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裸地、棉秆隔层表层放置及棉秆隔层15、30、45、60 cm处放置6个处理的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后土壤水盐分布。结果表明,棉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有利于棉秆隔层以上盐分的淋洗;秸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隔层以下土壤水分的保持;各处理盐分均出现表聚,其中秸秆表层覆盖盐分表聚最小。研究结果可以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裸地、棉秆隔层表层放置、棉秆隔层15cm、30cm、45cm和60cm处放置6个处理的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后土壤水盐分布,以期对盐碱地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棉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有利于棉秆隔层以上盐分的淋洗;秸秆隔层的设置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隔层以下土壤水分的保持;各处理盐分均出现表聚,其中秸秆表层覆盖盐分表聚最小。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针对宁南旱作区土壤有效耕层浅、降水不足、水分蒸发严重等问题,全面阐述了深松结合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以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变土壤环境,有效打破犁底耕层结构,对降低土壤容重的效果显著,进一步增加土壤降雨入渗,提高土壤有效蓄积雨水及其土壤增温保墒能力,进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为宁南旱作马铃薯高产种植模式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砂砾覆盖能防止土壤表面受到雨滴侵蚀,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从而对土壤入渗和蒸发规律产生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砂砾覆盖对入渗和蒸发规律影响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与砾石覆盖度之间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入渗不仅与砂砾粒径有关,还与砂砾在土壤表面所处的位置有关;砂砾覆盖能够抑制蒸发,抑制效果与砂砾粒径大小、颜色和厚度等有关。另外,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定量化模型描述了砂砾覆盖条件下入渗和蒸发规律,但这些定量化模型还是最基本的简化模型,主要偏重于理论说明,直接应用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秸秆覆盖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均能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抑制蒸发、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营养水平,但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磷、钾营养水平,有效抑制土壤温度日变幅,有利于旱塬冬小麦生长,且覆盖材料来源广,成本低,是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果园覆盖喷施新高脂膜再覆盖薄膜。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喷雾土壤表面,可保墒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保温防冻、防土层板结。此法能保持土壤墒情,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促进果实早熟,还能控制果园杂草。  相似文献   

7.
生物覆盖覆盖后土壤水分蒸发量显著减少,能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被冲刷和泛盐,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阻止杂草生长。具体做法是:在果园里用作物秸秆、杂草、刈割下的绿肥盖5~20厘米的草被,常年覆盖不翻入地下。在草源充足的地方,力争全园覆盖。草源不足的地方,可只覆盖树盘,但厚度—定要达到要求。覆盖后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冻融期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本文设置裸地(LD)、地膜覆盖(DM)和玉米秸秆覆盖(JG)3种覆盖处理,基于冻融期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3种地表覆盖处理下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减少冻融期土壤浅层水分蒸发,起到蓄水保墒、抑制盐分表聚的作用,不同冻融阶段不同地表覆盖处理的土壤水盐含量有所差异。与裸地相比,在冻结阶段,玉米秸秆覆盖(JG)和地膜覆盖(DM)显著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散失,增加了浅层10-50 cm土壤水分,且DM覆盖比JG覆盖保墒效果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幅逐渐减小。至融化期,春季蒸发强烈,地表覆盖抑制了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整个冻融期,各处理浅层10-40 cm土壤电导率均比初始状态有所增加,LD表层电导率较JG覆盖和DM覆盖增加显著,且波动幅度较大。LD土壤电导率变化波动最大,JG覆盖次之,DM覆盖最稳定。从保墒抑盐角度考虑,冻融期进行地表覆盖对于春季棉田土壤保墒及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及时掌握田块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状况及其运动规律,可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良利用盐碱地、改善区域生态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盐碱农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实测与室内化验分析获取土壤水盐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分析田块尺度的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状况和变异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偏低,在区内呈中等变异性,淡水短缺依然是影响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研究区土壤总体上为中度盐渍化,并呈中等变异性,有效管理条件下可适合耐盐作物生长。在纵向空间维度,由表层到底层土壤盐渍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同时期的各层土壤含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邻土层间相互影响程度大于对隔层土层的影响,在滨海盐碱地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条件下,可重点改良耕层土壤,在作物生长期营造适宜的生产环境。在横向空间维度,各时期土壤盐分均呈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特征,但地块均质度差,重度盐渍化斑块状分布特征明显。在时间维度,冬小麦生长期(从返青到成熟)土壤含盐量总体逐步降低,但在5月底出现升高的现象。研究区应根据土壤水盐时空变异特点,采取蓄水防旱、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调控水盐含量,并对斑状重度盐碱地块采取综合改良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和类似区域改良利用盐碱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提高玉米制种质量、产量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覆膜能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使种子早发芽,早出苗。试验表明,4~6月份10cm耕层内覆膜比露地月平均增温3~4℃,有效积温可增加250~300℃。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地膜可阻碍土壤水分蒸发,达到水分再利用的效果。土壤增温可起到提墒的作用。覆膜还能防止土壤中有效养分流失,增温后微生物活跃,加速了土壤的矿化分解过  相似文献   

