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是中国中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重要的饲草资源和环境治理材料。因其种子产量低,发芽率不高,限制了该优良禾草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栽培利用。为提高该优良牧草兼地被植物的种子生产性能,设计60cm×60cm~110cm×110cm共11个株行距,育苗移栽,建立种子生产试验田,观测其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的株高、分蘖数、穗长、种子产量以及秸秆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云南热区,"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田的最佳株行距为60cm×70cm~70cm×70cm,此时株高2m,单株分蘖100余个,穗长37cm左右,种子和秸秆产量分别高达160kg/hm2·年和20000kg/hm2·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矮嵩草分株结构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分株结构及数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均以营养繁殖为主扩大无性系繁殖后代 ,单株无性系和无性系分株的分蘖芽占无性系分蘖总数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 41 97%~ 56 44%和 36 35 %~ 49 2 0 %。矮嵩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结构可以概括为二级芽分蘖 (1年 )、一级芽分蘖 (1~ 2年 )、复合主分蘖 (2~ 3年 )、单分蘖 (2~ 3年 )、生殖分蘖 (3~ 4年 )和种子 6个组成部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 ,矮嵩草无性系分株各构件除生殖分蘖外均以中度退化程度为高。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的分蘖数、叶片数以及生物量都比单株无性系分株的为多。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生物量表现为根茎 >叶 >根 >生殖 ,地上生物量是地下生物量的 41 85 %~ 47 37%。  相似文献   

3.
(一)生物特征 墨西哥玉米为禾本科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茎杆粗壮,直立丛生,直径1.5~2厘米,高约3米;分蘖力强,每兜可分蘖20~30株;叶片披针形,叶面光滑,茎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顶生,圆锥花序,多分枝;雌花穗状花序,多而小,从单株6节以上的叶丫中生出,每节雌穗1个,每株7~10个,每穗4~8节,每小穗有一小花,授粉后发育成颖果,单穗4~8个颖果,成稀疏串珠状排列;种子长椭圆形,成熟时呈麻褐色,壳质坚硬,千粒重75~80克.  相似文献   

4.
对‘甘引1号’黑麦(Secale cereale L.‘ganyin No1’)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茎叶比和穗重与产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分蘖数、茎叶比、和穗重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解析调控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草产量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甘农7号’小黑麦与‘石大1号’小黑麦构建的F6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黑麦RIL群体分子图谱,结合株高、分蘖数、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的表型值,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5个株高QTL,分布在连锁群LG1,LG3,LG4,LG6上,遗传贡献率为6.56%~12.86%;4个分蘖数QTL,分布在连锁群LG2,LG5,LG6,LG7上,遗传贡献率为7.11%~12.44%;3个穗下节间长QTL,分布在连锁群LG1,LG2,LG5上,遗传贡献率为7.69%~9.63%;4个单株鲜重QTL,分布在连锁群LG2,LG5,LG6,LG7上,遗传贡献率为9.65%~13.63%。其中,株高和分蘖数的主效位点为qPH6-1和qNT5-1,表型变异解释为12.86%和12.44%;单株鲜重的主效位点为qBS2-1和qBS6-1,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2.17%和13.63%,二者累加对单株鲜重具有增加效应。本研究为饲用小黑麦生物产量的精细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海棠  韩国栋  胡跃高 《草地学报》2007,15(3):269-272
对荒漠草原区灌溉和旱作条件下蒙古冰草和新麦草的适应性、单株产草量构成因子及其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条件下蒙古冰草和新麦草单株产草量及其各构成因子产量或数值皆大于旱作条件下;旱作条件下蒙古冰草产草量构成因子对单株产草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茎重>株高>穗重>分蘖数>叶重,新麦草为茎重>分蘖数>株高>叶重>穗重;灌溉条件下蒙古冰草产草量构成因子对单株产草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茎重>分蘖数>株高>穗重>叶重,新麦草为茎重>株高>分蘖数>叶重>穗重。  相似文献   

7.
以裸燕麦青引3号(Avena nuda L.cv.Qingyin No.3)为材料,研究了播量和行距对株高、生殖枝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叶面积、穗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裸燕麦生产性状均有的影响.在播量60kg/hm2和行距20cm处理下,裸燕麦株高和叶面积达最高值;在播量120kg/hm2和行距20cm时的生殖枝数和总分蘖数最多,穗最长;在播量150kg/hm2和行距30cm时营养蘖数最多.  相似文献   

