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州市红古区丝瓜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当地主栽丝瓜品种美国高产为指示品种,设置8个密度处理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生育期影响不大,栽植密度为1 110株/hm2、株距90 cm时,美国高产单株产量最高,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栽植密度为3 330株/hm2、株距30 cm时,折合总产量和产值均最高,分别为12 797.97 kg/hm2、31 643.70元/hm2,栽培效果最佳。随着密度降低,产量和产值也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人工栽培瓜子金种子繁育技术及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以野生采集的瓜子金种苗进行人工栽培与繁育研究。结果显示瓜子金鲜草产量为1392.80~3045.83kg/hm2,以密度26.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045.83kg/hm2;总净增产量为804.00~1794.63kg/hm2,净增产值为20100.00~44865.75元/hm2,均以密度26.5万株/hm2时最高。种子出苗率为74.6%~94.3%,出苗期15~40d。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洪  蔡军 《农技服务》2010,27(8):990-990,1049
在相同施肥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株3万穴(6万株)/hm2、双株4.5万穴(9万株)/hm2、双株5.25万穴(10.5万株)/hm2、单株7.5万株/hm2这4种不同栽培密度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移栽双株(穴)随栽植密度的增大而产量相应增加,以单株7.5万株/hm2常规栽植的油菜产量最高,为2 463.67 kg/hm2,双株5.25万穴(10.5万株)/hm2的油菜产量2 318.34 kg/hm2。双株5.25万穴(10.5万株)/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常规单株栽植7.5万株/hm2产量相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脱毒红薯不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试验研究探讨脱毒红薯不同栽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脱毒红薯取得丰产提供最佳的合理栽培种植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密度5.1万株/hm2,鲜薯产量可达73 275 kg/hm2,是脱毒红薯的最佳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在旱砂田对籽瓜杂交种"林籽一号"进行了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密度19500株/hm2的千粒重比其他密度的千粒重都高,秕籽率比其他密度的都低,比密度16500株/hm2、13500株/hm2、22500株/hm2分别增产3.82%、l9.O7%、32.13%.根据回归方程求得试验产量最高密度为17654株/hm2,建议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对姜三七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经过人工驯化的野生姜三七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试验。[结果]最佳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处理组合为A2B2,即人工种植姜三七适宜的施肥量为有机肥11 250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合理的种植密度为12.6万株/hm2,在此条件下,可使产量提高到11 740.5 kg/hm2,比野生生长姜三七的产量(约1 500kg/hm2)提高7倍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为中草药姜三七的高效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玉米密度下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是否存在增密度效应问题,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间作玉米密度(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产量表现,以期为试区通过密度增加提高间作产量提供实践依据。结果发现:在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中,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在不施氮处理中,间作玉米产量在高密度种植下分别较低密度和中密度提高19.0%和1.9%;在施氮处理中,间作玉米产量在高密度水平下分别较低密度和中密度提高18.6%和12.0%。混合产量(豌豆籽粒产量+玉米籽粒产量)在施氮水平下高密度分别较中密度和低密度提高8.1%和16.1%;不施氮水平下高密度分别较中密度和低密度提高3.1%和15.9%。本研究在施氮(450 kg/hm2)且高密度(60 000株/hm2)条件下,经济产量和混合产量均达到最高,该密度效应为进一步完善玉米间作豌豆的种植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量·密度和行距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密度、行距和密度与行距的互作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施肥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 12万株 /hm2 比 9万株 /hm2 的增产 10 .87% ,宽窄行比等行距的增产 5 .71%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12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比等行距处理增产 12 .3 0 %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9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与等行距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油研九号高产栽培措施为密度 12万株 /hm2 ,宽窄行栽植 ,施纯氮 2 70kg/hm2 ,P2 O5180kg/hm2 ,K2 O 2 2 5kg/hm2 ,硼砂 2 2 .5kg/hm2 ,最高产量可达3 73 8.90kg/hm2 。  相似文献   

9.
以新引进小型西瓜拿比特为材料,采用竹木大棚匍地栽培方式种植,根据韶关的气候特点,设置栽植6 000株/hm2、8 250株/hm2、1.05万株/hm2、1.275万株/hm2、1.50万株/hm2等5个处理,进行密度栽培试验,比较每个处理植株的生长情况、茎粗、早熟性、单瓜重、产量、产值等,以筛选出最佳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小型西瓜拿比特在韶关气候条件下最佳栽培密度是8 250~10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毕节地区名优辣椒的种植水平,开展不同栽植密度对金椒1号和黔西泡通椒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金椒1号、黔西泡通椒栽植密度分别为8 596、8 748株/666.67 m2时,最高产量分别可达225.55、248.17 kg/667.67 m2,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试验提出了胡麻、大豆立体栽培模式的最优结构,总带幅110 cm,其中4行胡麻60 cm,2行大豆50 cm,胡麻行距20 cm,密度600万~675万株/hm2,大豆行距30 cm,密度33万株/hm2。胡麻占地面积比例为50%,产量是单种的70%以上,边行优势提高胡麻单产20个百分点;立体栽培大豆产量是单种的80%左右,因胡麻影响比单种减产20个百分点;混合产量均高于胡麻或大豆单种产量。  相似文献   

