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新鲜苦瓜为原料,洗净低温烘干后,用乙醇水溶液提取,得到苦瓜甙。以得到的苦瓜甙质量为指标,探讨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苦瓜甙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30 g苦瓜干在温度63 oC、乙醇浓度65%、提取时间3.3 h条件下,得到的苦瓜甙质量最高,为0.765 8 g,苦瓜甙的得率为2.553%。同时,HPLC检测结果表明苦瓜提取物中含有苦瓜甙。结果显示,采用响应面法可以较好地优化苦瓜甙的提取工艺,为从苦瓜中提取苦瓜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苦瓜的深度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光质对甜茶愈伤组织生长及甜茶甙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不同光质对甜茶(Rubus suavissimus S.Lee)愈伤组织生长及甜茶甙(Rubusoside)产生的影响。愈伤组织在黑暗中培养28天可获得最大的生物量。与黑暗相比,白光、蓝光、红光、远红光及短红光均对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蓝光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红光。但是蓝光促进甜茶甙的产生,在7天时,可获得高于在其它光质培养下的甜茶甙含量。黑暗下甜茶甙含量最低。为了获得较高的甜茶甙产量,甜茶愈伤组织分两步培养,在黑暗中培养28天,然后转移到蓝光下培养7天。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黄酮醇甙和萜内酯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对银杏叶黄酮醇甙和萜内酯等6种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银杏总黄酮及槲皮素甙,山萘黄素甙,异鼠李素甙含量随叶的生长不断下降,到叶黄时略有上升。银杏萜内酯及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A,B随叶的生长,幼树叶含量开始缓慢上升,到叶黄时迅速下降,老树叶基本不变。综合两种有效成分变化规律,得出银杏叶最佳采叶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初。  相似文献   

4.
杜仲叶桃叶珊瑚甙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文献[4,5,6]中介绍的实验室桃叶珊瑚甙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认为“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简便易行,但却存在着测定液中出现聚沉现象,且所测含量偏大,因为该方法不能将植物体中共存的京尼平甙和京尼平甙酸分离,测定结果为桃叶栅瑚甙与这些同类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之和。为此,研究出“改进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用该方法测定桃叶珊瑚甙简便易行,测定数值较为精确。  相似文献   

5.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鉴定与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反相担体柱层析从大豆中提取分离到大豆甙元糖苷、染料木素糖苷、大豆甙元、染料木素4个异黄酮单体。大豆异黄酮主要由糖苷组成,含有少量的甙元。大豆甙元糖苷和染料木素糖苷具有几乎相同的极性,因此很难分离这两种化合物。利用分离到4个异黄酮单体进行抗指质过氧化(MDA0测定,得出抗氧化作用主要决定于染料木素异黄酮,其中染料木素作用强于其糖苷。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丹贝中生物活性物质大豆甙元同辣根过氧化物酶偶氧及其酶活性、免疫活性和光谱分析鉴定,大豆甙元--辣根地氧化物酶标记物中两者摩尔比11:1,标记物工作浓度50mg/ml,3.5ng/ml大豆甙元能与氧化酶标记物发生50%左右竞争。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能在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的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利用杂种优势,本研究选用8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采用NCⅡ设计配置杂交组合,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在供试品种间表现有明显的差异,籽粒异黄酮含量和黄豆甙元既受加性效应又受非加性效应的控制,染料木甙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染料木素、大豆甙元和大豆甙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同亲本组配的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中亲优势测定中,除黄豆甙元含量和大豆甙表现为正向超亲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本研究认为在大豆高异黄酮育种中应选择高异黄酮材料作为亲本之一,选配组合时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或高×低类型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8.
