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辽宁省凤城市气象观测站1986-2015年近30 a出现霾天气的日数资料,统计分析霾天气的年、季月变化趋势,霾天气呈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近3a非常突出;影响凤城地区出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悬浮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增加,风速和空气湿度小,高空平直的西风气流、地面弱的高压场或鞍型场、高空近地层有逆温层。通过对凤城地区霾天气的变化分析和产生条件分析,对做好霾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气霾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大气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区域性霾污染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当前,霾污染对能见度、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较多,针对霾污染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亟待开展。霾是气溶胶(颗粒物)本身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消光引起的大气能见度下降,主要是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因此,认  相似文献   

3.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产品中高空、地面等气象要素资料、本溪市环境监测站AQI指数、本溪市气象观测站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此次霾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及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霾天气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霾天气过程期间,辽宁上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本溪地区,对流层中低层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地面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地面上空出现逆温层,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污染物逐渐积累,造成此次霾天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霾天气过程存在密切关系。在霾发生前期AQI指数存在升高趋势,在霾发生、消散过程中与能见度呈显著相反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霾天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气现象,辽宁省近几年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空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大气能见度水平越来越差,加强对霾天气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研究辽宁地区霾污染天气的成因,以2015年11月6~10日辽宁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为例,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HYSPLIT4模型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此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中的污染来源、污染气体的输送方向和路径、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霾天气的形成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地区大范围秸秆焚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CO、NO2)和颗粒物(PM2.5、PM10)是本次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物在偏北风作用下吹向辽宁地区。霾天气发生期间,辽宁地区受弱高空槽控制、近地面存在深厚逆温层、地面受稳定低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风速小,维持在2m·s-1、相对湿度大,使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能力受到抑制,污染物在辽宁地区不断积聚。加上辽宁地区大范围弱降水过程使空气湿度变大,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污染物吸湿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同时,对霾天气期间6种污染物和3种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CO、NO2)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显著相关,在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说明颗粒物浓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此次大范围重霾污染过程能见度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车辆逐年增加,尾气排放量增多,城市建筑迅速扩张,广大农村大量焚烧秸秆等原因使得空气中可以成为凝结核的杂质相对增加,尤其是冬季采暖季节,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更是为霾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霾的天气出现的次数就相对增多。霾对于人及动植物是灾害性天气。因此,把握和分析好霾天气特点,准确做好霾的诊断预报并及时发布霾预警,把灾害降到最低,是广大气象预报工作者和环保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霾污染是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导致的可察觉到的能见度降低的天气污染现象,主要为PM2.5污染,水溶性阳离子是PM2.5的主要成分。为了探讨霾与非霾期间PM2.5水溶性阳离子污染特征,对上海市的PM2.5颗粒物连续采样1个月,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K+、Na+、NH+4、Ca2+、Mg2+5种水溶性阳离子。结果表明,上海市霾天气期间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103.03μg/m3)是非霾天气日均质量浓度(37.64μg/m3)的2.74倍,Na+、NH+4、Ca2+、Mg2+和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8、1.74、1.42、0.20和0.23μg/m3,PM2.5中水溶性阳离子组分占PM2.5质量浓度的20%左右。对大气气溶胶污染物、水溶性阳离子及气象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显示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OX、NO和CO,SO2和NO2,Na+和CO,Mg2+和CO、NOX,可能存在共同来源。霾动态变化过程分析表明,水溶性阳离子浓度在霾与非霾天气时发生较大变化,Na+、Ca2+和Mg2+是霾天气的主要污染阳离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固原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原市空气质量以良为主,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呈现减少趋势,从年际变化看,2017年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PM10是固原市最主要的污染物,O3作为首要污染物天数年际变化呈明显增加趋势;春季、秋季、冬季固原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夏季固原市首要污染物主要是O3,冬季12月至次年3月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较大,NO2成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主要集中在12月;不同季节影响空气质量的气象因子并不完全相同,各地面气象要素与空气污染指数(AQI)的关系,与风速最密切,其次是相对湿度;不同季节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AQI)的影响作用不同;固原市易发生严重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500hPa高空受脊前强西北气流影响,同时地面处于高气压场前部,多伴有大风、沙尘天气等灾害性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滁州市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逐日大气污染物数据及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滁州市空气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地区空气污染物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其次为O_3,主要出现在夏季;该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时,上游西北来向的污染输送起重要作用,风速、降水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各类污染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气温与PM10、PM2.5、NO_2、CO呈显著负相关,与O_3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颗粒物PM10、PM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气象要素的预报模型对AQI及PM2.5、PM10和O_3的浓度预测效果优良,能满足日常的业务需求,对NO2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标准化平均误差(NME)超过了30%,且对NO_2浓度有一定程度高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湖州地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变化特点以及影响因子,对湖州西门水闸大气环境监测点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大气中硫氧化物(S02)、氮氧化物(NO2)、碳氧化物(CO)、臭氧(O3)含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湖州市大气污染的日变化和周变化的特点,以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得出了湖州霾的判别方法,为湖州市对霾的监测和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作为灰霾主要判别依据,辅以PM2.5和PM10监测数据,分析灰霾气候特征。开化以轻微霾为主,霾日呈缓慢上升态势,以冬季最多,稳定时间较长。同时能见度和PM2.5,PM10浓度及相对湿度都有关系,但PM2.5浓度对空气质量影响较PM10明显。从冬季污染物南北变化可以看到,冬季污染物存在由北往南的输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林伟  叶兴荣  张军  赵兵  陆华标 《北京农业》2012,(30):111-112