12.
油研7号油菜栽培密度对其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研究了油研 7号油菜栽培密度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结果表明 :油研 7号栽培密度不同 ,其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与群体产量变化较大 ,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变化较小。当栽培密度为 6万株 /hm2 时产量最高 ,达 2 3 0 1kg/hm2 。  相似文献   

13.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栽植密度探讨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2003年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稀植有利于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每穗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产量以栽植12.0万丛/hm2处理最高,达10.050 t/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0万丛/hm2、25.5万丛/hm2处理增产11.0%、11.0%和19.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栽培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法研究玉米与辣椒间作密度、剪叶剪枝及微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所考察的因素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辣椒密度>微肥>剪枝剪叶>玉米密度;辣椒产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对辣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为:玉米密度>剪叶剪枝>微肥>辣椒密度;辣椒素含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8(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不剪枝剪叶,施浓度0.2%硼酸溶液)和处理6;对辣椒Vc含量的影响程度为:微肥>玉米密度>剪叶剪枝>辣椒密度;辣椒Vc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2(种植玉米1.99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辣椒剪枝,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7(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2.580万墩/hm2,玉米剪叶1/2,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和处理6;辣椒干物质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结论]综合来看,以处理6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油菜黔油17号为样本进行油菜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的高产和超高产产量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施肥量及栽后管理一样的情况下,免耕栽培和翻耕栽培之间没有明显的产量差异。②平均而言,高密度处理的产量比低密度处理的产量要高。③翻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396.90kg/hm2,翻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673.00kg/hm2,免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 049.80kg/hm2,免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 902.65kg/hm2。④就经济效益而言,高密度栽培不一定比低密度栽培合算,因为前者投入的肥料和人工都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经4年试验示范推广,在冀东加苫加后土墙型冷棚中,摸索出甘蓝尖椒新品种及新栽培模式,即选用新品种甘蓝精选8398,尖椒冀冬35。精选8398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定植密度67 500株/hm2;冀冬35在11月下旬播种,单株定植,密度46 500株/hm2。试验表明:甘蓝精选8398平均产量54 225 kg/hm2,收获期集中在元旦、春节,比对照中甘11增产6 525 kg/hm2,增产率达12.03%,产值高29 520元/hm2;尖椒冀冬35平均产量78 430 kg/hm2,4月上旬采收,比对照朝研牛角椒提前25 d左右上市,增产19 530 kg/hm2,增产率达24.90%,产值高41 075元/hm2。该模式平均纯效益161 312元/hm2,比传统栽培模式高78 189元/hm2,在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卷烟工业企业对烤烟品种K326的需求,扩大重庆K326种植面积,为K326在重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在彭水县靛水乡新田村进行了K326栽植密度试验,分析栽植密度对K326烟株生长和烟叶产量、产值、均价、品质的影响,以此确定K326的最优栽植密度。试验设置了13 500、15 000、16 500株/hm23个密度水平,采取3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①烟叶产量、均价、产值、上中等烟率等经济指标在3种密度下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或呈极显著水平,其中以密度为16 500株/hm2时,产量、均价、产值最高。②总氮、还原糖、钾、氯、糖碱比等化学品质指标在3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其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均达到较协调水平。③综合分析3种密度下K326的烟叶产量、产值、均价、化学品质表现,认为K326的最适密度为16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栽植密度对浙江省文成县山地辣椒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都椒1号山地栽培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75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在秦王川引大灌区进行的蒙古黄芪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蒙古黄芪的最佳适宜栽植行距为 4 0cm ,株距为 15 cm,密度为 16 .7万株 / hm2 ,其主根性状优、产量高 ,产量达 8811.1kg/ hm2 。可供蒙古黄芪的规范化栽培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杂交油菜新组合H336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蒋守华  刘葛山  赵祥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55-4255,4257
杂交油菜新组合H336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以16.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达2 725.42 kg/hm2,栽培密度为16.5万1、3.5万株/hm2的处理都比10.5万、19.5万株/hm2的处理增产显著;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株有效角果数,然后才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不同栽培密度影响了植株形态长相的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降低,分枝部位逐渐增高,一次分枝数减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占总角果数比例显著提高。可见,合理密植主要是增加单位面积总角果数,从而达到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