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的遗传学与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花粉发芽实验NJ89—1雄性不育度高达99.25%以上且稳定,人工授粉试验NJ89—1的雌性育性正常,说明NJ89—1是一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不育株自然授粉后代中育性分离结果表明NJ89—1雄性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NJ89—1不育基因与ms1~ms5均不等位。NJ89—1在败育时期、减数分裂、四分体形成、小孢子壁发生、花药壁发育、花粉粒形态等诸多方面与ms1~ms6突变体均存在差异,而与st2~st5突变体却有相似的减数分裂变异如联会异常等,但是NJ89—1的雌性育性正常,st2~st5突变体的雌性均高度不育。因而NJ89—1是一个既不同于ms类型又不同于st类型的新雄性不育突变体。建议将NJ89—1雄性不育基因符号定为ms7。  相似文献   

2.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100)关键词亚种间杂种,雄性不育,雌性不育GameFertilityofF_1betweenIndicaandJaponica¥HEGuanghua...  相似文献   

3.
珍珠粟A_4胞质-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及对产量的作用D.J.Andrews等由Hanna(1989)发现的A_4胞质─核雄性不育系,尽管比Burton(1958)发现的A_1胞质─核雄性不育系有很大的优点,但是由于恢复系(R_4)种质很少,以及还没...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交转育法培育了哈克尼西棉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棉所12A-3,苏棉12A等17个,104-7A陆地棉胞质的雄性不育系中棉所12A-1和86-1A,以及湘远A胞质不育系中棉所12A-2。这20个不育系的不育性彻底,农艺性状与原轮回亲本,保持系一致,都可以用于新组合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具有粗厚山羊草、牡山羊草或瓦维洛夫山羊草细胞质的普通小麦N26雄性不育光周期反应和育性恢复模式,D^2型细胞质N26异质系在长日照条件(≥15h)下表现为几乎完全雄性不育,在短日照(≥14.5h)条件下雄性高度可育,温度对降低雄性育性没有明显影响,把这类雄性不育称为“光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表现为雄蕊雌化,组织学研究表明,在雌化雄蕊内有不完全胚珠结构,而没有毡层细胞和花粉粒。植株的小  相似文献   

6.
三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沙的育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发现W6154S育性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安农S-1和87N123S的育性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大豆资源有关开花授粉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大豆质核互作和核雄性不育材料有关开花授粉性状的研究表明,花粉传媒花蓟马密度在可育株与不育株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材料内不育株的龙骨瓣开张度比可育株大;NJCMS2A与NJCMS1A间、N69-2772(ms2)与N69-2771(ms1)、N69-2773(ms3)间的龙骨瓣开张度无明显差异。NJCMS2A的异交率比NJCMS1A高,恰好NJCMS2B的散粉性比NJCMS1B好。类似地,N69-2772不育株的异交率高于其他两个核雄性不育材料,恰好N69-2772可育株的散粉性也比其他两个核雄性不育材料的可育株好,NJCMS1A的柱头活力可以保持2.5天,花瓣对柱头的活力有保护作用。NJCMS1A的BC5:7家系间以及单株间雌性育性存在显著差异,且筛选到雌性育性较好的家系,对大豆资源有关开花授粉性状的研究表明,大豆资源中花瓣大小、龙骨瓣开张度、散粉性、单花花粉量、花蓟马密度等性状存在很大变异。野生大豆的花远小于栽培豆,野生豆的花蓟马密度、龙骨瓣花张度等性状与栽培豆无显著差异,野生豆的散粉性比栽培豆好;从310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到30份散粉性较好的材料、16份龙骨瓣开张度较大的材料以及4份两者均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水稻新质源两用核雄性不育系CIS28-10以及杂种FI、F2、F3、B1F1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初步确定TCIS28-10的遗传特性。证明CIS28-10是新质原两用核雄性不育系,其育性受单一位点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系CIS28-10进行了异地种植;喷施育性调节剂FR1和割蔸蓄再生稻的繁殖试验、结果表明,CIS28—10在海南省三亚市种植,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2月中旬前后,可解决繁殖难的问题。喷施育性调节剂FR1和割蔸蓄再生稻能明显提高自交结实率,具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甜菜二倍体雄性不育系杂交种合育20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育201系利用杂种优势育成的二倍体多粒型雄性不育杂交种,其母本为雄性不育系工农M203A,父本为二倍体自文系GW267-18-1-5。合育201属标准型甜菜品种,1992年生产示范结果,平均校对照品种块根增产29.4%,含糖率提高1.44%,产糖量提高41.8%。该品种有较强的杂种优势,生长势强,适于丘陵、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先敏雄性不育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4年发现了玉米光敏雄性不育材料CA507,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该玉米光敏感雄性不育材料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日照长度是14-15h。光敏雄性不育性状表现隐遗传。  相似文献   

