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灌区间作套种的带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西关中平原较高水肥条件下,间作套种的产量、产值和产能分别比单作复种增加10—15%、14%和10%。间作套种,带型是关键。宽带型中有的无间套优势,有的优势甚小。模糊综合评判表明,窄带型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2.5尺带较佳,小麦玉米和大豆三茬问套,3.5尺带最优。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小麦产量的边际效应,实播面积和玉米对带型反应的敏感性,以及间作大豆的光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套种技术,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期及播种方式、间作种植模式、播种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3.
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密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解决集约化栽培条件下间作密植潜力研究薄弱、生产中缺乏间作增密增产理论和实践依据的问题.【方法】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低、中、高(4.50、5.25、6.00万株/hm2)玉米密度对玉米间作豌豆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玉米间作豌豆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玉米间作豌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低、中、高玉米密度下的间作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除在中密度水平下,间作的籽粒总产量低于相应单作4.89%,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间作籽粒总产量高于单作,间作生物总产量高于单作豌豆;单位面积间作玉米及间作豌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平均比相应单作增加了82.03%和5.89%、37.12%和2.88%;随玉米密度的增大,间作的籽粒总产量、间作玉米和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及间作玉米的生物产量均呈增大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产量性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综合效应排序为:穗数穗粒数500粒质量,所以穗数对玉米增产的贡献居所有产量性状之首;4个产量性状对豌豆籽粒产量的综合效应排序为:株数百粒质量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说明对豌豆籽粒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株数和百粒质量.【结论】综合作物的产量高低、产量性状表现及通径分析结果可得:随玉米密度的增大,间作可以显著提高主栽作物玉米的籽粒产量,进而提高间作的籽粒总产量,但会影响豌豆在间作中籽粒产量的优势,所以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具有更高的容纳高密度的潜力和产量优势,且密植是提高间作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整体产量和效益,以玉米、大豆纯作为对照,对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纯作,其中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12 413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次之,经济效益为11 915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的作物总产量最高,达到了10 317 kg/hm~2,该模式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明显低于大豆纯作以及其他间作模式,而玉米产量明显高于玉米纯作。建议在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模式,既能增加玉米产量,又能增收大豆,同时还能培肥地力;在以夏大豆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在确保一定大豆产量的同时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产量、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子棉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 m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他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了解广金钱草在橡胶林下的间作发展潜力,以广金钱草的露地栽培为对照,对不同橡胶林下间作广金钱草的主要生长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叶片长度和宽度相对稳定外,广金钱草的自然高、主茎长、分枝数、叶面积指数及单位面积地上部产量整体上表现为:露地栽培CK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间作中幼林间作传统成龄胶园间作;其中自然高、主茎长、分枝数两两间的正相关均达0.01水平显著,且三者分别与单位面积地上部产量、叶产量、茎产量间的正相关也均达到0.01水平显著。说明广金钱草虽可耐受较大的阴蔽但喜阳,光照不足会显著影响橡胶林下间作广金钱草的生长及产量,其在海南进行露地栽培较具潜力,也可作为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备选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7.
周长安 《北京农业》2007,(12):40-40
大豆是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养地作物。近几年。大豆间作玉米技术在我县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发挥这两种作物的优势,起到互补作用。既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又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营养素的产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证明,大豆间作玉米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大豆是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养地作物。近几年,大豆间作玉米技术在我县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发挥这两种作物的优势,起到互补作用,既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又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营养素的产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证明,大豆间作玉米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木薯/ 花生间作对花生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单作花生(CK)、等行距木薯间作花生(T1)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T2)对花生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 和T1 的偏土地当量比(PLER-P)均为0.34,比其所占土地面积比(F=0.25)高出36.0%,显示在相同的花生种植面积中,间作花生会比单作花生具有较好的荚果产量优势;与T1相比,T2处理的花生结荚期、成熟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且T2 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果重,百仁重等指标也提高,显示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T2)比等行距(T1)更具优势,建议在木薯间作生产中推广应用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0.
葵花打瓜间作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榆县是葵花和打瓜种植大县,每年葵花种植面积在85万亩左右,打瓜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为了提高葵花、打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几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葵花、打瓜间作栽培技术,通过推广此项技术,每亩可增加收入200元。  相似文献   