11.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盐分含量(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的砂壤土进行了秸秆覆盖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控制盐分的表聚性,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化程度,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地膜内由温度梯度引起的土壤水分运动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土壤覆盖地膜后增加了温度梯度,综述土壤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土壤水分是从热区向冷区运动,通过含水均匀的封闭覆膜系统中水分运动的观测和田间测定,以及覆膜防止返盐的效果分析,认为覆膜有抑制深层水分上行的作用。膜内土壤疏松,当含水不太多时,气相比例大,有利于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运动。近地表温度梯度大,水分的下行显著。地膜覆盖作物播种时应考虑到这种水分运动,要求足墒播种,在水分稍差时可适当加深播种深度,或采用深播浅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对大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膜覆盖栽培大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能够增高土温、提高土壤相对湿度.明显促进大蒜生长,加速发育,显著提高产量,平均0.15公顷(1亩)产量可比对照提高58.33%,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对降雨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研究作物秸秆覆盖对改善农田自然降水利用效果的作用 ,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 3种不同降雨强度 ,对雨后玉米、小麦秸秆覆盖地与裸地 0~ 2 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小雨后 ,由于秸秆覆盖阻滞入渗的作用 ,秸秆覆盖地 0~ 5cm土层土壤含水率短时间内低于裸地 ,但降雨后 2 4h玉米秸秆覆盖地已与裸地持平 ,以后逐渐高于裸地 ,降雨后 5 2h小麦秸秆覆盖地已高于裸地 ,且裸地水分蒸发量高于秸秆覆盖地 ;中雨后 ,秸秆覆盖阻滞入渗作用表现在土壤 5~ 2 0cm土层 ;大雨后 ,秸秆覆盖阻滞入渗作用表现在10~ 2 0cm土层。秸秆的吸水性会暂时阻滞雨水的入渗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以及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的作用 ,秸秆覆盖地雨水入渗效果均高于裸地 ,秸秆覆盖在降雨小的情况下仍然有利于雨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年在四川盆西北地区主产脐橙及温州蜜柑的县、市,对不同土壤类型桔园所进行的秋季地膜覆盖试验表明: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②减少土壤氮素损失;③影响土壤含水量间接影响土壤磷、钾的释放。从土壤及树体养分测定还表明,地膜覆盖有利于罗伯逊脐橙及温州蜜柑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临沂市农用地膜残留系数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地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残膜污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定位点采样,对主要覆膜作物及典型覆膜农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3种主要覆膜作物、不同土壤类型设立定位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摸清了影响地膜残留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从本次研究发现,所有监测地块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均低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在全国17个省(市)调查的平均残留60 kg/hm2的水平,也没有超过GB/T 25413-2010《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室》中地膜污染的一级标准;同种种植制度不同年限当季地膜残留系数差异不明显,而年均地膜残留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制度、覆膜年限、土壤类型、回收习惯和地膜质量对地膜残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以田间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免冬春灌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变化规律。通过对284 mm、339 mm、369 mm和399 mm4个灌溉定额下棉田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免冬春灌使棉田土壤盐分主要积累在0~30cm之间;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滴头下土壤盐分淡化区深度逐渐增加,积盐区深度下移;各处理土壤盐分积累深度分别为20cm、30cm、60cm和70 cm,滴头下竖向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淋洗效果越明显;滴头、行间、膜间土壤盐分含量依次增加;在棉花生育期内284 mm灌溉定额土壤处于积盐状态,339 mm、369 mm和399 mm灌溉定额土壤处于脱盐状态;结合洗盐深度和棉花根系主要活动范围,初步确定一年免冬春灌棉花灌溉定额为369 mm以上。该结果可为干旱区棉田少、免冬春灌棉花膜下滴灌水盐调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塿土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认为 土由于人工熟化培肥过程,形成了巨厚的人工覆盖层和粘化层,产生二次复钙现象,土壤风化发育处于脱盐基的硅铝化阶段,幼年性特征明显。最后提出塿土作为独立土类的依据与标准,即若有人工覆盖层,且厚度超过50cm,应作为一种新的土类从原土壤类型中划分出来,进行单独分类;否则,仍应归属原土类──褐土。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定位采样及室内测定,研究了包头西郊工业污染区土壤水盐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在2.9~20.6g/L之间,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Mg^++和Cl^-+HCO^-3-Na^++Mg^++型,在植物生长季地下水位有两个高值期和一个低值期,表层土壤含盐量在0.32%~19.23%之间,土壤盐分在剖面的分布呈漏斗型,在时间上的变化与地下水位大体一致,并讨论了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