通过分析南京市气象局昆仑路监测点2010年11月5日-2012年5月11日PM10.0、PM2.5逐时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相应的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资料。研究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日、月、季变化特征,悬浮颗粒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及灰霾天气预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石家庄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所统计的PM2.5和PM10浓度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了PM2.5和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量、气温、气压等气象因子以及社会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PM10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在空间上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影响PM2.5、PM10时空分布规律的因素包括自然气象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气象要素是雾霾集聚、转移与扩散的重要影响因子,而社会经济要素是影响石家庄市雾霾频发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治理雾霾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王跃宁  胡森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32-134,154
利用2016年4月—2017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和PM_(2.5)浓度等环境资料,采用二维散点图和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合肥市灰霾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是一年中灰霾小时频率最少的月份,为0.5%,之后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2月的38.0%;月平均小时频率为14.4%。灰霾小时频率的日分布与能见度呈相反趋势,在15:00出现频率最低,为5.2%,05:00频率最高,为27.9%。灰霾日频率和小时频率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高和最低值均出现在12和7月,为61.3%和0,全年月均灰霾日8 d。能见度和灰霾的时间分布特征与PM_(2.5)浓度密切相关,能见度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灰霾频率则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灰霾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2013年菏泽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菏泽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3年菏泽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代霾日数较少,2000年之后明显上升.菏泽年平均霾日数为10.8天.菏泽秋冬季霾天气出现多,春夏季出现少.菏泽霾天气95%以上为轻微霾(大气能见度5~10 km),相对湿度在70%~90%的占8成以上.霾日数变化对气温和风速的变化较为敏感.霾天气发生时,一般风速比较小(1~2 m/s),并以N风最多.正变湿和负变压对霾的生成和维持更加有利.连续无降水日数越长,出现霾的概率就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运前期北京市一次典型过程中细颗粒物的生消规律。[方法]利用中国环科院站点的颗粒物在线监测数据、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网上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图等,对2008年8月3~11日北京市一次典型颗粒物生消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颗粒物累积过程中,颗粒物呈现逐步老化现象;此次过程主要受大尺度的天气背景影响,且近地面的小风静风、高湿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持续偏南气流将河北省、天津市及山东的污染物带入北京;混合层高度与温度层结等对污染有重要影响。[结论]该研究为空气污染过程中影响颗粒物生消过程的因素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Aeolian features on Triton that were imaged during the Voyager Mission have been grouped. The term "aeolian feature" is broadly defined as features produced by or blown by the wind, including surface and airborne materials. Observations of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the feature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activity (known plumes, crescent streaks, fixed terminator clouds, and limb haze with overshoot) all occur from latitude -37 degrees to latitude -62 degrees . Likely indicators of previous activity (dark surface streaks) occur from latitude -5 degrees to -70 degrees , but are most abundant from -15 degrees to -45 degrees , generally north of currently active features. Those indicators which give information on wind direction and speed have been measured. Wind direction is a function of altitude.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the surface wind streaks is found to be between 40 degrees and 80 degrees measured clockwise from north. The average orientation of streaks in the northeast quadrant is 59 degrees . Winds at 1- to 3- kilometer altitude are eastward, while those at &8 kilometers blow we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研究雾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利用南京市MODIS气溶胶产品、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空间统计方法和传统统计方法对影响南京市雾霾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Geoda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南京市雾霾的影响因素。[结果]空气质量指数(AQI)与温度、风力和湿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其中,与温度、风力相关程度较大,与湿度相关程度较小;空气质量与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空气质量与人口、第三产业总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汽车数量呈显著负相关;4个季节的AOD分布均是显著自相关的;在春夏季节,浦口区表现为高聚集,春季的栖霞区和夏季的雨花台区表现为低高聚集;冬季,浦口区和栖霞区表现为高聚集;秋季,高聚集现象进一步扩散。[结论]空气质量主要受气候、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有空间自相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道格  岳士刚  程慧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65-21967,22041
运用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DFA),分析了上海市近8年PM10污染指数序列数据,并进行了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分析,有效消除了数据中的噪声和非平稳信息影响,得到了定量描述PM10污染指数的长期演变行为的参数,即标度指数α。根据标度指数α的变化特性,探讨了PM10污染指数的长程幂律相关及其存在的时间尺度等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从2003年7月1日开始,上海市的PM10污染指数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降低的,说明近8年来,上海市PM10污染情况得到了改善。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上海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和科学制定环保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与数量统计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是毛白杨和油松叶表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主要滞留在毛白杨叶片的上表面和油松针叶的平面;在单位叶面积上,油松叶表面的颗粒物较毛白杨多;西直门样地叶表的PM2.5数量多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0月份叶表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多于6月份。西直门样品除硅铝酸盐颗粒外还包括烟尘集合体和飞灰颗粒,且含有较多的S元素;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相比,PM2.5污染较重的西直门地区样品气孔较小、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