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采用Tapio脱钩弹性测度云南省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程度,结果表明,有6个年份云南省碳排放量的GDP弹性介于0~0.8,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弱脱钩状态。极少年份,如2000、2008、2013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强脱钩的现象。总体而言,在2000~2014年,云南省碳排放与GDP的脱钩指数为0.303,表现为弱脱钩状态。这说明随着云南省经济的不断增长,碳排放也在不断增长。运用脱钩分析,可以很好了解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2.
张欢欢  王强 《河南农业》2016,(33):15-18
为深入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河南省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理论依据,测算了2005-2014年河南省农业的碳排放量,并采用Tapio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碳排放总量的逐年变化特征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下降—上升—波动上升"三个阶段;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能源对当今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成为焦点问题。根据Tapio脱钩理论对1990年至今的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测算,发现河南省的脱钩状态整体处在弱脱钩,但在近30年中脱钩指数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最近两年处在绝对脱钩状态且初期,要想完全实现强脱钩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对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选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因果检验后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得出河南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二者处在相对脱钩这一脱钩状态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江西省为例,基于200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和Tapi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时空特征及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8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较缓,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状态,建议优化土地利用布局,重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率提高来控制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以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河南省1978~2012年能源足迹,选取修正后的人均GDP和能源足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脱钩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978~2012年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历了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弱脱钩、弱强脱钩状态这4种状态,总体呈现"扩张链接-弱脱钩-弱强脱钩"的可持续变化趋势;根据脱钩弹性曲线变化趋势将研究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发展初期(1978~1991年)、工业化初期阶段(1992~1996年)、发展缓滞期(1997~2002年)、工业化中期阶段(2003~2012年),各个阶段脱钩状态的变化都有各自的原因;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对河南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Tapio脱钩模型计算了2000~2012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弹性值,得到了相应的脱钩状态,发现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庇钩状态主要为弱脱钧.分析了弱脱钩状态出现的原因,并就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提出了相应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低能耗产业发展;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灌溉、翻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中6个方面,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按环比增速可分为"高速-中速-低速"3个演化阶段。河南省各地市碳排放差异明显,周口市、新乡市、商丘市、安阳市属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高-高"型地区;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属于高碳排放量、低排放强度"高-低"型地区;平顶山市、焦作市、濮阳市则属于低碳排放量、高排放强度"低-高"型地区,郑州市等8市属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低-低"型地区。运用Tapio脱钩模型计算了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结果显示,2004年前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呈现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强负脱钩和弱负脱钩5种弹性特征并存,2004年后以弱脱钩为主导,仅在2011年出现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较为理想,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在对2006—2019年合肥市农业碳排放时序与组成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采用Tapio脱钩弹性模型分析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基于EKC模型原理结合岭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运用Python3软件拟合三次函数对合肥市农业碳排放进行科学预测。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谷物种植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农业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主要有弱脱钩、扩张连续、强负脱钩与强脱钩四种类型,其中主要以弱脱钩为主,且现阶段有向强脱钩发展的趋势;未来10年,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将逐年下降。总体表明,合肥市低碳农业发展良好,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所产生依赖的变化趋势及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重庆市1978-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数据为基础,根据IPCC提出的碳转化系数计算方法,探讨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行了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34年来重庆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53%,化肥施用和农业灌溉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区域微观层面上,农业投入产生的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势特征.从脱钩分析来看,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强负脱钩、弱脱钩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碳排放、低碳农业生产率及其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 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源泉看,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效率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3)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生产率之间的脱钩类型1993—2002年主要表现为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而2002—2012年则多种脱钩状态共存但以弱脱钩为主。  相似文献   

11.
根据湖南省“十一五”以来(2006~2013年)的工业发展和碳排放情况,分析湖南工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弹性、节能弹性、减排弹性,结果表明:湖南工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碳排放量,但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较大。因此,新常态下应以“节能、减排”为主线,深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从而确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2.
参考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从产业、来源、土地承载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2001-2010年碳排放结构,测算其碳排放总量,探讨碳排放的时序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较高,且产出效率低,第三产业单位碳排放效益最高;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量的90%以上,占比远高于IPCC给出的参考值;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占总量的74.98%,碳排放强度为229.92 t/hm2。十年间湖北省碳排放量由3705.66万t增长到7740.47万t,年平均增加9.65%。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畜牧业碳排放减少7.78%。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2009年后出现由弱脱钩向扩张连接的状态转移,近些年经济发展质量有所下降。因此,湖北省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提高碳排放利用效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80~2011年的样本数据,应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分析,同时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增量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人口、经济产出、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1年河北省碳排放经历了稳定增长(1980~1996年)、低速增长(1996~2000年)和快速增长(2000~2011年)3个阶段,且3个阶段的GDP增速明显大于碳排放增速,河北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的差距。LMDI模型分解结果显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是人口、经济产出和产业结构,贡献度分别为8.92%、292.39%和14.95%;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贡献度分别为-202.94%和-14.35%。  相似文献   

14.
何源浩  李霞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9-14051
采用2004~2008年河南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数据,研究了河南省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年河南省碳排放量的走势以及区域性差异,并结合河南省碳总排放量和碳总吸收量的比较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土地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2排放当量(CO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 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以及农业灌溉五个方面导致的碳排放,利用1995要2011 年江西省农业 投入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在Tapio 脱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江西 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结果表明院1995要2011 年,江西省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 长的趋势,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各类农业活动中,化肥和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从区域差异来看,2010 年江西省各设区市碳排放量排在第1 位是赣州市,其碳排放量比最后1 位的景德镇市多出近 8.13 倍;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新余市,高达7.4657 t/hm2,最低的地区为景德镇市,仅为1.9240 t/hm2,只有新余市的 1/3,碳排放量排在前7 位的粮食主产区是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从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 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来看,1996-2011 年间,其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江西 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在兼顾环境效应上表现不佳。  相似文献   

18.
陈铭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40-6642
[目的]分解研究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Johan提出的碳排放量公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Divisia分解法(LMD),对广东省1996~2009年影响碳排放量的3大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是导致广东省碳排放量持续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广东省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降低广东省碳排放量的潜力巨大。[结论]广东省的碳排放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增长,在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高碳生产率对保持碳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2002-2012年26个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通过构建Tapio脱钩指标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碳生产率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存在阶段性特征,行业差异明显,且第二产业总体水平偏低;行业脱钩指数总体呈现出弱脱钩—增长连结交替出现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