8.
朝牧一号稗子(简称朝稗)是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因穗像谷子,粒似稗子,加之高度耐盐碱又抗旱,所以又叫谷稗、旱稗、碱稗。已通过全国牧草审定,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中国‘八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和“中华优秀专利技术”。朝稗是牲畜的优质饲料,也是治理盐碱地的先锋作物,在盐碱地严重的地区开发前景极为广阔。1六个突出特点1.1生长势强株高1.9~2.1m,最高达2.3m。单株有效分蘖5~7个,最多分蘖24个。穗长20~22cm,主穗和分蘖穗差异不大,成熟一致。1.2高耐盐碱朝稗耐盐碱能力是任何作物所不及的,在低洼碱地生长良好。试验表明:多数植物在…  相似文献   

9.
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以19份BMR基因型高粱(Sorghum bicolor)不育系为母本,以3份BMR基因型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为父本,从7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分析了57个F1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株高、主茎叶片数、中部叶片长度、中部叶片宽度4个农艺性状具有正向中亲优势;株高、中部叶片长度2个性状具有正向超亲优势;主茎叶片数、叶片中部长度、叶片中部宽度3个性状具有正向竞争优势;而单株分蘖数、主茎直径、主茎穗长均表现为负向优势。各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区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合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主茎直径、主茎穗长的遗传受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株高、单株分蘖数、主茎叶片数、中部叶片长度、中部叶片宽度的遗传受基因的非加性影响较大;主茎穗长宜在早代选择,而株高、单株分蘖数、主茎叶片数、主茎直径、中部叶片长度5个指标宜在高代选择。综合得出,BMR基因型高粱不育系以AMP454、AMP19、T98A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筛选出配合力较高的杂交组合为AMP19×ZS-102和AMP454×ZS-102。  相似文献   

10.
饲用高粱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个饲用高粱(forage sorghum)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庆阳地区表现较好的饲用高粱品种有BJ0602、大卡(Big Kahuna)。各项指标的排序为分蘖数株高茎粗节数穗宽穗长株高(出苗15d)株高(出苗40d),研究结果可为庆阳市饲用高粱的引种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杂种F_1代的生育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种间杂种F1代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育种潜力,用定株观测、花粉粒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代的生长发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生长势很强,生长速度和平均株高(365~395cm)均明显超过双亲;生育期131~138d,为中晚熟型;穗型均呈双亲中间型,穗子较大,每穗小穗数及其密度均超过其父本;F1单株平均分蘖数6.27~6.50个,继承了父本苏丹草分蘖能力强的特性;开花期主茎的糖锤度值为6.26%~6.53%,继承了母本散穗高粱含糖量较高的特性。F1代花粉可育率均在98%以上,自然结实率变幅73.66%~75.89%,不存在育性问题;杂种F1代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x=20(10Ⅱ),配对行为规则,但环状二价体频率(4.275~4.965)明显低于其亲本(7.134~8.014)。  相似文献   

12.
谷稗的栽培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生物学特性 谷稗为禾本科稗属1年生草本植物,株高达1.9~2.5米,茎直立粗壮,叶片长而宽厚,颜色为墨绿或黄绿色。须根发达,平均有效分蘖6—8个,圆锥花序大而紧凑,直立或微弯,绿色,每亩(667平方米)产鲜草4000千克以上,秸草1000千克以上,籽实300千克以上,是草、料兼收的饲料饲草作物。土质较好地块,株高2.3~2.5米,最大单株成穗达24个,单株鲜重2.5千克,亩产秸草2000千克,籽实350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为材料,将变异分化的狗尾草分为3个类型,即长穗褐色、长穗金黄色、长穗深棕色。对各群体生殖枝高、生殖枝数、单株分蘖数及穗部形态特征进行测量,结合数量统计分析,运用SASV8软件对3个群体的形态变异程度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枝数、分蘖、穗长、穗不带芒直径在3个类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生殖枝高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长穗褐色群体基本归为一类,而群体长穗金黄色、长穗深棕色存在一定的分化程度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施氮和灌溉互作对垂穗披碱草生物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氮和灌溉是提高牧草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0、200和400 mg·kg–1)和灌溉量(土壤饱和持水量的35%~40%、 60%~65%、 75%~80%)互作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生物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垂穗披碱草株高、分蘖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呈显著增加趋势(P 0.05),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但施氮量对垂穗披碱草根系体积和根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灌溉量增加,垂穗披碱草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 0.05),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先增加后降低。施氮和灌溉互作时垂穗披碱草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其中施氮量为200 mg·kg–1、灌溉量为土壤饱和持水量60%~65%时最佳。因此,施氮和灌溉互作对垂穗披碱草产量及构成要素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加效应,且存在最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1.主要特征特性:“紫香糯1号”在北方春播生育期95天,株高2.2米,穗位1.2米,双穗率75%以上,植株清秀,叶片油绿上冲,抗病抗倒伏性好。穗长18厘米,穗行数12~14行,子粒紫黑  相似文献   

