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获得中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89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2.252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722hm2增加到0.8819hm2。中国197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27hm2,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1.3702hm2。预测中国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7767hm2和3.171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0224hm2和1.1319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1.7543hm2和2.0398hm2。说明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2.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新疆艾比湖地区1985~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艾比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85年的2.520 hm2增加至2003年的4.194 hm2,增加了66.43%;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015 hm2增加至2003年的1.121 hm2。与全球和国内一些地区分析比较表明,新疆艾比湖地区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低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却高于全国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但超过中国和新疆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人均生态赤字也低于全球、中国以及全疆的平均水平。说明新疆艾比湖地区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区域尺度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高于全球、中国以及新疆的平均水平,说明艾比湖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益比较低。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36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968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针对高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开发水电能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  相似文献   

4.
李理  苏维词    刘灿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51-255
为定量评价贵州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贵州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0.962 4 hm2增长到2011年的1.044 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2007年的0.427 4 hm2减少到2011年0.405 2 hm2;生态赤字不断加大,其中2010年生态赤字最大,达到0.648 km2/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贵州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均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足迹的增加,耕地资源的减少,导致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建议,以减少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雅安市1999-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雅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研究,对雅安市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9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06年的1.657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25 hm2下降到0.83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43 hm2增大为0.825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0.858上升为1.126;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87~2.78 hm2之间上下波动,平均值为2.212 hm2.研究期内雅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雅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和不安全的状态.这为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本质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指出协调人口、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可缓解这种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6.
运用水资源生态模型计算2003~2012年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运用ARIMA(2,1,1)预测模型预测2013~2017年的生态赤字(盈余)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呈台阶式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呈台阶式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呈生态赤字状态,山西省水资源问题面临严峻考验,处于不可持续的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帐户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结果显示:(1)忻州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较为明显,由2004年的2.098 8 hm2/人增长至2013年的5.388 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维持在1.28 hm2/人左右,人均生态盈亏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从0.800 9 hm2/人上升至4.103 8 hm2/人.(2)生态足迹帐户上表现出差异性:近10年间均表现为生态盈余的有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资源共4类,除水资源外,其余3类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而草地、水域、能源用地、污染消纳地均表现为生态赤字,除污染生态赤字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草地、水域、能源用地均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3)全市生态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1.62增长到2013年的4.19,生态多样性指数从1.261减少到0.855,万元GDP生态足迹从4.355 hm2/万元降至2.563 hm2/万元,表明生态足迹分配越来越失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资源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发展能力指数由2.646增加到4.609的事实也说明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元阳县2003~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赤字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元阳县200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全球公顷模型中,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27hm~2,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达到最大值,为1.313hm~2;国家公顷模型中,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91hm~2。影响元阳县生态足迹变化因素的分析表明,耕地是元阳县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方式较单一,且生态赤字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建设用地处于盈余状态,草地处于赤字状态,其余土地类型出现不同程度的赤字现象。据此,提出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元阳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汉源县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3-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汉源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a平均生态足迹为0.867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48%;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311 2hm2/人;平均生态赤字0.513hm2/人,年均增长率为8.69%,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占生态足迹的73.44%,说明当地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81.09%,供给类型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等方法,对邢台市区2001—2010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对水资源生态赤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邢台市区水资源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且水资源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大的趋势,表明邢台市区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是不可持续的。尽管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节水意识增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正在逐渐趋于合理,但水资源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意味着邢台市水资源在今后一定时期形势仍较严峻。因此,必须对邢台市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以促进邢台市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是城郊一体化,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以长治市为例,根据城市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理顺关系、出台政策、加强科研、培养人才、增加投资、强化监管等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徐州市不同功能城区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徐州市三环路内不同功能区的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区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养分状况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与该地区自然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其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该绿地土壤的容重较大,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少,有机质缺乏,养分含量不均,pH值明显向碱性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水土流失的概念、特点、成因以及对城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阐述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森林城市 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孙铁珩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183,219
从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森林城市的特征和城市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沈阳市生态环境的现状、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森林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沈阳森林城市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孙希华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50-52,73
城市的不断扩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济南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其次以舜湖流域作为典型个例,来定量研究城市建成区扩展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从而为济南市保泉工作提供一种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对厦门市的环境特征分析,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健康、安全和发展这3个概念引入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厦门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生态健康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发展指数的计算,最终得出各城区的生态城市评价综合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评价与分析是从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发展3个方面将城市规划引向重建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2)在厦门生态城市的评价中,岛内城区与岛外城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的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岛外的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3)生态导向下的生态城市是集自然与人类影响于一体的和谐平衡的复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功能为基础进行城市的布局,以生态功能区划来引导区域的建设模式,让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雨水花园项目,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多指标调查评价,分析雨水花园植物的适应性及景观应用效果,旨在为北京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掌握雨水花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模型对15个典型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进行分级和评价。[结果] ①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建成区雨水花园草本植物共20科,43属,45种,优势科主要集中于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百合科(Lili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等。试点区各样地指数数值差异较小,各调查样地草本植物丰富度相似,植物物种集中性较一致。②试点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各样地中小区类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评价明显高于道路类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受所在区域地表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不同样地植物生长情况、群落构成有所差别。[结论] 未来还需加强对建成雨水花园植物的定期监测、评估,重视开发本土植物,筛选出优势物种,总结出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与维护管理手段,为北京市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1年、2005年、2008年、2011年4个时点的8个地级市建成区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4种土地集约利用类别,进而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长沙始终处于集约利用水平,且与其他城市保持一定差距;株洲和湘潭基本保持在较集约利用水平;岳阳、常德和娄底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上升;衡阳和益阳的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2)空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且以长沙为中心向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深入分析天津市统计年鉴资料的基础上,从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个方面,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出天津市2004年生态承载力为0.32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1.53 hm2。表明天津市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且该趋势正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另一方面也表明天津市总体上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逐步由粗放型、消耗型转换为集约型、节约型。  相似文献   

20.
城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前,城市水域景观的开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雷同化、工程化、简单化、非人性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析了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并以开封市为例,探讨了开封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