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夏玉米间作甘薯不同带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巴丘陵低山地区,改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夏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是可行的。主要采取夏玉米免耕种植,甘薯垄作栽培。秋季夏玉米,甘薯带型以133cm,双行夏玉米间作双行甘薯较佳,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
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 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处理下,群体光辐射分布较为合理,田间小气候的控制较为安全,有利于提高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品种和密度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是目前黄淮海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较为适宜的播种行距。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由于夏玉米种植方式存在一些误区,造成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了改变夏玉米种植方式是促进夏玉米增产增收的关键。其增产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改。  相似文献   

4.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特别适应麦秋两季种植,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在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化控与农民种植技术等多方面的不断进步,玉米单产和总产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光热资源、推广种植品种的增产潜力、土壤肥力基础、病虫害及化控技术等综合因素分析,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在667m2最高产量已达1000kg以上时,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6.
牛峰  马广明  郑军  潘志金 《玉米科学》2007,15(Z1):150-151
阜阳市位于我国黄淮海平原的最南端,跨湿润半湿润气候交界线,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气候过渡带。玉米种植面积达20万hm2,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0%,是我国黄淮海夏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之一。由于该区独特的地理生态区位和自然气候条件,近年来多数玉米品种在该区表现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差,缺乏有突破性的品种应用于生产,给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阜阳市玉米生产现状,对今后该区玉米育种工作设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种植中水分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夏玉米种植中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农艺节水措施、水分对产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等,并综述了模型的应用,提出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植中应加强对前茬底墒水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地区大豆主要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兵  李丹  张宁 《大豆科学》2011,30(6):987-992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第二大产区,种植模式较丰富,如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间作夏大豆、冬油菜—夏大豆等.应用能量分析、养分平衡以及经济效果分析的方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得出冬小麦—夏玉米间作夏大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总效益最高,是最值得...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叶片生理特性与生态因子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防雨棚下测坑中种植的夏玉米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研究了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及气象因子对夏玉米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受生态因子的影响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处理气孔导度(Gs)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高水分下Tr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Pn,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Gs、Tr、Pn的峰值有提前出现的趋势;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细胞液浓度(CSC)的峰值及叶水势(LWP)的低谷均在14:00左右出现。土壤水分与Tr、Pn、Gs、LW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SC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气象因素对夏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土壤水分状况而发生变化,生理指标与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夏玉米生理指标最主要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0.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适宜麦秋两季种植,玉米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光热资源、推广种植品种的增产潜力、土壤肥力基础、病虫害及化控技术等综合因素分析,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在最高单产已达1000kg/667m^2以上时,大田生产应该达到750kg/667m^2左右,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蔗区自然气候特点与生态区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系统分析了云南甘蔗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点。根据作物生态区划的基本原理,以温度为一级指标,年降雨量、干燥度及农业意义为二级指标,将云南蔗区划为6个生态类型蔗区,即:北热带湿润区、北热带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为云南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稻生产形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1991-2007年中国各省(区、市)水稻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 259.01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 891.90万hm~2,下降幅度达到11.26%;水稻单产从1991年的5 745 kg/hm~2上升到2007年的6 433 kg/hm~2,上升幅度11.98%,单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水稻总产变化相对平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中部和西部变化相对平稳;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东北地区明显上升,华北、西北地区小幅下降;南方地区单季稻比例快速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要保证全国水稻生产平稳发展,重点在于稳定南方水稻种植面积,一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二要合理处理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三是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要稳定湖南、江西等水稻种植大省的双季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3.
唐代西南、江南地区茶叶的产地分布面广,但西南产地分布的广泛程度总体不及江南;茶叶的地理布局颇不平衡,西南更为突出;茶叶的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茶叶产地在唐后期呈扩大趋势,江南更加突出。对两区茶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挖掘潜力,打造茶叶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19个品种在全国13个点的多播期试验,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及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 d内的温度状况是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且自北而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 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气象垩白<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 (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61—2008年三明市夏季的酷热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普查酷热日当天08时500、700、850hPa和地面天气图得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850hPa暖中心控制等因素对三明市酷热天气影响较大,大陆高压东侧西北气流、台风西侧西北气流、低空西北气流等带来的干热风也有一定影响,并分析了2003年夏季酷热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对76个双单倍体系(DH系)测交组合在东北春玉米区和河南夏玉米区多点产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测交组合间有明显差异,多数组合稳定性表现相似。在东北春玉米区,测交组合V9组合表现优异,与郑单958差异达5%显著水平,增产34.0%,比先玉335增产12.46%,该组合基因型遗传效应值低于先玉335,增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基因型与生态区的互作效应。测交组合在河南夏玉米区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及潜在入侵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重要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地区。2018年底入侵我国,2019年4月30日,在海南省,草地贪夜蛾在海口首次发现,目前该虫已在海南省18个县市定殖。本文在收集、整理草地贪夜蛾入侵地生物生态学、地理分布等信息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如寄生蜂、线虫、病原真菌、病毒及信息素诱杀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同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对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以南和华中地区在气候条件、寄主等方面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生存和为害。海南省可满足草地贪夜蛾周年生存,可成为迁飞虫源地,且海南是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该虫在海南的发生会影响我国种业安全,因此亟需加强对其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South Africa has three wheat production regions, the winter rainfall region where spring wheat is planted; the summer rainfall where winter and intermediate wheat is cultivated; and the irrigation region where spring wheat is grow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dough mixing characteristics as measured by Mixsmart® software in these three regions over seasons and locations, and to relate this to importan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inter rainfall area Mixsmart characteristics were very poor predictors of baking quality, especially of loaf volume, flour protein content and wet gluten content. The best predictors of loaf volume in this region were flour protein content and wet gluten content, which were highly interrelated. In the irrigation area, midline peak value and midline right value were very good predictors of flour protein content, gluten content and loaf volume. Midline peak value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protein content in both the irrigation and summer rainfall areas and was a better predictor than peak time of baking quality. The ideal would be to select several parameters from the mixograph and use them in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obtain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loaf volume in the irrigation and summer rainfall areas.  相似文献   

19.
2007--2008年,辽宁省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在陕西关中平原进行了麦后夏播试验。结果表明,其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但由于百粒重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而获得较高产量。其中,辽豆18号表现为生态适应性好,高产、稳产,适宜在该地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20.
成立于1973年的巴西农牧研究院(Embrapa)是巴西的主要农业研究机构,拥有的39个研究中心遍布全国,大豆研究所位于巴西南部Londrina市,距巴西利亚约1000公里,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大豆育种、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研究,是巴西大豆生产的技术支撑.本文重点介绍了Embrapa大豆研究中心的大豆育种程序,配制组合较多,后代种植面积较大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