16.
以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为材料,将变异分化的狗尾草分为3个类型,即长穗褐色、长穗金黄色、长穗深棕色.对各群体生殖枝高、生殖枝数、单株分蘖数及穗部形态特征进行测量,结合数量统计分析,运用SASV8软件对3个群体的形态变异程度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枝数、分蘖、穗长、穗不带芒直径在3个类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生殖枝高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长穗褐色群体基本归为一类,而群体长穗金黄色、长穗深棕色存在一定的分化程度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30份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种质资源的1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9个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为90.93%,穗一级枝梗长、穗粒重、茎粗等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40%~70%,其他的性状广义遗传力相对较低,都在30%以下;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84.32%,第1主成分反映产量,第2主成分反映生育期,第3主成分反映叶型;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四大类群,类群Ⅰ为早熟、矮秆、细叶、短穗松散、多分蘖型,类群Ⅱ为晚熟、高秆、宽叶、短穗紧密、多分蘖型,类群Ⅲ为适熟、中秆、宽叶、长穗松散、中等分蘖型,类群Ⅳ为晚熟、高秆、宽叶、长穗松散、少分蘖型。  相似文献   

18.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为热带亚热带优良禾本科牧草,但其种子产量很低,生产数量有限,不利于南方草牧业的发展。为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的种子产量,在云南热区以其成年植株为试验材料,设计30cm×30cm~70cm×70cm 9个株行距,分株繁殖,观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株行距对株高、分蘖数、穗长以及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其最佳株行距为60cm×70cm或70cm×70cm,株高、分蘖数、穗长、种子产量可分别达到214.0cm、108.7个/株、36.1cm、286.4kg/hm~2·年.;种子产量是对照(50cm×50cm)的1.25倍、最窄株行距的1.69倍、各株行距平均产量的1.30倍。全年可收种3批,各季产量分别占50.2%、25.8%、24.0%。第一季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第二季和第三季(P0.0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燕麦Avena sativa拔节期喷施1%的矮状素和10%乙烯利,研究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燕麦品种株高、节间长度、分蘖成穗、产草量和种子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处理后,燕麦株高比对照降低了10~12 cm;品种4628基部节间受影响最大,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后其倒四节间长度有显著下降,仅为对照的58.2%和64.8%.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下燕麦干草和鲜干比变化也比较大,不同品种对2种调节剂的反应不同.喷施生长调节剂后燕麦成穗有显著增加,但穗长、穗粒数有减少的趋势,对千粒重也有影响;种子产量有所增加.3个品种中以4628进行矮壮素处理的效果较好,有效穗数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稗草对双季稻生长的影响及其防除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稗草是中国南方双季稻稻田的恶性杂草,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稗草对双季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稗草密度下水稻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稗草的竞争干扰下,双季早、晚稻的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随稗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指数模型y=beax可以较好地拟合稗草对早稻分蘖数、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而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拟合稗草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损失间的关系最佳;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均可较好地拟合稗草与晚稻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和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丁草胺、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防除时,双季早、晚稻稻田稗草的经济危害水平分别为1.64%~2.91%和1.28%~2.28%,经济阈值分别为0.63~1.23株/m2和1.30~1.85株/m2。稗草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 并导致水稻产量损失;通过对经济阈值分析,化学除草剂防治稗草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