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型再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SQ-1是一种新型小麦杀雄剂,为了研究杀雄效果及不同小麦品种对SQ-1反应的遗传差异,选择34个小麦品种(系),在小麦生长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以5.0kg/hm^2SQ-1水剂进行一次叶面喷施,参试品种均可达到95%以上的杀雄效果,这表明SQ-1与不同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具有广谱杀雄效应;同时从中随机选取10个参试小麦品种进行人工饱和授粉,其结实率均能达到60%以上,证明SQ-1对雌蕊无明显伤害。  相似文献   

2.
化学杂交剂SQ 1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化学杂交剂SQ-1对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作用,以20个四川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研究SQ-1不同喷药时期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Feeks 8.5为四川小麦最佳喷施时期;适宜的喷施时期为Feeks 8.0~9.0.用4.0 kg/ha的SQ-1进行雄性不育的诱导,所有供试品种平均可达到97.09%的相对雄性不育率和49.77%的异交结实率.喷施SQ-1后,四川小麦的株高明显降低,抽穗推迟并且穗长缩短.另外,基因型的不同导致化杀效果及化杀后农艺性状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化学杂交剂SQ-1与不同基因型糜子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峰 《杂粮作物》2008,28(6):363-365
以10个糜子品种和化学杂交剂SQ-1的不同剂量为处理,采取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SQ-1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糜子对SQ-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在雌雄蕊分化期喷施4.0kg/hm^2和5.0kg/hm^2剂量SQ-1,诱导雄性不育率均在95%以上,其诱导糜子雄性不育效果具有广谱性;两个剂量的自然授粉结实率和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达到极显著,剂量高的值偏低。品种间及品种与剂量一级互作的自然授粉结实率和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基因型品种雌蕊对SQ-1的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4.
两种新杀雄药在油菜上的应用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交礼  王国槐 《作物研究》2006,20(3):227-230
对两种新杀雄药化杀灵和草甘膦在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上进行了杀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化杀灵在油菜植株最大花蕾长达2.5mm时喷施,杀雄效果非常理想,1:140~90的浓度范围处理油菜不育株率都在90.0%以上,且无药害株;1:90的化杀灵中附加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辅助处理显示,0.139%的赤霉素在部分植株上表现出了生长促进作用,不育株率提高到100%。草甘膦则药害严重,不宜在油菜上做杀雄剂使用。  相似文献   

5.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雄性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化杀杂交小麦制种体系,观察了大田制种条件下喷施杀雄剂SQ-1后小麦Fp1(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的母本)的开颖特性,同时对杀雄剂浓度、pH值以及处理时期对开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SQ-1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开颖初期开颖角度的日变幅较大,Fp1在低浓度化杀剂水平下(3 kg/ha和4 kg/ha)还出现"二次开颖"现象;(2)开颖角度与不育度之间存在矛盾,能够获得较大开颖角度的处理一般难以获得较高的不育度.综合来看,用pH值为8的缓冲液配制的SQ-1在使用剂量为4 kg/ha、Feekes 8.5时喷施,Fp1能够达到育种要求的不育度,同时能保持较大的开颖角度.  相似文献   