刺五加俗称五加皮、刺拐悸、刺老牙等。为五加科多年生落叶灌木。主产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在云南、吉林、辽宁、湖北、山西等省也有分布。树皮可作为五加皮入药,民间多用根、根茎、叶入药。另外,果实部分也有医疗效果。根部含有五加甙BⅠ,五加甙EⅠ,β-谷甾醇葡萄糖甙,紫丁香甙;刺五加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性温。近年来研究证明,刺五加有类似人参的作用,在增强机体抵抗应激作用(抗寒冷、灼热、过重或失重、过度运动或强迫性不动、离心等对机体的伤害)方面较人参更好,故临床上将刺五加作为人参的代用品,能延缓衰老,有抗疲劳、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关木通及其有效成分马兜铃菲甙使离休蛙心的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关木通使兔血压先升后降,马兜铃菲甙使兔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用于分析有色植物的花色素甙成分的简易迅捷方法,采用酸性乙醇浸提桑葚中的花色素甙,以黑米的花色素甙提取物为参照标准,选用聚酰胺薄膜圆盘层析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桑葚花色素甙的主要成分为矢车菊花色素-3-O-葡萄糖甙.聚酰胺薄膜圆盘层析测定有色植物中的花色素甙含量简便、快捷、准确、可靠,适用于花色素甙的初步鉴定,并可用于野外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引物,对疑似PRRSV感染猪的病料进行RT-PCR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病料进行PRRSV分离,获得了1株美洲型PRRSV,命名为GD08-2.对PRRSV GD08-2株、GD-XH株、GD08-1株的ORF5基因和部分Nsp2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GD08-2株的ORF5基因与PRRSV疫苗株pMLV、经典株VR-2332和GD-XH株的相似性较高,而与GD08-1株的相似性较低.GD08-2株的Nsp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出现12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分别位于66~74位和192~194位,由此推测,GD08-2株可能为PRRSV的突变株.GD08-1株的ORF5基因与国内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V相似性较高,其Nsp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30个氨基酸的缺失,与国内高致病性PRRSV分离株JXA1的缺失位置完全一致,由此推测,GD08-1株属于高致病性PRRSV;GD-XH株的ORF5基因与疫苗株pMLV的相似性较高,其Nsp2基因存在个别核苷酸的点缺失.遗传进化分析表明,GD08-1株与国内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V的遗传进化关系较近,属同一分支;GD-XH株和GD08-2株与PRRSV经典株VR-2332、疫苗株pMLV的遗传关系较近,属另一分支.  相似文献   

12.
综合考察水稻苗期叶瘟抗谱和成株期穗颈瘟抗性可以全面地评价水稻种质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采用来自广东不同稻作区的36个稻瘟病菌株,对经过抗性初筛的3个空间诱变水稻品系进行苗期叶瘟抗谱测定;同时种植于代表性自然诱发病圃——广东省从化市吕田镇,考察其穗颈瘟抗性.结果显示,入选的3个诱变品系具有广谱的苗期叶瘟抗谱、且高抗穗颈瘟,抗性明显优于非诱变原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H4和H11对菌株GD0193和GD866的抗性均由主效单基因控制,H4对菌株GD08T4、H11对菌株GD08T13的抗性均由2个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D69对菌株GD0193的抗性遗传模式复杂,D69对菌株GD08T4和GD866的抗性为主效单基因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纤维素吸附法对6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筛选,发现14个菌株含有ds RNA病毒。对带毒菌株GD45通过利巴韦林–高温结合方法得到衍生脱毒菌株GD45–4,与带毒菌株相比,其菌丝更为饱满、菌丝较直,在PDA平板上菌落形态显得更为蓬松,颜色偏白。推测菌株GD45 ds RNA病毒消除后会对其表现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基因外显子1+49A/G位点和启动子-318位点多态性与粤西汉族人Graves病(GD)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PCR—RFLP分析102例GD患者与100例正常对照组CTLA-4基因的外显子1+49位点A/G及启动子-318位点C/T多态性。结果GD组外显子1+49A/G位点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GD组有家族史者外显子1+49A/G位点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GD组无家族史者(P〈0.01);GD组启动子-318位点的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LA-4基因外显子1+49A/G位点(如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可能是粤西汉族人GD的易感因素,尤以具有家族史的易感性更明显;启动子-318位点多态性与粤西汉族人GD的遗传易感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15.
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北京分离株(BJ株)、广东分离株(GD株)各9条基因片段,并将这9个片段分别克隆于PGEM-T-easy质粒载体上进行测序,按顺序将这些序列进行拼接得到PRRSVBJ株和GD株的全基因组cDNA(GenBank:EU825723,EU825724)。测序结果表明,BJ株和GD株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340和15336bp,各包含9个开放式阅读框,5′UTR都含有189nt,3′端URT分别含有170nt、166nt,其中各包含20ntPoly(A)、16ntPoly(A)。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BJ株和GD株与ATCCVR-2332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8.9%和89.0%,与高致病性PRRSV毒株JXA1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4%,与PRRSV毒株HuN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9%。  相似文献   

16.
