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种白色金针菇菌株的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萌发力、生长势、菌落边缘整齐度、生产周期、产量及子实体形态特征为指标,测试金针菇最适生长环境,选育最适于工厂化栽培的金针菇品种。结果表明:4种菌株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0,喜弱酸性;F0012菌株综合表现较佳,其菌丝萌发力强,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旺盛,菌落边缘较整齐,生产周期短,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以4种白色金针菇菌株的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萌发力、生长势、菌落边缘整齐度、生产周期、产量及子实体形态特征为指标,测试金针菇最适生长环境,选育最适于工厂化栽培的金针菇品种。结果表明:4种菌株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0,喜弱酸性;F0012菌株综合表现较佳,其菌丝萌发力强,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旺盛,菌落边缘较整齐,生产周期短,产量高。  相似文献   

3.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利用拮抗反应,同工酶分析,RAPD分子标记以及ITS序列分析技术,将采自柳树的金针菇野生菌株与黄色金针菇和白色金针菇菌株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与黄色金针菇有明显的拮抗反应,S88随机引物的PCR扩增得到不同于黄色金针菇和白色金针菇的差异性条带.此外,ITS序列分析得到了九处碱基的差异.该野生菌株与两种金针菇亲缘关系较远,为进一步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色泽是金针菇的重要性状之一,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以FL19(黄色)、8801(白色)及其后代(F1代、F2代)菌株和相应单核菌株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对金针菇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通过对200个引物的筛选,获得了一个与白色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3751800,并在亲本及其后代菌株进行了验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白色金针菇新品种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金针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金针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保藏及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拮抗对峙试验、ISSR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29株采自山东和江苏地区的金针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并利用NTSYSpc 2.11F计算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29株金针菇菌株间有246组发生拮抗反应,有160组未发生拮抗反应.供试菌株的菌盖和菌柄颜色有黄色、浅黄色、乳白色和白色4种,菌柄长度15.00~21.20 cm,菌盖直径0.73~1.72 cm,单袋产量332~513 g,生育期41~68 d.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73.0%~102.6%,生育期48~68 d;黄色或浅黄色金针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66.4%~87.2%,生育期41~58 d,表明白色或乳白色金针菇菌株较黄色或浅黄色菌株产量较高,商品性状优良,但生育期较长.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计扩增多态性位点270个,多态性比率为94%.供试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860~0.900,在遗传相似系数0.870处,29株金针菇菌株可分为五大类群.[结论]菌株间是否发生拮抗反应与菌株子实体颜色无关.江苏和山东两地区的金针菇菌株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但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金针菇菌丝航天诱变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菌丝体经试验卫星航天搭载后,初步筛选出7个航天菌株:42-31,43-15,43-18,22-44,21-36,FV-2,FV-4.将这些航天菌株与地面对照菌株进行了比较,主要进行了拮抗试验、菌丝生长速率试验和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航天菌株的产量均比原始菌株高且早熟.航天诱变为选育金针菇优良菌株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驯化的侧耳属新品种荷叶肥脚菇,以及选育的金针菇新品种川金菇3号顺利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专家认为:利用双单杂交方式选育的川金菇3号产量高,遗传性状稳定,生长整齐,与我省现有品种比较,是一个商品外观优良的高产金针菇新菌株;野生驯化的食用菌荷叶肥脚菇子实体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为新驯化菌株。  相似文献   

10.
金针菇液体培养生产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菌株、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和金针菇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金针菇胞外多糖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12号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0~11 d时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和金针菇菌丝体产量最高,金针菇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分离的金针菇胞外多糖为一种含β-型吡喃糖苷键的纯多糖。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金针菇胞外多糖的主体结构影响不明显,均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峰和β-型吡喃糖苷键吸收峰。但采用玉米、黄豆等配制的培养基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金针菇多糖。  相似文献   

