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何奕波  严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42-6843
[目的]为了研究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级别信阳毛尖茶多酚、总糖、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对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茶叶品质越高,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也越高。茶叶品质高低与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高品质信阳毛尖不但茶多酚的含量高而且总糖的含量也高,但酚糖比较低。各级别信阳毛尖咖啡碱的含量无明显的区别,水浸出物总量随茶叶品质降低而升高。[结论]信阳毛尖茶叶品质主要由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决定,但每一种物质的含量过高或过低对茶叶品质都不利。高品质信阳毛尖茶叶应具有较低的酚氨比(10%~13%),较低的酚糖比(9%~13%)和合适的酚碱比(17%)。  相似文献   

2.
曹雨  崔晓明  罗显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11-13312
[目的]研究修剪和施肥交互作用对低质低效茶园茶叶品质的影响,探讨修剪方式和施肥方式对低产低效茶园质量的提升作用。[方法]4种修剪方法分别为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2种肥料分别为氨基酸肥和塔式生物肥,分析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结果]轻修剪结合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茶叶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重修剪结合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叶咖啡碱含量。[结论]该研究可为低产低效茶园茶叶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拔高度对大马士革Ⅲ玫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大马士革Ⅲ玫瑰的产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马士革Ⅲ玫瑰叶绿素含量,分析其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其机制。[结果]叶绿素a、b、a+b的含量在海拔1562 m处比较高,在海拔1737 m处有所下降,在海拔1835m处达到最高,在海拔2 537 m处最低。当地大马士革Ⅲ玫瑰在海拔1500~1900 m处生长最好,在海拔2500 m附近叶绿素a、b、a+b的含量较低。叶绿素a/b值在海拔2463 m处最大,在海拔2537 m处最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植物生长情况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叶绿素a能直接被光能激发的分子较多,叶绿素b有利于吸收利用光强较弱的光。[结论]海拔高度对玫瑰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闽台不同海拔乌龙茶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闽台两地不同海拔乌龙茶的品质差异,分别对产自福建海拔高度为40、100、200、500、1000 m的铁观音茶和台湾海拔高度为40、1200、1500、1800、2200 m的乌龙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乌龙茶感官品质得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提高,产自海拔1000 m的铁观音和海拔2200 m的梨山乌龙茶品质最好,平地产乌龙茶品质相对较差;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海拔1800 m以上的奇莱山和梨山乌龙茶氨基酸含量达到4.36%和4.27%。低山产和高山产乌龙茶内含成分差异明显,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和酚/氨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海拔均为1200 m左右的台湾阿里山和福建漳平,相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品质相当。  相似文献   

5.
在长沙基地(A)和保靖基地(B)生态环境下分别设置长沙土壤(a)和保靖土壤(b)处理,研究各处理(A–a、A–b、B–a和B–b)保靖黄金茶1号茶叶内含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各处理茶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均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A–a、B–a茶叶中各采样时间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以气温较低的保靖基地处理B–a的高,A–a的茶多酚含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A–b、B–b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A–b的降幅更大,两处理的茶多酚含量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气温的升高,在4月18日至4月28日,A–a、A–b的茶多酚含量迅速增加,但B–a和B–b茶多酚含量的增加幅度整体较A–a、A–b的小;长沙、保靖的气候条件对茶叶酚氨比有较大影响,B–a和B–b的茶样酚氨比增幅较A–a、A–b的小。  相似文献   

6.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夏秋季茶园覆盖遮阴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夏、秋季高温低湿期选择鄂茶1号茶树品种进行覆盖黑色遮阳网试验,探讨遮阴对茶园田间气候因子、茶树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茶园气温、叶面温度和地面温度均明显降低,茶园空气湿度和新梢含水量明显提高,遮阴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且遮光率越高,效果越明显。随遮阴度增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气孔导度在55%和75%遮阴度下增加,在90%遮阴度下低于对照。随着遮阴度的增加,叶片厚度下降,栅栏组织厚度和细胞层数减少,且内层栅栏细胞有向海绵组织过度的趋势,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值减小,细胞间隙增大。与自然光照下的叶片相比,遮阴后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显著增加,叶绿素a/b下降。