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多孔玉米淀粉为原料,应用乙醇碱法制备得到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通过研究NaOH溶液用量、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产品冷水溶解度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的制备条件:NaOH质量分数10%,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所制的产品的冷水溶解比例为42%,最高吸油率为68%。  相似文献   

2.
糙米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糙米为原料制备多孔淀粉的生产工艺。通过对多孔淀粉的得率和吸油增长率的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不同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5mL,反应时间24h,pH值5.5,反应温度55℃,淀粉浆质量分数50%,颗粒粒度150~100目,转速160r/min,此条件下制备的多孔淀粉的吸油率达到42.8%,比原料淀粉的吸油率提高了144.6%。  相似文献   

3.
以多孔玉米淀粉为原料,应用乙醇碱法制备得到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通过研究NaOH溶液用量、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产品冷水溶解度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的制备条件:NaOH质量分数10%,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所制的产品的冷水溶解比例为42%,最高吸油率为68%.  相似文献   

4.
木薯交联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制备木薯交联多孔淀粉的工艺模型和最优条件。以交联多孔淀粉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回归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酶用量、时间、pH值和交联度(沉降积)等主要因素对交联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油率与各试验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次回归方程来描述,回归方程经F检验非常显著;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酶量1%,pH值5.0,酶配比1:5及低交联度(沉降积3.4),在此条件下所得交联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90%。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植酸钠为改性剂,研究了植酸淀粉的干法制备工艺,探索了pH值、植酸钠用量、植酸钠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酸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植酸钠用量6%,植酸钠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h,pH值为8。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酶用量、酶配比、pH值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配比1∶5,淀粉乳质量分数20%,温度50℃,时间8h,酶用量1.0%,pH值5.5,在此条件下所得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达92%。  相似文献   

7.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对马铃薯淀粉进行降解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对多孔淀粉的得率、吸油率的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不同酶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与糖化酶质量比为1∶2,且总酶量为6%,作用时间为8h,温度分别为55℃和50℃,pH值分别为6.0和3.5。  相似文献   

8.
选择玉米淀粉为材料,探讨糖化酶酶量和时间对多孔淀粉效果的影响。酶解时间为18,24,30 h,酶量分别为306.67,377.00,495.39,754.88,1 486.17,2 948.75 U/g;以吸水、吸油率为判定标准,结合电镜扫描和显微测量淀粉表面的孔数和孔径,得到最佳酶量和酶解时间分别为754.88 U/g和24 h,且单位多孔淀粉颗粒表面的平均孔数为44,孔径为1.64~1.76μm。其他条件相同,在最佳酶量下,吸水率和吸油率达到118.83%,98.47%;在最佳时间下,吸水率和吸油率达到119.45%,98.34%;吸水和吸油率均最高。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多孔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溶剂法,用一氯乙酸制备羧甲基多孔淀粉。确定了碱化条件为:碱化时间80min,NaOH用量9.0g,乙醇体积分数95%,碱化温度35℃;醚化条件为: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60℃,一氯乙酸用量9.5g。制得羧甲基多孔淀粉的黏度为1250mPa·s。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淀粉制备脂肪模拟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高温α-淀粉酶水解马铃薯淀粉,制备低DE值麦芽糊精脂肪模拟物。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对产品DE值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添加量为0.02g,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10min,底物质量分数为15%,水解产物的DE值为2.96。  相似文献   

11.
高油玉米需磷特性及磷素对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高产条件下探讨了高油玉米的需磷特性,结果表明,单株磷吸收量1.427g,每公顷需纯磷85.65kg,其中开花前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47%,花后吸收量占53%,灌浆期为吸收高峰;形成100kg籽粒需磷0.74kg,显著高于普通玉米。植株磷总吸收量与籽粒含油率、蛋白质含量、油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正相关。盆栽试验表明,施磷能促进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型玉米品种低温下出苗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冷害的抗性,本研究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10个玉米品种‘郑单958’、‘辽单565’、‘中地77’、‘永玉3’、‘山西708’、‘山西712’、‘银河32’、‘吉单198’、‘九单48’、‘龙单13’为试验材料,测定各个品种在5℃低温和25℃恒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吸水率、电导率、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淀粉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玉米品种在低温下的活力差异应与24 h内种子吸水率、电导率、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淀粉含量、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有关。经低温处理后,‘辽单565’的发芽率降幅最低,仅为5.34%,其次为‘龙单13’和‘中地77’,降幅分别为5.67%和7%,表明这3个玉米品种对冷害的抗性比较强,适合在黑龙江等冷害灾害较为常见的地区播种。  相似文献   

13.
以实验室自制鼓风干燥银杏粉为主要原料,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堆积密度、休止角和滑角、等电点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坚果粉相比,鼓风银杏粉营养价值较高;堆积密度、流动性低于小米粉;其溶解性在70℃时最大;超过50℃时持水性不断升高;随着温度的增加,鼓风银杏粉吸油性增大,超过70℃达到稳定;随着浓度的增加其乳化性、黏度增大;随时间的增加,鼓风银杏粉吸湿率在2 h后上升到稳定;24 h后其膨胀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仪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取代度产品的糊化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3.0h,反应温度36.4℃,pH值8.3,淀粉乳液质量分数为37.2%,酸酐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3.0%。该工艺所制备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65±0.0005,反应效率为(71.1±2.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反应后淀粉分子中引入了辛烯基琥珀酸酐基团,反映在光谱图上1722cm-1和1573cm-1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黏度速测仪分析显示,随着变性程度的提高,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黏度增加,糊化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5.
以六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磷酸酯淀粉,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淀粉交联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为11,六偏磷酸钠的用量为1.5%,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h。有机硅烷偶联剂KH-570为疏水化改性剂,对磷酸酯淀粉进行疏水亲脂性化双改性。通过4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5.70%,KH—570用量为1.68%(占淀粉干基),稀释度为2.81%,反应时间为29.61min,吸水率达到16.23%。磷酸脂淀粉的疏水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