6.
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林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03,17(4):208-212
回顾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对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与改良小麦的CHA试剂及其杀雄效果以及化学杀雄高产制种等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 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谷子太阳能杀雄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阳能杀雄的杀雄时期,杀雄温、湿度和杀雄效果。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杀雄时期和温度下,不同品种在同一杀雄时期和温度下,杀雄效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杀雄一般在40%的始花期,温度40℃以上,只需3-6d杀雄效果就很理想。太阳能杀雄应根据品种熟期和特性,灵活制定适合自身的杀雄方案,使父母本花期相遇更好,达到理想的杀雄效果。太阳能杀雄为改善杂交技术及杂交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谷子化学杀雄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水稻杀雄剂2号对3个谷子品种的杀雄时期,杀雄浓度及用药量进行了谷子杀雄技术的探讨。试验结果认为:各品种杀雄浓度为300-400ml/m^3,用药量为7-8ml/株,杀雄时期为箭叶期前后,并对强优组合多代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化学杀雄剂1号对棉花花药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化学杀雄剂 1号及其改良配方对棉花植株进行杀雄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化学杀雄剂 1号后 ,花药 16种蛋白质氨基酸中 Met,Ile,L eu,His,Tyr等 5种氨基酸的含量不受杀雄剂 1号的影响 ,而 Pro,Asp,Glu,Phe,L ys,Val,Thr,Ser,Gly,Arg和 Ala等 11种氨基酸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化学杀雄剂 1号中添加脯氨酸以及添加混合氨基酸 (脯氨酸和谷氨酸 )的两种改良配方使花药 Pro,Glu,Phe,L ys,Thr,Gly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 ,而对其它氨基酸含量则没有显著影响 ;其杀雄效率与单独喷施化学杀雄剂 1号无显著性差异 ,而毒副作用明显减轻。杀雄剂 1号引起的氨基酸代谢失调可能是造成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化学杂交剂SQ-1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以5个品种(系)、3个喷施时期、3个喷施剂量的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SQ-1对小麦育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Q-1诱导参试品种(系)的相对不育率最高为98.7%~100%;在相对不育率达到95%~100%的处理中,各品种(系)的最高饱和授粉结实率达到71.7%~82.6%.适宜的喷施时期是主茎旗叶从倒2叶鞘伸出1/2时,多数品种的适宜剂量为2 000 mL/667 m2.喷施SQ-1可使小麦抽穗期延迟0~1 d,株高降低0~3.6 cm,倒2叶和倒3叶有轻度灼伤,百粒重平均比对照降低9.3%,种子发芽率平均比对照降低4.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新型化学杂交型BAU9403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一条重要而简捷的途径。BAU9403是北京农业大学独立合成筛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已申请国家专利。我们从1997年开始连续3年对BAU9403的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1999年在6个小麦不同生态区进行了统一设计的试验,目的在于为BAU9403的产业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雌雄分化期至药隔期,用0.75kg/hm^2剂量的BAU9403,可以诱导接近安全的雄性不育,雌雄分化期和药隔期两个使用时期间无显著差别,但不同品种的最佳施用时期有差别。BAU9403的适宜使用时期可达7d以上。相同的基因型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说明BAU9403的杀雄效果在不同地点及同一地点不同年份是稳定的,但不同年份可能因气候条件的不同要求对使用剂量进行适当的调节。BUA9403对雌蕊活性基本上无影响,3年平均异交种子产量相对较高。随着施用剂量的增另,结实率和种子产量降低,说明控制或使用能够诱导满意的雄性不育率的最低剂量是必要的,这也有利于降低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13.
A 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 (CHA: WL 84811, azetidine-carboxylic acid. Shell Chemical) was applied to annual ryegrass ( Lolium rigidum Gaud. cv. Wimmera) at four levels: 0, 1·6, 2·4 and 3·2 kg active ingredient (a.i.) ha−1, at booting and at anthesis with a view to reducing seed set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ell solubles in the senescing and dead plants. The CHA treatments reduced stem elongation by up to 40% and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pollinated florets progressively according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CHA. At 3·2 kg (a.i.) ha−1 only 14% of florets were fertilized compared with 86% on the zero (control) treatment.
The CHA treatments also resulted in progressive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tillers. Since there was no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neutral-detergent solubl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HA applic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storage carbohydrates, which might otherwise have been directed towards seed development, were partitioned towards increased tillering. There was no effect, therefore, on the proportion of neutral-detergent soluble material in senescing and dead plants.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 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拓展小麦化控两系途径的药剂种类,降低小麦杂交种制种成本,利用西农1376(浅蜡质材料)和矮抗58(厚蜡质材料)研究了23种化学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以及对植株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剂诱导小麦花粉败育效果差异较大,Feek’s 8.5时期,XN-1药剂可诱导西农1376和矮抗58植株群体雄性不育率达98%以上,且植株表型及雌蕊发育正常,仅株高降低约5cm,饱和授粉后结实率正常,并能获得正常杂交种子。在银川和西宁对新筛选的小麦化学杂交剂XN-1的药效研究表明,XN-1可诱导春小麦品种银川P、银川Q和西宁P、西宁Q产生98%以上的雄性不育率,除株高降低约5~10cm外,其他株型指标不受影响。表明XN-1具有优良小麦化学杂交剂的特点和大面积应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小麦遗传型与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小麦遗传型和生理型雄性不育生化机制上的异同,以遗传型(S型不育系)和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高温诱导和化学杀雄剂SQ-1诱导)为材料,分别取其小孢子处于单核早期的幼穗,单核后期、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D)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型雄性不育系和经杀雄剂SQ-1处理后诱导出的生理型雄性不育,其POD、COD同工酶的活性比对照材料弱,且条带少;经高温诱导出的生理型雄性不育,其同工酶活性比对照强,且条带多。三者比较后可知,经SQ-1诱导的材料及S型不育系抑制了某些酶带有关基因的表达,使物质能量代谢受阻,造成雄性不育的发生;经高温诱导的材料在高温逆境中其活性氧自由基含量高,发生剧烈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成都平原区稻茬田油菜直播密度3.0×10^5株/hm^2条件下,选用川农油3号品种,开展了烯效唑浸种、拌种和叶面喷施的大田试验,探讨烯效唑施用方式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对烯效唑较为敏感,烯效唑浸种、拌种处理,均明显降低直播油菜的出苗率和有效密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对油菜成熟期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烯效唑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均可明显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分枝部位茎粗有所增加;推迟喷施时间或增加喷施次数有利于降低株高与分枝部位高度,维持较高籽粒产量。综合比较认为,对于直播油菜,采用叶面喷施烯效唑较好,喷施质量浓度以100 mg/L为宜,喷施时期宜在蕾薹初期或苗期与蕾薹初期进行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