12.
回交在转育小麦两用不育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小麦为不育基因受体,用重庆温光型两用雄性不育系C49-87为轮回亲本回交,通过调查B1F2,B2F2,B3F2的不育朱系和回交后代F2F5中株系的育性表现,发现回交两次是转育小麦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自Chinsurah Boro Ⅱ水稻雄性不育胞质cms-bo,其恢复可育受1对显性Rf-1基因控制,该基因属fl-pgl连锁群。Rf-1座位上有4个效应不同的复等位基因。来自野败水稻雄性不育胞质cms-WA,在一些试验中其恢复可育至少有2对独立的恢复基因,它们的互作效应随不同组合而异;在其它试验中,恢复性受单基因,多基因,隐性微效基因或修饰基因控制或调节。一些恢复基因和符号已由水稻基因符号,命  相似文献   

14.
从大豆品种南农CT-2发现的育性突变体CT-2s表现为雄性不育,并受开花时期影响,其雌性育性也劣于正常亲本,但不育株仍能少量结荚,属雌性部分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T-2s的不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核质杂种NC2134和D^2-鉴26(均带有D^2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体,以筛选恢复系和转育不育系为目的,用69个春小麦品种为核供体进行回交转育,观察不同核质组合后代的育性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大约28%的品种携带有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约35%的品种通过回交可以转育成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系。对其中一些组合F2群体单株育性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核质组合育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油菜品种、自交系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回交至BC2F1,再用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系与BC2F1测交,花期研究测交后代育性变化规律及定株定时观察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29A、广丰A、阿油A三种白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6个测交后代中,雄性不育的占23.1%,恢复可育的占7.7%,介于两者之间或育性分离的占69.2%.在南方白莱型油菜中发现能完全恢复育性的自交系。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性较其他三种不育材料稳定.可为油蔬两用的南方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的不育源。  相似文献   

17.
对23个水稻(Oryza Sativa L.)核雄性不育(ms)突变体的花粉特征、不育性遗传和不育基因等位性 进行了研究。 10个突变体由乙基甲烷磺酸(ethyl methane sulfonate)诱变而来,1个由亚乙基亚胺 (ethyleneimine)引变,7个通过r射线诱变,1个被链霉素(streptomycin)引变,1个通过组织培养而成,还有3个 大田中自发突变产生。在这些ms突变体中观察到4种花粉败育类型;3个属无花粉型(NP),6个为花粉完全败 育型(CPA),13个属花粉部分败育型(PPA)和1个为花粉染败型(SPA)。 2年的后代测定(Progeny tests)表明每种突变体都是一对隐性基因遗传。对 23个ms。突变体的不完全双列 杂交试验表明,突变体E2与G4等位,E5与E9等位,N2和N3等位,其它3个突变体E2、G6和T1具有相同的 ms位点。这些突变体的基因符号已被命名为ms-46(t)~ms-63(t)。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际细菌 Ⅱ拮抗大豆孢囊线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1株根际细菌进行自然病土温室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筛选试验,得到防效较高菌株4株,防效为:JNJQ1-P(1),71.8%(p=0.01);JNJQ1-A5-1,69.3%(p=0.01);SY-NS,65.85%(p=0.05);QSG-LD-6,57.5%(p=0.05),前3株菌的除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致死率在99.6%以上。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以前曾设想利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的Sv型细胞质与1BL-1RS染色体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Toriyama等,1991,1993),在此设想中,雄性不育保持系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即回交法(Nonaka等,1993)和花药培养法.本文报道花药培养的结果。用 1BL-1RS染色体携带者911-B-8-10(简称st.911)与13个日本品种杂交,用 F1及 B1F1植株的花药进行培养,F1的胚形成频率高于亲本(日本品种),B1F1的胚形成频率低于 F1代。st.911和F1代较高的胚形成频率部分地得益于 1BL-1RS染色体.因为抗叶锈病基因Lr位于1RS染色体臂上,所以在再生单倍体植株上人工接种叶锈病菌(21B小种)可以选出抗病个体。用抗叶锈的加倍单倍体与带有1B染色体的(Sv)-中国春和带有1BL-1RS染色体的(Sv)-Saimon杂交,前者的F1表现出较高的自交可育性,而后者的F1表现出完全雄性不育,这说明,通过花药培养获得的抗叶锈病的加倍单倍体系可以用作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  相似文献   

20.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Wh921及其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碘液染色测定Wh921雄性不育度达98%左右,柱头活力测定和人工授粉结荚率测定,不育株雌性可育性正常,但略逊于同胞可育株;自然授粉后代育性分离结果表明,Wh921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株与6个品种测交,籽粒产量超亲优势达40%;分枝数优势>茎粗>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优势>单株粒重>百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