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方法]采用模型估算法,利用实验室模拟条件来培养贻贝进行计算,并且使用SMARTCHEM仪器监测出碱度后换算出样品中二氧化碳浓度,酸碱滴定法计算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求得气体交换通量。[结果]贻贝数量增加二氧化碳交换通量越多;培养时间越久,二氧化碳交换通量越多。[结论]该研究为渔业碳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
韩笑  李永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97-17100
[目的]研究冬小麦冠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平衡。[方法]利用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4个主要生育期内冬小麦冠层微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群体冠层微气象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能量平衡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均呈正弦式;不同高度空气温度不同,4个生育期中抽穗开花期温度最高。湿度日变化也呈正弦式;冠层中部的湿度最大,饱和差最低;抽穗开花期湿度最高。冠层上层风速呈较弱的单峰型日变化。冬小麦田的能量平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净辐射呈单峰型日变化,感热通量灌浆期最高,抽穗开花期最低;潜热通量则在抽穗开花期最高,孕穗期最低。[结论]该研究的结论为指导防灾减灾、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戴佳伟  钱坤  陈琛  严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81-19982,20014
[目的]探讨安徽淮河流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安徽淮河流域地区主要农作物油菜和小麦田的CO2排放通量以及水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并探讨了该地区农田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的排放通量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农田土壤CO2、CH4的排放通量整体上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煤粉自吸法,分别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煤岩接触后,对煤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通过稳定法测定了煤岩吸附活性剂和气-液界面张力改变对煤层气储层气-液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岩表面润湿性呈弱亲水性,在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后煤岩亲水性增强,气相相对渗透率下降,液相相对渗透率升高。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润湿性改变作用较小,气液界面张力降低后,气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有利于煤层气产出。  相似文献   

5.
气液混输过程中存在相间能量消耗、相间传质等现象,从而影响管内介质的流动状态和管道运行参数,气液相的组成也会不断变化。利用LedaFlow软件对某实际气液混输管道进行稳态模拟,对比分析物性表模型和组分跟踪模型得到的管道沿线参数模拟结果以验证组分跟踪法的可靠性,进而开展管道瞬态模拟,分析流体组成的变化规律并预测气液两相相变量。结果表明:该管道内流体沿程液化,气相摩尔流量下降,其瞬态流动过程为一个气相不断液化的过程;在稳态模拟中采用LedaFlow相平衡计算方式,即按照各相的流量占比与静止状态下的气液相分布相同的原则,可更为准确地确定流动过程中的相变量。研究成果可为气液混输管道中相变规律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提升气液混输管道流动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图11,表2,参23)  相似文献   

6.
胡长刚  付婧  刘杰  陈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78-10480
[目的]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环己烷水微乳液的性质。[方法]绘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环已烷/水体系相图,测定不同温度时该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并计算该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温度的的变化规律。用稀释法求得该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结构参数、醇从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结果]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体系的水内核半径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大,自由能降低。[结论]为农药微乳剂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界面作用对气液两相分层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翠丽 《油气储运》1998,17(4):53-57
介绍了几种考虑了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层流分析模型和实验结果。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系统中,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对动量转换、预测压降和持液率等都有影响。当气相速度超过产生界面波的气相速度时,界面摩阻系数随气相速度线性增加,而且比例系数与管径关系不大。液体粘度及流速对界面摩阻的影响是次要的。流动性质对界面摩阻的影响与波的性质相关。无论气体还是液体,其雷诺数对界面波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气液界面移动时油舱气相区烃气对流扩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质量守恒原理采用一维对流扩散方程描述油舱气相区烃气浓度在高度方向上的时空变化,按照实际工况设立了模型的边界条件。针对液货储运过程中气液界面运动和气相空间计算域变化特征,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ALE)解决运动边界时的坐标变换。离散模型采用时间前差和空间中间差分的FTCS格式,并在实例中设定固定空间步长和变时间步长验证了模型合理性和离散方法的有效性。数值模拟的烃气浓度场规律为优化储运策略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相流动蜡沉积试验环道,以高含蜡量原油为试验介质,对气液两相流的蜡沉积规律开展试验研究,得到间歇流流型下蜡沉积层厚度随液相折算速度、气相折算速度和间歇频率等流型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间歇流流型中,蜡沉积物在管壁环向分布较为均匀。当液相折算速度恒定,平均蜡沉积层厚度随气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若气相折算速度保持恒定,液相折算速度较低时,平均蜡沉积层厚度随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液相折算速度较高时,平均蜡沉积层厚度随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若气相折算速度相同,段塞频率随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导致平均蜡沉积层厚度呈现减小趋势。研究结果为建立气液两相流动蜡沉积动力学模型奠定了基础。(图6,参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无机超滤膜的液体渗透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无机超滤膜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预处理,重点探讨pH值、浓缩倍数、操作压差、膜面流速等过程参数对预处理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较优的运行参数为:pH值宜处于中性偏酸的范围,6.5~7.0效果较佳;操作压差不宜超过0.4 MPa,一般选择为0.34 MPa,膜面流速为3.5~4.0 m/s。在该条件下,对COD、TOC、氨氮、TDS、FDS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0.6%、51.2%、6.0%、19.3%、19.9%和70%。[结论]渗滤液pH值的改变直接影响无机超滤膜表面的电性,从而与无机离子和腐殖酸共同作用,引起膜通量和去除率的变化。无机超滤膜通量随操作压差和膜面流速的增加而增大,但由于浓差极化和凝胶层的影响,存在临界压差和流速。  相似文献   

