨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梨 (PerseaAmericanaMill)又称鳄梨 ,英文名avoca do。原产中美及墨西哥湿润地区 ,属热带、亚热带名贵果树。目前在世界上 4 0°S~ 4 0°N有栽培。适宜年均温度 2 0~2 5℃ ,抗寒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抗寒品种可耐 - 6℃低温 ,抗寒力低的品种遇 0℃低温则干枯。油梨营养价值高 ,保健作用好 ,世界油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很快。我国引种、试种油梨虽有几十年历史 ,但由于引种的是实生种 ,品质劣、产量低 ,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规模生产经营 ,目前全国油梨栽种面积不到 0 3× 10 3 hm2 。近年来 ,我国科研院所、大…  相似文献   

7.
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枝条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国内外林木枝条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西省泰和县境内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区湿地松砌Pinus elliottii枝条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湿地松树冠各轮枝层枝条生长规律,并建立了枝条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同一年份枝条节间长、基径生长量随轮枝层的下降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枝条基径随轮枝层的下降不断增大,而在靠近树冠底部位置略微减小,各轮枝层枝条材积分布为右偏正态分布曲线,说明大枝条主要集中在冠层中下部。大量枝条样本材积与枝条基径的平方和枝条长度乘积的拟合精度只有0.67,说明该模型更适合拟合小枝条的材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枝条节间长、基径生长与枝条生长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的相关关系判定系数都在0.96以上(P〈0.01),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均小于0.01。由回归方程的偏相关系数可知,枝条节间长生长量主要取决于冠层相对湿度,基径生长量与≥10℃积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图6参41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红外云图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14:00 ~ 21:00陕西省一次雷暴大风、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受东北冷涡后部冷槽和低值系统影响,底层的暖湿气流、高层的冷平流以及不稳定层结共同作用形成;K指数分布看,陕西大部分地区为24 ~36℃的高能区,表现为不稳定层结特征;陕西延安以南地区的SI指数为-2 ~0℃,陕南东部SI指数<-4℃,与强对流天气对应较好,特别是在负值大值区的下游更是强对流易发区域;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经过的地方,对应陕西省发生了短时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中心达50 dBz以上,与之同时次的速度图上出现了强的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的诊断、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冰雹形成机制、动力及热力条件入手,分析了2010年2月28日淮安市出现的一次初春冰雹过程,从中寻找一些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规律、特点,为今后出现类似的天气过程提供预报依据,积累工作经验。结果表明:前期近地面层迅速回暖,在充足的水汽条件配合下,当大气环流配置产生了一定的触发机制后,容易产生此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利于冰雹产生的物理机制是位于-25~-10℃等温线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大,有垂直风切变,0℃层距离地面的高度适中。由于冰雹天气过程生消时间短,危害程度大,因此雷达回波图是短时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经分析,冰雹天气产生时,回波云中存在60 dBz以上的回波单体,而且回波区出现的特征是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这是判别有否冰雹天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1.菠菜生长锥的形态分化过程可分为:“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芽分化期”“侧花茎原基分化期”及“单花分化期”五个时期。单花分化期又有“萼片分化期”、“雌蕊或雄蕊分化期”及“分化结束期”三个时期。2.菠菜花芽分化所需要的温度和日照范围都很广泛。在本试验的范围内,“法国菠菜”在自然条件下,日照为10~14.8小时,日平均温度为0.2°~24.9℃甚至高达27.8℃,均可分化为花芽,但出苗后12小时以上的日照与9~21℃的温度组合,可促进花芽分化。温度过高(21℃以上)或过低(8℃以下),尤其是8℃以下的低温与12小时以下的短日照相结合时会延迟花芽分化。花芽分化后,花原基的发育,抽苔的速度与温度、日照有密切关系。一般当温度降低日照缩短时,花芽分化至抽苔的天数加长;温度升高,日照加长时,花芽分化至抽苔的天数缩短。在本试验范围内,花芽分化后在日平均温度为28.3℃,日平均日照时数为14.7小时时抽苔最快(9天)。日平均温度为1.5~2.7℃,日平均日照时数为10.6小时,抽苔最慢(131~146天)。3.花芽分化时的叶数受叶原基分化速度及花原基出现早晚的相互影响。在本试验范围内,日平均温度由0.2℃上升至24.9℃时,叶数由7.2片增加至24.2片。但当特别有利于花芽分化或特别不利于花芽分化的条件下,则会出现叶数增减与温度的升降不完全适应的情况,即花芽分化早时,会限制叶原基的分化使叶数减少;花芽分化受抑制时,叶原基的分化期长,使叶数增加。4.菠菜在开始抽苔前采收,基生叶的重量一般占单株鲜重的92.6~96.5%,所以可用基生叶代表单株重。菠菜单株重=叶数×单叶重,单叶重又等于叶部生长期×日增重。单株重量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单叶重,只有在单叶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叶数的多少才对单株重量有影响。叶部生长期的长短决定于出苗后抽苔的快慢,温度低,日照短,抽苔慢,叶部生长期长,反之则短。叶重及叶面积增长的适宜日平均气温为20~25℃;日平均最高温不宜超过25~30℃;日平均最低温不宜低于-5~0℃或高于15~20℃。净同化率的适宜日平均气温为25~30℃甚至更高;日平均最高气温达30~35℃时,仍有所增高;日平均最低温不宜低于-5~0℃,-5~0℃以上增高较快。可见温度过高过低首先影响叶面积的增长量,而净同化率受温度降低的影响大,受温度升高的影响小。5.确定菠菜适宜播期的理论依据是:播种后叶部生长期的日平均温度在20℃左右,日照逐渐缩短,使叶原基分生速度快,争取有较多的叶数;花芽分化后温度降低,日照缩短,使抽苔延迟,延长叶部生长期;同时使叶部生长期尽可能处于有利于增大叶面积及提高净同化率的温度范围内,以增加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