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桓台县气象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2013~2014年度桓台县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将群体变化动态、灌浆速率等指标与往年进行比较,对2013~2014年度桓台县小麦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度桓台县小麦播种期温湿条件适宜,小麦播种质量提高;冬季气温偏高,小麦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快,小麦生育期提前,但前期干旱影响亩穗数提高和中期低温影响穗粒数提高;小麦灌浆期提前,粒重增加,但连续干热风不利于小麦灌浆。  相似文献   

2.
2014年济阳县冬小麦灌浆~成熟期出现了干热风、降水不足的不利气象条件,导致该县冬小麦提早成熟,但仍然取得了高产。针对这一现象,利用济阳县2013~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的气象实测资料,与历年、2012~2013年相应气象指标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小麦生育年度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小麦提前成熟但产量仍然较高的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小麦越冬前积温足,墒情较好,光照适宜,苗情好于往年;返青~抽穗期气温偏高、光照充足、灌溉及时,使得冬小麦返青后生长快速,群体发育明显;灌浆期间,适宜的气象条件使得小麦灌浆速度达到最大且灌浆饱满;5月下旬高温天气多,促进了冬小麦早熟。  相似文献   

3.
2016—2017小麦生产周期,濉溪县气温异常偏高,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降水异常,先渍后旱,苗期发育不良;拔节后光温条件优越,穗数、穗粒数增加,病害较轻,产量突破7500kg/hm2.该文分析了气候异常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推广新型肥料,注重防治全蚀病.  相似文献   

4.
该文概述了濉溪县2015-2016年小麦生产周期减产的原因是后期雨水较多、赤霉病偏重发生,气温整体偏高、越冬期冻害偏重、日照不足、灌浆期气候条件欠佳、秸秆还田后农机农艺措施不适等.并提出优化品种布局、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集成推广绿色增产技术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选取降水、气温及产量等资料,对2012~2013年度桓台县小麦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春季低温冻害的相应对策。结果发现,2012~2013年度桓台县小麦播种期温湿条件适宜,小麦出苗均匀;冬前积温充足,利于形成壮苗;越冬期降水较多,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春季气象条件复杂,小麦冻害偏重,生育期推迟;后期光照偏少,风雨天气造成倒伏,不利于小麦充分灌浆,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13—2014年濉溪县小麦生育特点,对生育进程、叶蘖动态、个体与群体、灌浆速率及实测千粒重等指标与往年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小麦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表明2013—2014年濉溪县小麦生育期降雨总量略不足,但小麦需水关键期降雨充足,加上小麦生育期提前,后期温度适宜,灌浆速率高,粒重增加,有利于获得丰产。  相似文献   

7.
濉溪县2012-2013年小麦生产周期,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降水过多,晚播早熟。低温来临早,越冬期气温低,麦田群体小;晚霜冻强度高,穗部冻害偏重发生,穗数少。灌浆后期日照偏少,降水过多,千粒重低。产量较前两年降低。生产上应扩种冬性、压缩偏春半冬性品种,适期足墒早播。  相似文献   

8.
气候异常对濉溪县2013年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濉溪县2012-2013年小麦生产周期内,前期干旱少雨,末期降水过多,晚播早熟;低温来临早,越冬期气温低,麦田群体小,晚霜冻强度高,穗部冻害偏重发生,穗数少;灌浆后期日照偏少,降水过多,千粒重低;产量较前两年降低.生产上应扩种冬性、压缩偏春半冬性品种,适期足墒早播.  相似文献   