11.
曝气池内气液两相流CFD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浩飞  周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55-1957,2057
对曝气池反应器内的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模拟采取了双流体模型,液相湍流采用标准k-ε方程,两相间的动量传递只考虑曳力作用。模拟获得了曝气池内的液速及不同径向位置的轴向液速分布、气含率分布等,结果表明,气泡刚开始以直线垂直上升,过一段时间后,气泡的运动开始偏离轴中心,气泡群开始发生了摆动;随着气体速度增大,气含率分布变宽,气含率增大,液体循环液速也在增大,气液之间混合越充分,曝气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超声波在不同介质界面处的反射回波强弱不同的特性,提出了应用超声波对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进行非介入式在线识别的方法。理论计算得到钢管内壁接触的介质分别为水和空气时的声压反射率,证明了超声波流型识别法的可行性。数值仿真研究管内的流体分别为水、空气时不同界面的反射回波特点,得到了超声波流型识别法的实现方式。依据数值仿真结果,开展超声波气液两相流流型在线识别实验,分析气液两种流体在管道横截面上的分布,从而识别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超声波流型识别方法能够准确获取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动过程中的实时流型,操作方法简便,且结果可靠。(图10,表1,参9)  相似文献   

13.
截面持液率是气液两相流的基本参数之一。在气液两相实验系统上进行实验,采用高速摄像机系统获取了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视频,提出了一种针对两相流动视频实现持液率检测的新方法。该方法针对自然光下拍摄的气液两相分层流图像气液区域与气液界面模糊、边缘难以直接提取的难点,采用新的递变规律加强图像的灰度使画面效果清晰化,通过中间线计算法提取气液边界线,进而通过提取的气液界面距离管底高度数据,计算管路持液率,其中包括同一帧图像不同截面的持液率以及同一截面持液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践证明:在自然光干扰较大的拍摄条件下,该方法能够获得连续、清晰的气液相边界,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流型图像的分析和检测。(图9,参8)。  相似文献   

