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通辽市经济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沙地腹部,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积272.4万公顷,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7%。是全国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科尔沁沙地在通辽范围内的沙漠化面积已减少了77万公顷,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总体逆转,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7.8%提高到22.04%,生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波  李晓松  刘文  杨晓晖  卢琦 《林业科学》2006,42(10):65-70
对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影响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制定沙漠化防治区划的原则,并对该地区进行沙漠化防治分区,提出不同区域的沙漠化防治战略对策.根据气候分区、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地貌类型以及沙漠化土地分布情况,将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划分为6个治理区,即乌兰察布高原退化草原治理区、锡林郭勒高原北部退化草原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治理区、科尔沁沙地西缘沙化治理区、坝上高原-雁北高原风蚀、水蚀治理区和燕山山地水蚀治理区.  相似文献   

3.
<正>沙漠化是我国乃至世界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之一。据统计,我国现在沙化土地面积达169万平方公里,90%集中在西部地区。宁夏是我国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东、西、北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包围。严重沙化的土地集中分布于北部的盐池、灵武以及中部的中卫、中宁、同心等地。宁夏地区沙漠化的成因,大致是两方面,一方面,宁夏北部和中部荒漠草原干旱多风,地表多为砂性母岩,近百年来气候干化,是土地沙化的重要自然因  相似文献   

4.
樊宝敏  李智勇 《林业科学》2005,41(2):154-159
以森林历史、生态学、气候学、沙漠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综合研究森林、蒸散、气候、沙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森林、蒸散、气候、沙漠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因人为活动造成的中国森林的大面积减少 ,首先引起陆相蒸散量的降低 ,进而使中国北部气候逐渐趋于干旱化 ,最终表现为沙漠的扩张。 4 0 0 0年间 ,我国森林覆盖率由 6 0 %减至 12 .5 % ,作为主要原因使全国总年蒸散量减少 14 6mm ,全国平均降水量减少约 2 0 0mm ,沙漠化面积由占国土的 10 %扩大到 17.6 %。森林与沙漠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两极 ,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连通两者联系的中介是水。中国从根本上防治沙漠化的途径是在“东南半壁”宜林地区大面积培育以提高蒸散为目的的“云根林”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的沙漠我国的沙漠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西部,即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具体说,它包括戈壁与半干燥地区的沙地和沙漠化的土地,总面积为128.24万km~2,其中沙漠(包括风蚀地)为71.29万km~2,这是沙地开发的核心;戈壁56.95万km~2。在71.29万km~2沙漠中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32.8万km~2,其中历史上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2万km~2,近百余年来所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为5万km~2,  相似文献   

6.
前言草原是牧草和畜群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昭盟北部和东部是我国畜牧业基地之一,地处半干旱地区,牧场为沙质草地,是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草场。这里气候干燥、降水少;下伏物质松散、风沙大且频繁;植被稀疏而联系脆弱,是科尔沁沙地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本区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扭转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沈志新 《中国林业》2009,(14):20-21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疏林草原。由于气候变迁,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土地严重沙化退化、风沙灾害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据20世纪70年代荒漠化普查,当时全旗沙漠化土地面积达85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70.1%。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与内蒙古高原科尔沁沙地南端接壤.研究区域设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该区气候干燥、大风频繁、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资源严重不足,涉及新民、法库、康平等11个县(市、区).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数量化理论Ⅲ和逐步聚类Ⅱ数学运算,将该区按土地沙漠化程度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4个等级,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9.
《国土绿化》2006,(7):1-1
经过长期治理,我国北部的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区域内年降雨量250毫米以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具备自然修复与沙化治理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506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420万公顷;占毛乌素沙地面积近一半的陕西榆林市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  相似文献   

10.
位于科尔沁沙地腹部的通辽市,总土地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7%。为加快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步伐,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通辽市政府出台了《科尔沁沙地治理开发招商引资实施办法》,内容如下: 一、明确招商治理地块的权属。招商引资治理的地块,必须是尚未治理的国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沙化草地在围栏禁牧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变化特征,研究对象为:未修复沙化草地、围栏禁牧生态恢复时间分别为5年、10年的沙化草地,研究其不同围栏禁牧时间沙化草地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的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围栏禁牧时间的增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增加,植被盖度、...  相似文献   

12.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沙化土地面积54.96万hm2,潜在沙化土地面积60.66万hm2。大部分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辽西北地区,辽西北是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来监测数据表明,辽宁省土地沙化有恶化的趋势,而且这种沙漠化正逐年向辽宁省的腹地扩展。根据辽宁省的沙化特点以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探讨了其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九五”攻关课题“嫩江沙地治理技术与示范”在泰来县建设的治理开发区工程为基点 ,对示范工程建设前后及建设区内、外的生态因子进行对比观测调查 ,利用主成分分析、关联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将收集到的生态因子进行筛选 ,提出嫩江沙地风蚀荒漠化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指标 ;以土地生产力为应变量 ,以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引起土地生产力变化的主导生态因子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环境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化评价公式。经计算半固定沙丘治理开发及庄园式沙地治理开发的评价值分别为 2 .0 2 32和 2 .32 4 5 ,均大于优化值 1.5。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确定植被状况地表风蚀状况及土壤为沙漠化土现状程度评价指标选取的3个方面,并给出沙漠化地程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非沙漠化土地及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在面积上的组成比例,建立起区域性土地沙漠化总体水平预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我国北方12个省(市、区)以县为区域,进行了土地沙漠化现状水平预警,可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制图,分析了近30年来该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景观动态与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粤北石漠化景观呈逆转趋势,研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1974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42.43 km2,占喀斯特分布区的42.47%,1988年与2004年分别下降至33.95%和21.14%;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至2004年中度石漠化土地取代轻度石漠化土地成为分布面积最广的石漠化类型;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持续降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连接度升高;石漠化土地斑块密度增大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9.
Spatial Dynamic Analysis of Desertified L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Using GIS  相似文献   

20.
全球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在讨论了荒漠化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荒漠的分布状况和因荒漠化引起的经济损失情况,论述了荒漠化的主要危害,并针对干旱地区的不同地类,如旱作农地、灌溉农地、草地、林地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