9.
张怀念  周景春  张存岭  陈若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2-11015,11036
分析濉溪县1962~2011年50个小麦生产周期逐日气温资料发现,抽穗前平均气温、返青—抽穗平均最高气温和全生育期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升高,气候趋向偏暖,越冬期平均气温≥3℃天数明显增多;11月~次年2月极端低温升高,最低气温0℃、≤-5℃、≤-8℃和≤-10℃,平均气温3℃、0℃和≤-5℃的天数明显减少,负积温升高;灌浆期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0℃的天数趋于减少。低温、干热风气象灾害频率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偏重发生;小麦越冬期缩短,生长期延长,抽穗开花提前,灌浆期延长,千粒质量提高。生产上应适期播种,扩种偏冬性品种,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0.
濉溪县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均比较利于小麦生产。结合当地实际,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包括对种植地块的要求、精细整地与合理施入基肥、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适期播种、划锄及镇压、科学管理肥水、化学调控、病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高濉溪县小麦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濉溪县多年小麦产量和相应的旬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表明:正常年份光温水消长与小麦各生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基本吻合,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小麦播种—分蘖期气象方面的限制因子是降水量,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限制因子是温度,灌浆—成熟期光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对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气候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气象灾害多而频繁,引起小麦产量的显著波动。生产上要立足本地气候特点,趋利避害,防灾减灾,通过优化小麦种性布局、培肥土壤和规范化栽培等途径,保障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分析濉溪县2017—2018小麦减产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濉溪县2017—2018生产周期前渍后旱,小麦晚播早熟;全程尤其是返青—抽穗气温偏高,冬春蘖多发;全程寡照,后期高湿,赤霉病偏重,有效穗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降低13.5%。实现小麦高产的主要对策,是要疏浚沟涵、及时人工增雨和绿色防控中后期病害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13-2014年度干旱、低温寡照、病虫等特殊气候条件对宝鸡市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介绍了旱地、水浇地的产量结构及其表现,提出了适期适量,规格播种;冬季控旺促弱,保苗安全越冬;春季科学管理,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和加强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关键栽培措施,以期对小麦生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濉溪县2015年小麦减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分析了濉溪县2014-2015年小麦减产的原因,主要为:播种-出苗期涝渍严重,越冬-返青期偏旱,孕穗期低温,灌浆期局地倒伏,叶锈病、赤霉病较上年偏重发生,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回落。  相似文献   

15.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与秸秆还田配施(NPKS)的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M、NPKS施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灌浆期小麦群体的冠层温度和拔节期、灌浆期群体内地表温度,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温度影响依次为NPKM > NPK > NPKS。小麦灌浆期,2014年NPK、NPKM、NPKS处理的冠层温度比CK处理低3.53~4.04℃;小麦拔节期,NPK、NPKM、NPKS处理的群体内地表温度比CK处理低10.56~11.78℃(2013年)、0.41~4.60℃(2014年),灌浆期比CK处理低8.32~11.14℃(2013年)、6.79~9.30℃(2014年)。此外,平衡施肥措施对群体内环境CO2浓度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对群体内相对湿度调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商丘市1964—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5—2010年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区试记录,确定各年型适宜播种期、气象学越冬期、生产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依据1985—2010年的小麦产量统计结果,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气候产量和光、温、水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减少,该区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成熟期呈推迟趋势,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呈提前趋势,致使小麦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灌浆期延长,产量受气候的影响逐渐加重。小麦实际产量与生育期活动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显著;高温和干旱胁迫均抑制了籽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粒重降低;其中积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13-2014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河南省气候特点的分析和对生产上大面积利用的小麦品种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本年度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整体有利,但不利于病害、抗倒性、成熟期的鉴定,根据河南省的常年气候特点,提出了小麦品种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预测了部分品种的发展趋势,介绍了部分小麦新品种的特性和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后濉溪县小麦亩产突破400 kg,标志着小麦生产进入高产水平。十多年来濉溪县小麦一直在400~500 kg/亩的范围内徘徊,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争取丰年较大增产,平年有所提高,灾年平产少减产。力争小麦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11日,FAO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3年第2期《作物展望》,并对2013/14年度全球粮食生产及市场作出了最新预测. 一、全球粮食生产将创历史纪录 据预测,2013/14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将创历史纪录,比2012/13年度增加7%,达2 4.79亿t.其中,小麦产量将达7.04亿t,比上年增加6.80%,达历史最高产量.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国家生产形势较好,独联体国家2012年旱灾减产后,2013年生产形势好于上年,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主要小麦出口国,以及全球其他主要小麦生产和消费国生产形势均较好.仅美国因不良气候,特别是干旱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小麦在南阳盆地12月中旬以后播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2010年以来本站开展了小麦晚播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播期内,小麦能正常完成生育期,获得较好产量;2013~2014年度将最晚播期推迟为1月16日,小麦成熟收获对后续秋作物适期播种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播期不能再推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