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模拟研究垃圾渗滤液中COD在饱水土层中的迁移变化特征。[方法]以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为例,选取渗滤液中COD为特征污染物,采集排水沟两侧饱水带土层,通过试验确定吸附、降解与弥散系数,构建了饱水带COD迁移数学模型。考虑不同场龄渗滤液中COD的浓度差异,分别以不同场龄渗滤液的COD浓度为边界条件,利用模型数值解预测COD饱水土层中的迁移变化特征,并基于地下水质标准,对COD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COD在饱水带土层中的衰减主要发生在离排水沟10m的范围内(衰减83%)。老年、中年、年轻垃圾渗滤液将地下水污染为Ⅲ类水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9.2、37.2和47.9m,将地下水污染为Ⅴ类水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7.1、33.2和44.1m。[结论]为填埋场区周围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垃圾填埋场周边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沈阳市垃圾渗滤液对垃圾填埋场周边水环境的污染状况.[方法]以大辛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其周边布设采样点,检测水环境污染状况并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评价.[结果]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经受到垃圾渗滤液的污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属于超Ⅳ类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挥发酚;垃圾填埋场附近地表水体九龙河属于劣V类水体,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有机物、磷、氨氮及粪大肠菌群.[结论]垃圾渗滤液对周边水环境存在污染,需要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垃圾渗滤液对周边水环境的有机污染影响,对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附近地表水和地下水样进行分析,探讨垃圾渗滤液对其周边水环境的有机污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口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检测出137种有机物,相对含量0.31~10.71,平均相对含量2.22;主要包括酚类、胺类、含氮杂环类、杂环芳烃类等难降解有机物,其中醇类有机物含量最高;垃圾渗滤液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了明显污染,填埋场附近地表水、上层滞水、潜水以及承压水中均发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值得注意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普遍存在于各种水样中。此外,随着填埋场地下水流向的迁移,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这是垃圾渗滤液成为地下水污染源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太原市新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征,并以CODCr作为主要指标探讨了垃圾中有机成分,含水率,以及C、H、O、N等元素含量对渗滤液水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植物检测系统考察了渗滤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太原市新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水质随季节变化较大,垃圾中有机成分、含水率以及C、H、O、N等元素含量影响渗滤液水质,可能改变其污染特性.高浓度渗滤液可抑制植物萌发和幼苗的正常生长,且表现出对染毒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双重依赖性;但低浓度渗滤液对植物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矿化垃圾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以德阳市堆肥场二次发酵后自然风干的堆肥垃圾为试验矿化垃圾,以成都市长安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为试验渗滤液,通过矿化垃圾的基本性质测定和渗滤液中污染物去除试验,研究了不同粒度矿化垃圾做填埋场覆盖材料的性能。[结果]矿化垃圾的渗透系数K20主要为10-5cm/s级,只有d<10 mm粒度的矿化垃圾的K20为10-4cm/s级。矿化垃圾的pH值8.41,呈弱碱性。粒度为d<1 mm的矿化垃圾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优于其他3个粒度(d<3、5、10 mm),并且随着粒度的增大,矿化垃圾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呈递减趋势;矿化垃圾对NH4+-N的去除效果不如对COD的去除效果好。[结论]矿化垃圾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性能优良的替代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卫生填埋场内设垃圾填埋模拟柱,对新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进行了好氧和厌氧两种条件下的自身循环回灌,对两种条件下渗滤液的产生量、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好氧回灌处理技术对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垃圾填埋柱中渗滤液产生量较少,填埋体系易形成中性偏碱的环境,温度较高,添加污泥与蚯蚓的作用有利于CODCr和氨氮的降解,比厌氧条件提早进入稳定阶段,进而加快了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为从源头控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以广州市番禺区猛涌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以猛涌村中转站分选得到的有机垃圾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物稳定和淋溶试验研究方法,以未经生物稳定处理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对照(CK),以生物稳定预处理36d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处理1(T1),以生物稳定预处理12d的垃圾淋溶试验模拟渗滤液产生为处理2(T2).通过分析渗滤液pH、氨氮、总磷、COD、水溶性碳等指标的变化,考察生物预处理方法对渗滤液的污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10d淋溶试验过程中,T1、T2渗滤液产量比CK分别减少33%、28%;CK渗滤液pH一直呈酸性,而T1、T2介于在7.0~8.5;T1、T2渗滤液氨氮、总磷、COD、水溶性碳平均浓度分别比CK降低77%、63%,75%、69%,73%、66%,74%、69%,明显降低了垃圾的污染潜力,垃圾生物稳定程度越高,污染潜力越低.研究成果从生态控制的角度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有机污染物运移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流固耦合和溶质运移理论,建立了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运移耦合模型;考虑垃圾生物降解效应,通过试验确定了垃圾生物降解衰减曲线;用Galerkin有限元离散法对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利用该数值模型对垃圾渗滤液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进行模拟,预测了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耦合、非耦合模拟结果结合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对污染晕的大小、分布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常州市夹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概况,以及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详细论述了夹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工艺流程,分析了目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减少运行费用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土性土壤对垃圾渗滤液的净化作用,为黄土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污染控制,以及填埋场覆盖层的选材及厚度设计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集耕层(0~25cm)、犁底层(25~60cm)、黏化层(60~120cm)和钙积层(120~175cm)土壤,按不同液土比(体积(mL)质量(g)比,下同;5∶1,10∶1,20∶1,30∶1)加入垃圾渗滤液,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对垃圾渗滤液中COD、NH4+-N的吸附特征及COD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耕层、黏化层、钙积层土壤在振荡4h、犁底层土壤在振荡2h时,对垃圾渗滤液中COD的吸附量达到最大;犁底层、黏化层、钙积层土壤在振荡2h、耕层土壤在振荡1h时,对垃圾渗滤液中NH4+-N的吸附量达到最大;随着液土比的增大,不同土层(除犁底层外)土壤对渗滤液COD、NH4+-N的吸附量逐渐增加。