To understand the resistance inheritance basis of space-induced rice lines to blast, and to probe mutants' genomic DNA polymorphism compared with ground control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ree space-induced lines were crossed with a highly susceptible variety LTH, and their F1 and F2 populations were inoculated by two representative blast isolates with broad pathogenicity to analyze their resistance inheritance basis. Meanwhile three mutant lines and the ground control were analyzed by 225 rice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primer pairs selected throughout the 12 chromosomes of whole rice genome, to scan the mutagenesis in genome of the mutant lin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blast-resistant genes harbored in these mutant lines were dominant.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mutant H1 to isolate GD0193 and GD3286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respectively; while mutants H2 and H3 were controlled by two pairs of major genes against isolate GD3286 and H2 showed complicated genetic mechanism to isolate GD0193. H3's resistance to isolate GD0193 was verified to be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SR analysis, three mutant lines showed different mutant rates as compared with the ground control, and the mutant rates also varied. Resistance genes can be induced from rice by space mutation, and different genomic variations were detected in blast-resistant lines.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及育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泰国大麦稻瘟病菌的2个菌株TH12和TH16,以及中国云南旱稻稻瘟病菌的2个菌株94-64-1b和95-23-4a为A、B两组标准菌株;以采集于2002年度广东省三大稻作区的141个稻瘟病菌株为供试菌株;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及育性结构,以及两对标准菌株的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育性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平均频率为85.9%。其中,粤北稻作区的最高,为97.7%,粤南稻作区的次之,为85.5%,粤中稻作区的最低,为74.2%。由此说明,稻作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生长季节而言,早季的可育性菌株频率为82.8%,晚季的为89.6%,两者的差异不大。在交配型结构方面,广东群体以MAT1-2型菌株占绝对优势,占全部可育性菌株的98.3%。还有,在菌株的性别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皆为雄性,而没有雌性和两性菌株。另一方面,在广东群体中,A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检出率为86.5%,而B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检出率仅为4.3%。由此说明, A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鉴别能力远比B组标准菌株的强。这些结果提示,在进行交配型测定时,标准菌株的遗传背景和配合能力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88—122个常规籼稻品种(2001—2002)、94个常规粳稻品种(2008—2009)为材料,测定生育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播种到抽穗日数(为方便描述本文统称为生育期)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大(籼稻)或较大(粳稻),但结实期吸氮量并无优势;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较低(粳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籼稻),单位面积穗数较少(籼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粳稻),但其生长日数多、干物质生产量大、单穗吸氮量较大、单穗吸氮强度大(籼稻)或较大(粳稻),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长日数对吸氮量的作用;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较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大,穗中氮素分配比例小或较小(成熟期粳稻)。【结论】生育期长的品种吸氮能力强(籼稻)或较强(粳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穗数或小或无优势,但生长日数、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大。促进干物质生产,提高单穗吸氮强度和单穗吸氮能力有利于提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吸收量。无论是籼稻品种还是粳稻品种,促进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穗部运转,减少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均有利于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粳稻品种而言,成熟期较低的植株含氮率也是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1 500个陆地棉杂交组合分析杂种优势与其亲本间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相关性,探讨能否利用大规模杂交组合亲本间遗传距离提高陆地棉杂种优势预测效果,以期为棉花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来自15个国家和中国23个省(市)的305份陆地棉核心种质为亲本,采用L×T(Line×Tester)杂交设计配制1 500个杂交组合。2012—2013年,在中国南北方13个生态环境下考察其株高、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等10个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分析F1杂种优势、亲本间遗传距离和群体结构,并采用4种方式(Cor1—Cor4)计算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0个性状中亲优势(MPH)均值的变幅为1.70%—7.40%,平均为4.36%,按父本不同将F1分成5组(A,E),其MPH均值A>E>B>C>D;超亲优势(HB)均值的变幅为-4.17%—1.87%,平均为-0.17%,A、B和E组的HB均值皆为正。10个性状在5组中除D、E组的马克隆值之外,其他性状普遍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中,单铃重和纤维长度的中亲优势在5组中均以正优势为主(达80%以上),最大值分别为34.01%和9.83%,对应的超亲优势分别为24.25%和5.80%。F1和亲本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单铃重、株高、纤维长度、伸长率和整齐度指数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超亲优势。父本(测试种)与300个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介于2.280—61.430,平均为21.550,5个测试种与母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D>C>E>A>B,其中,最近值为11.721,最远值为33.271。按最小方差聚类,将305个陆地棉亲本划分为2个主群,包括5个亚群。4种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因样本量、遗传距离变幅和父本不同其结果有所差异,相关性随样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强。其中,Cor1是Cor2结果的整体体现;Cor3与Cor1和Cor2相比,部分性状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有所不同;Cor4的相关性最弱。综合来看,遗传距离与衣分、断裂比强度、整齐度指数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的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关,遗传距离与其他性状的中亲优势的相关性因采用的分析方案不同,结果有所不同;在4种方案中,除整齐度指数外,遗传距离与超亲优势的相关性整体表现负相关。其中,遗传距离与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和衣分的超亲优势相关性较强。【结论】陆地棉亲本间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存在正负和强弱差异,且样本量越大相关性越强。说明基于大规模杂交组合研究陆地棉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A-PAGE方法对小麦(黑麦)异源重组系异源2号组配的22个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亲本进行了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图谱能将除绵农2号和绵农3号外的所有亲本区分开。电泳共分离出44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37条具多态性,每个材料可分离出17~27条谱带。父本异源2号与其强优势组合母本间醇溶蛋白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平均值为0.34。根据醇溶蛋白遗传距离聚类结果,1B/1R和非1B/1R易位系被分别聚在不同(亚)类中,多数系谱相同或相近的品种(系)能被聚在一起。醇溶蛋白遗传距离与亲本各性状表型差异及F1杂种优势间相关均不显著,难以用于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