11.
测量了草菇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菌柄细胞的长与宽,同时通过对蛋形期菌柄标记,观察了菌柄不同部位的伸长速率,结果显示:菌柄细胞从蛋形期开始伸长,在伸长期的伸长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发育时期,同时菌柄中上部的细胞伸长远多于菌柄底部细胞的伸长,并决定着整个菌柄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松杉木屑栽培香菇“宁香8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宁香 8号”为适合用松杉木屑物料栽培的新菌株。生物学特性表明 :香菇宁香 8号适应范围广 (10~ 2 3℃ ) ,菌丝生长期短 (5 8~ 6 0d) ,生物效率高 (室内栽培 81.6 0 % ,生产中试 92 .85 % ) ,子实体中型匀称 ,柄细而短 ,伞厚 ,含水量低 ,最突出的是适应松杉木屑栽培。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豫南野生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形态及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假蜜环菌在豫南分布普遍,每年6至7月份发生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间作林内或其它阔叶林内。子实体棕褐色,多丛生,形态美,香味浓,具优良商品性状。菌体由菌盖和菌柄组成,无菌托和菌环。菌盖菌肉和菌柄菌肉均由菌丝组成,菌丝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现象。菌盖表面鳞片由黄棕色菌丝构成,菌丝细胞壁有内凸增厚现象。菌褶延生,子实层由幼担子、担子及担孢子组成。成熟担子顶端产生4粒担孢子。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及菌丝形态有明显差异。在PSA综合培养基上不产生菌索,暗处可产生较强荧光,并形成菌皮。菌皮由表面粗糙的菌丝和泡囊组成。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主栽食用菌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主栽食用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几种食用菌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分别是:香菇21.9%、杏鲍菇19.19%、白灵菇6.0%、金针菇4.13%。菌盖和菌柄中17种氨基酸均有,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且菌盖高于菌柄。  相似文献   

15.
平菇对重金属富集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重金属对菌丝生长和抗杂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重金属投入浓度的增加,平菇中重金属含量增加,且菌盖中的含量高于菌柄.菌盖中Zn含量随着Cu,Pb,Cd的加入而减少,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在其它重金属元素存在时,平菇吸收富集Cu,Pb,Cd皆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单元素污染相比,多元素污染条件下菌盖中Zn和Cu的分配量减少,而Pb和Cd的分配量增加;菌柄正好相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为Cd>Zn>Cu>Pb.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草菇菌柄在小纽扣期、纽扣期、蛋形期、伸长期以及成熟期等不同发育时期中,内源激素ABA、GA3、ZR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ABA的浓度在蛋形期达到最高,而GA3和ZR的最高浓度出现在伸长期。GA3、ZR的浓度决定着菌柄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灰紫香蘑进行组织分离与鉴定.[方法]分别选取菌盖处、菌褶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进行组织分离,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菌褶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洁白细密、污染率低;其次,子实体自然风干3d后再进行分离可有效降低菌丝污染程度;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灰紫香蘑.[结论]该方法获得了灰紫香蘑的纯培养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灰紫香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7个杏鲍菇菌株进行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7号菌株(龙海3号)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旺盛,单瓶产量达343g,菌盖平均直径为3.98cm,菌柄平均长为13.02cm,菌柄平均直径为4.23cm,生物学转化率为57.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杏鲍菇母种的最优组织分离部位及其菌丝体最适培养基,为杏鲍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相接处、菌柄中部、菌柄基部3个不同部位各切取约0.5cm^2的内部组织块,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将生长的菌丝体在10种不同培养基中纯化复壮后,分别接种到麸皮综合固体培养基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比较菌丝体的生长状况;将生长最好的菌丝体接种于10个不同培养基中,观察菌丝体的生长状况,筛选杏鲍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结果】在麸皮综合固体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从菌柄中部生长的菌丝体明显优于从菌盖和菌柄相接处及菌柄基部,且三者菌丝体之间的日长速差异达显著水平。杏鲍菇母种在培养基A(马铃薯)、B(棉籽皮)、C(麸皮)、D(木屑)、E(黄豆)、G(绿豆)上的生长较好,菌丝体较密、整齐一致、颜色均一,但在C(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培养基A、B。【结论】菌柄中部为杏鲍菇母种的最佳分离部位,以麸皮煮汁配制的综合培养基是生产杏鲍菇母种的较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微型平菇子实体歧向发育受菌株差异性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在菌株差异性中,具有长柄性状的菌株具有柄向发育的优势,具有粗中棒、粗短棒、杵状性状的菌株具有盖向发育的优势。在外部因素中,偏高CO2浓度是决定微型菇歧向发育的最关键因素,其作用效果依菌柄类型不同而异;光照对于微型菇歧向发育具有良好的辅助性;高湿和偏低温度有利于微型平菇的发生发育及商品性的提高。该结果有助于微型平菇用种的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