遮阴后,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降低,能减弱茶汤苦涩味的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增加,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随遮阴度增加而减少,但酯型儿茶素占总儿茶素的比和儿茶素品质指数增加。说明遮阴能改善茶树生长的小环境、降低茶叶苦涩味,提高茶叶品质,适度遮阴优于过度遮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栗茶间作与覆草对茶园生长环境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栗茶间作、覆草试验,调查相应的环境气候、土壤情况,观察茶树芽叶生长状况,比较茶样相关品质成分。[结果]栗茶间作降低了风速和光照强度,提高了环境温度、湿度;覆草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的含量,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冬季地温;栗茶间作、覆草均增加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降低了酚/氨比。[结论]栗茶间作、覆草可以有效地调节茶树生长环境,改善土壤状况,调节茶叶酚/氨比,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不同海拔高度下庐山茶园土壤性质及茶叶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不同海拔区间庐山茶园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茶叶生化指标的差异,分别以位于海拔300 m、700m、1 100 m的北坡和1 100 m的南坡4个茶园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茶样的叶绿素含量、酶活性、茶多酚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海拔高度为300 m、700 m、1 100 m的庐山茶园土壤pH依次降低,但均能满足茶树正常生长的pH要求。庐山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和CEC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著。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整体偏低,应考虑合理施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茶叶重金属Cu、Pb和Cd含量均符合有机茶标准(NY5196-2002),不存在超标现象。茶叶的叶绿素含量、酶活性、茶多酚和Se含量等指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土壤养分指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说明海拔是决定茶叶生理和品质指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下烤烟(Nicotiana glauca L.)叶片化学成分的代谢规律,探讨不同海拔下烤烟生长过程中内部生理变化。[方法]试验地选取在毕节市3个高、中、低海拔的典型烟叶产区,其中金沙县西洛乡为低海拔(840 m),大方县双山镇为中海拔(1 430m),威宁县牛棚镇为高海拔(2 100 m)。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在移栽后50~95 d,不同海拔烤烟叶片化学成分代谢规律不完全相同。其中,低海拔下烟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紫黄质、叶黄素、β-胡萝卜素、氨基酸含量和糖碱比呈线性下降趋势;中海拔下烟叶氨基酸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而糖碱比及叶绿素a、叶绿素b、紫黄质、叶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海拔下烟叶糖碱比及叶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叶绿素a、叶绿素b、紫黄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氨基酸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而后又降低的趋势。在移栽后95 d,烟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还原糖含量、糖碱比与海拔呈负相关;淀粉和烟碱含量在低海拔下最适中,在高海拔、中海拔下表现为过高或过低。不同海拔下烤烟叶片新黄质、还原糖和烟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其中新黄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还原糖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烟碱含量趋于稳步上升,但淀粉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结论]该研究可为毕节市不同海拔生态区域特色烟叶质量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茶园叶面分离的真菌与茶云纹叶枯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方法进行真菌和茶云纹叶枯病原菌培养,对比研究从生态茶园和非生态茶园叶面分离的真菌与茶云纹叶枯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结果]根据叶面真菌对病原菌的作用.将病原菌分为桔抗菌、共生菌和协生菌3类。两类茶园中这3类菌的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非生态茶园中这3类菌分别为72.9%、5.1%和22.0%,而生态茶园中为72.5%、4.4%和22.1%。非生态茶园中弱拮抗作用的菌株为优势菌株,比生态茶园高9.8%,而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的比例非生态茶园比生态茶园中低7.4%。两类茶园中对病原菌有明显促进作用的菌株构成也不相同,生态茶园中为6.8%,而非生态茶园中为5.9%。[结论1该研究为茶园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贵州古茶树资源,采用查阅文献记载后结合实地调查方法,对黔南州、黔东南州和铜仁地区古茶园的分布、生境及茶树种质生长势、形态特征、抗逆性和利用现状等进行调查,对古茶园茶树的内含成分进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8个古茶园中,海拔,贵定县岩下乡铁索岩村茶山组最高,达1 574m,从江县西山镇滚郎村最低,仅268m,其中,<500m的古茶园1个,占5.6%;500~1 000m的古茶园7个,占38.9%;>1 000m的古茶园10个,占总数的55.6%。类型,野生型古茶园12个,占66.7%;栽培型古茶园6个,占35.7%。生态环境,植被较丰富,大部分野生型古茶园周围均有古树。茶树叶片理化成分,17个样品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平均分别为47.7%、3.87%、2.6%和36.7%,儿茶素组分为EC相似文献   

13.