14.
鸡肉中三聚氰胺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检测动物性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提供参考方法。[方法]以鸡肉匀浆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质谱法检测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并对检测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进行测定。[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的鸡肉中三聚氰胺的最低检测限为1μg/g,最低定量限为2μg/g,在0.05-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回收率大于80%,测定结果的日内变异系数小于7%,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0%。气相质谱法确定的三聚氰胺的最低检测限为30ng/g,最低定量限为5030ng/g,在5—500n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回收率在80%以上,测定结果的日内变异系数小于8%,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0%。[结论]该研究为鸡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海油气田的开发,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凝析气的工程技术也不断发展。凝析气是多元组分的气体混合物,以饱和烃组分为主,在开采、输送过程中的凝析和反凝析现象显著,这使凝析气的管道输送不同于气体或液体的单相输送,其管输方式可分为气液混输、气液分输。气液混输中通常采用气液两相混输,这种混输投资少、工期短,但要解决因凝析液的积聚而降低输送能力及液塞处置等技术问题;密相气体输送是管内单相流动,管道建造和运行费用高。气液分输就是先将凝析气分离,然后将天然气和凝析液分别输送,管内流体均为单相流动,气液分输又可分为双管输送和顺序输送。凝析气管道输送工艺参数中,沿线压降、温降、持液率三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分析了凝析气输送管道压降、输量和持液率的关系,并指出了预测管路温度下降值是管路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结合东海平湖油气田的开发,通过对气液比、输送压力、管径三者的选择分析,就油气单管混输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溴化钾在土壤与河道底泥中水动力弥散系数,为构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数值模型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通过高80 cm的土壤箱体和高60 cm的柱体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南京化工园土壤与河道底泥的水动力弥散系数。[结果]南京化工园四柳河沿岸土壤KBr穿透时间比较长,为22.83 d,流出液中KBr的浓度变化比较平缓,液体流速为0.35 ml/min,弥散系数为0.001 638 m2/d;河道底泥KBr穿透时间短,为3.33 d,液体流速为8.83 ml/min,弥散系数为0.004 094 m2/d。土壤中KBr流出速度慢,在9.083 d时还未见KBr物质,在9.38 d才测出KBr浓度为0.03 mg/L;而河道底泥中KBr流出速度非常快,在0.49 d时测出KBr浓度达到3.70 mg/L,之后从3.70~4.10 mg/L间的浓度变化比较平稳,用了2.84 d的时间。[结论]污染物KBr在土壤中的穿透时间长,弥散系数值小,而在河道底泥中穿透的时间短,弥散系数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镉在土壤中迁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氯化镉(CdCl2)为供试污染物,通过人工模拟试验研究重金属重大污染事故发生时CdCl2污染物在土体中沿横向及纵向的迁移过程和特征,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柱淋滤装置,模拟2阶段降雨条件下CdCl2在土壤层中的横向与纵向迁移分布特征,试验周期16d,采用便携式手控负压泵抽取土壤溶液样品,溶液中Cd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在整个试验期间,重金属Cd呈现明显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CdCl2在投加后0.5h即覆盖表层横断面,146h覆盖整个纵剖面。Cd浓度的纵向相对变化速率分析表明,不同深度Cd污染物快速通过的时间不同,15、35和55cm深度处Cd污染物快速通过的时间分别约为48、117和266h。[结论]该箱体模拟装置可以同时考察污染物在土壤中沿横向和纵向的分布及迁移特征;较大降雨条件下重金属Cd污染物在土壤表面先以横向径流扩散为主,纵向迁移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硫酸阿米卡星在鳗鲡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在组织中的残留.[方法]利用高氯酸提取、固相萃取净化组织,2,4,6-三硝基苯磺酸、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三氟乙酸柱前衍生后,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测定硫酸阿米卡星在鳗鲡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残留.[结果]利用衍生法所得药物在0.05 ~5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最低检测限为0.05 μg/ml.血液和肌肉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5.9%和76.9%.鳗鲡在(26±1)℃以50 mg/kg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物后,鳗鲡血液中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达峰时间为0.597.h,分布半衰期为3.52 h,表明硫酸阿米卡星在鳗鲡体内吸收分布迅速.峰浓度为22.229μg/ml,消除半衰期为46.945 h,推测该药物可能残留时间较长.鳗鲡在(26±1)℃下50 mg/kg单剂量肌肉注射硫酸阿米卡星后,5d后在肌肉组织中未检出,19 d后血液中未检出.[结论]鳗鲡肌肉注射阿米卡星后,停药期为475 ~ 513 d.  相似文献   

19.
Zhao B  Moore JS  Beebe DJ 《Science (New York, N.Y.)》2001,291(5506):1023-1026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chemistry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either multistream laminar flow or photolithography to pattern surface free energies inside microchannel networks. Aqueous liquids introduced into these patterned channels are confined to the hydrophilic pathways, provided the pressure is maintained below a critical value. The maximum press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of the liquid, the advancing contact angle of the liquid on the hydrophobic regions, and the channel depth. Surface-directed liquid flow was used to create pressure-sensitive switches inside channel networks. The ability to confine liquid flow inside microchannels with only two physical walls is expected to be useful in applications where a large gas-liquid interface is critical, as demonstrated here by a gas-liquid re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