11.
无棣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多年来,我们本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枣农间作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从1988年以来,枣农间作面积平均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耕地已基本实现枣农间作化,枣农间作面积达80万亩,枣树1400万株,其中结果枣树240万株,1993年小枣产量达2000万公斤,产值5800多万元,无论是枣树面积还是小枣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小枣生产已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1993年全县户均小枣收入600多元,占农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待新栽枣树全部进入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水稻与苋菜间作对水稻产量、根区速效养分及水稻各部位吸收累积As的影响。【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水稻单作(对照)、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水稻与籽粒苋间作、水稻与红苋菜间作条件下水稻产量、根际土壤速效养分与有机质含量、As累积量的变化。【结果】4个处理水稻收获期地上部、地下部、谷壳和糙米中As含量均表现为: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水稻与籽粒苋间作水稻与红苋菜间作水稻单作。与对照相比,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地下部、谷壳和糙米As含量,增幅分别为88.50%、65.38%、68.25%和45.45%;对土壤As的提取量为5.44 mg·m~(-2),显著高于对照,为对照的1.67倍;水稻单株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与红苋菜间作和与籽粒苋间作,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提高63.79%。与水稻单作相比,间作处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显著下降,间作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为与圆叶白苋菜间作,为对照的59.15%;间作处理水稻根际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水稻与苋菜间作,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地上部、地下部、谷壳和糙米中As含量以及根区土壤速效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能从As污染土壤中提取最多的As,生产出的苋菜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优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小麦/玉米带幅、小麦密度、玉米密度为变化因子的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有显著的差异,间作小麦带幅1.6 m时产量最高,净增长率达26.35%,而在带幅为2.66 m(5:5)带型结构中间作玉米产量最高,其增产幅度达81.15%,总产量也最高,带田增产幅度达29.29%.相关分析得出带幅与总体产量、间作玉米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间作小麦产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间作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97,其次为穗粒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决定间作小麦产量的最终因素为带幅、单位面积穗数、玉米密度、生物产量,这4个因素决定总体变异的0.896,决定间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带幅和株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玉米产量为目的的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行比分别为2∶3、2∶4、3∶3、3∶4)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净面积上产量随净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则呈下降趋势;玉米花生2∶4模式净面积上玉米公顷穗数和产量最高,其间作花生产量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最有利于花生产量提高的一种间作模式;各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玉米花生3∶4模式系统产量最高,2013、2014年分别达到8 367.0、10 432.5 kg/hm2,均高于同年玉米单作对照和其它间作模式系统产量,其间作玉米、花生产量较高,获得最大土地当量比和系统产量,土地利用效率提高15%、2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稳粮增油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5.
自农业部提出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来,枣庄市注重发挥科技和资源优势,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推行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全市蔬菜生产出现了面积扩大、技术水平提高、产量增加、品种增多、市场繁荣、效益提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间作模式下枣园间作棉花对红枣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间作模式下枣园间作棉花对红枣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养分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进行大田试验和变量施肥,研究不同处理下红枣产量变化.[结果]间作条件下,随着施肥量增加红枣产量增加;相对于清耕处理,枣园间作棉花会导致红枣产量下降.[结论]枣园间作棉花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农民收入,但在成龄枣园间作棉花会导致红枣产量下降,因此要协调好二者关系,适时调整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豆间作是生产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强的一种间作类型。无论南方或北方,肥地或瘦地,丘陵山地或平原都有分布。由于它是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的一种间作类型,所以从农业技术上看,具有特殊的意义。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产量,充分发挥四碳高产作物玉米的高光效作用,大家都在研究玉米间作的最佳方法。几年来,为了评选适宜于玉米、大豆间作的理想品种和探明玉米与大豆适宜间作方式、比例等不同群体结构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1981~1983年进  相似文献   

18.
通过油葵绿豆不同行比间作的比较,探讨间作方式对油葵、绿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间作条件下油葵的株高增高、单盘结实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绿豆的主茎分枝数减少、单株荚果数减少、产量降低;油葵与绿豆间作时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可显著增加总产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以2行油葵与4行绿豆间作的种植方式(A1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海南咖啡生产适宜的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了咖啡单作和咖啡香蕉间作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的生长量、产量、光合特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生长量、产量、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比咖啡单作模式下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模式下4年单位面积总投入比咖啡单作高58.5%,总收益率比咖啡单作高60.7%。咖啡香蕉间作模式在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产值、增加收益方面显著高于咖啡单作。  相似文献   

20.
探索大豆与果园间作产量形成规律与产量限制因素,寻找间作高产的合理密度、栽培方式、灌溉及施肥规律及促控管理技术措施,破解高产产量限制因素。果园间作,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达到增产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