茶园测土配肥及其叶面营养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茶园土壤养分情况,研究茶园叶面施肥技术。[方法]根据茶园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和茶树需肥规律配制叶面肥料,对茶树进行叶面营养调理,并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该茶园土壤pH值为4.21,可施偏碱性肥料以提高土壤pH值至茶叶适宜的pH值范围。该茶园有效磷、钾和镁含量分别为14.00、83.00和24.60mg/kg,均低于优质茶园的土壤指标;有效氮含量高达213mg/kg;铁、锰、铜、钙和锌含量分别为62.40、20.17、1.93、2.80和2.53mg/kg。制备的叶面肥料包含氮、磷、钾、钙、镁、硫、锌、锰、钼、硼。在茶叶采摘前20d和10d各喷施1次,茶叶增产10%,茶多酚含量提高2.02个百分点,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结论]该研究为茶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茶园虫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方法]在湖北省十堰市果茶研究所茶园内,研究采用粘虫黄板(规格:200 mm ×250 mm)、OK-TS1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综合防控技术对茶园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4~6月黄板防控效果较好,进入7、8月后杀虫灯防控效果显著;通过统计黄板和杀虫灯害虫捕捉量,十堰茶园害虫以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其中,假眼小绿叶蝉以5~6月和入秋时节为暴发期,茶蚜主要在初春及6、7月为害,茶橙瘿螨主要在6、8月为害嫩叶;蓟马在5月出现,7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茶毛虫和茶尺蠖主要在6~8月为害成熟叶。[结论]研究结果为茶叶绿色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主要茶区土壤重金属的监测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云南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测定云南主要茶区普洱、保山、西双版纳、大理等地茶园土壤重金属铅(Pb)、镉(Cd)和铜(Cu)的含量,并结合茶园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和茶园土壤污染分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茶区土壤中这3种重金属含量均较低,Pb和Cd平均含量都处在一级水平,Cu平均含量都处在二级水平,Pb和Cd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00,Cu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都在1.000~1.500之间。[结论]云南主要茶区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符合有机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对重庆市荣昌县30年密植免耕茶园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行间地面、蓬面、蓬内及其地面,这4者间的光照强度差异十分明显。土壤湿度行内比行间高27.6%,土壤pH值行内比行间低11.7%。茶树高度为65cm,其覆盖度为87%。一级骨干枝粗度行边比行内粗32.2%,其数量行边比行内多27.6%。春季发芽密度为2710个/m2,且依地势升高而显著降低。一芽二叶长为3.56cm,其百芽重为17.48g。春季一芽二、三叶蒸青茶样的游离氨基酸为3.91%,茶多酚为24.62%,儿茶素为127.60mg/g,咖啡碱为3.92%,水浸出物为44.78%,灰分为5.58%。产量产值仍处于较高水平,全年干茶产量为3000kg/hm2以上,年产值9452.10元/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合防治北方无性良种茶园茶蚜的黄色防虫板。[方法]研究了30 cm×40 cm、30 cm×20 cm 2种规格的防虫板对北方无性茶园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2种规格防虫板对茶树蚜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0 cm×40 cm、30 cm×20 cm 2种规格的黄色防虫板对茶蚜的防治效果分别达达85.6%和62.4%,60 d诱捕到的茶树蚜虫分别为2 369.8、981.6头,即164.6、136.3头/(m2·d)。[结论]从田间防治效果和诱虫效果上看出,30 cm×40 cm黄色防虫板更适合北方无性良种茶园茶树蚜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