【结论】黄土性土壤对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吸附净化可分为全吸附阶段、部分吸附阶段和基本饱和阶段。综合分析不同土层对垃圾渗滤液中COD、NH4+-N的吸附净化作用,填埋场覆盖层应选择耕层及黏化层土壤,覆盖层厚度以100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曹冬辉  刘阳  卢海威  李娟  曹东阳  赵汉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04-20305,20308
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相关要求,采用MBR+纳滤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改造。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出水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12.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采用MBR(A/O)-NF-RO联合工艺进行试验,采用接种的方法进行污泥培养和驯化,污泥大量生成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污染物去除效果较高。考虑到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较高的问题,采用A/O-MBR生物脱氮工艺进行分析,利用超滤膜强化系统的硝化反应,提高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率。最后,采用纳滤和反渗透系统及联合工艺进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高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COD、NH3-N、TN,使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和渗滤液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与恢复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该文介绍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现状,分析了填埋气和渗滤液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最后总结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与恢复的技术原则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全面踏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南平市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Mn、Zn、Pb、Cd、Cr、N i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填埋2 a的垃圾填埋场重金属含量较低,填埋10 a的垃圾填埋场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垃圾渗滤液不同浸蚀时间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浸蚀10 a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是浸蚀2 a土壤的3.24-8.34倍,而浸蚀10a土壤重金属含量则是对照的4.1-9.83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其中Zn、Pb、Cd、Cr含量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Zn、Cd含量超过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封场覆盖材料、土壤基本性质、填埋气体、垃圾渗滤液、植物品种选择),从垃圾填埋场场地的改良、修复植物的选择、植被修复过程中的科学管养几方面,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建议,并对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化工厂大量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露天堆放,导致渭南市渭东新城土壤和地下水系统中砷、汞含量超标。在收集整理研究区大量地下水监测报告和研究报告基础上,运用标准可视化软件系统——Visual MODFLOW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中的MT3DMS模块,以As、Hg为溶质进行污染物运移模拟,定量模拟分析了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情况,并对未来20 a污染物As、Hg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受地下水流场分布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呈"羽状"向下游迁移。源头处污染面积最小,但浓度最高,下游2~4km范围内,浓度降低40%,4km之外,浓度下降60%,但仍超过农田标准。重金属在污染源头表面浓度最高,随着深度的加深,浓度逐渐降低,在18m处降低了10%,在达到60m深度处时,重金属向下游迁移;重金属迁移过程的模拟结果相较于实测值偏大,但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均能说明重金属向化工厂北部迁移,且距离污染中心越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本研为渭东新城整治工程开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提供了理论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项目成果:村镇生活垃圾生物强化预处理+生物反应器填埋优化组合技术课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针对城乡一体化地区垃圾填埋空间受限,渗滤液、填埋气污染重等问题,本成果研发了生活垃圾生物强化预处理技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40%,显著降低填埋量与环境风险。相关技术应用于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与土壤、地下水修复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和示范。  相似文献   

18.
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分子量的分布、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污染物的结构特性、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的三维荧光特性、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针对垃圾填埋场防渗层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经过掺入粉煤灰后的黏土液限、塑限、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测定方法。本文的实验结论为垃圾填埋埋场改性材料粉煤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废物处置场地下水污染地质控制方法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性土隔离层不仅具有防渗作用,还有截污作用。基于利用这种截污作用,把废物处置场的衬垫层“禁止渗滤液向地下水中渗漏”的理念转变为“隔离污染物,可允许水进入地下水”,提出了一种新的废物处置场地下水污染控制的理论方法,探讨了地下水含水层之上的“有效隔离层足额厚度”、“截污容量”等处置场阻隔层特性新的参数的实验测试和计算方法。以北京平原区城市垃圾处置场规划区选定为例,实际应用了这种新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