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疫报检制度是指由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应当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在发生移动前,当事人提前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其检疫人员申报检疫的制度。1报检制度的形成与推广我县建立检疫报检制度的构想早在1997年就已经形成,主要根据我县山区农村千家万户为主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和检疫工作开展难、到位更难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产地检疫开展难的问题。1998年开始在我县部分乡镇试推行检疫报检制度,由于检疫人员对建立报检制度的积极性高,当地政府对这项工作也很支持,加上经营单位和人员的积极配合,使我县检疫报检制度在部分乡…  相似文献   

2.
浅谈动物检疫报检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动物检疫报检制度是提高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控制动物疫病、防止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之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  相似文献   

3.
检疫证明是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执法人员按照国家标准、农业部行业标准、检疫管理和检疫对象。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经检疫合格依法所出具的法定的有效的检疫凭证。用以证明该动物及动物产品经检疫合格。可以依法凭检疫证明进入销售、运输、加工等流通环节,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它是动  相似文献   

4.
动物检疫申报制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设立的,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的制度,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立的动物检疫申报点启动"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程序"的前提,对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动物、动物产品跨地区调出、调入频繁,这给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行报检(验)管理制度,旨在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体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动物产地检疫是指出售或运输动物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养殖场户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出检疫申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出官方兽医到现场或指定地点进行检验检疫。动物产地检疫对维护养殖业和环境公共卫生起着重要作用,动物产地检疫不仅能及时发现动物(动物产品)中存在的疫病或病原,以控制疫病的蔓延扩散和病害产品的流通,更能有效落实各项防疫制度.  相似文献   

7.
1动物检疫工作现状 1.1畜禽产地检疫率不断提高动物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所实施的检疫。即到场到户检疫。是检疫工作的源头和基础,工作量很大。南皮县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通过设立报检点、建立养殖户报检档案。认真落实产地检疫报检制度,不断提高出栏动物产地检疫率,把动物疫病控制在源头。一是建立报检点,对于饲养户比较集中、交通方便的乡镇,实施定点报检制度。二是建立养殖档案,进行产地检疫。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偷检漏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动物运输检疫是对运离本县的动物进行的检疫。也就是在产地检疫的基础上进一步检疫。其目的是发现 ,扑灭 ,控制疫病传播扩散。按规定 ,凡运输出县境的动物 ,动物经营者 (货主 )须持“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在启运前3~5天 ,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 ,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派检疫人员到现场验证查物。查到产地检疫证明逾期或证物不符时 ,根据具体情况 ,需对动物进行抽检 ,补检 ,重检 ,消毒。确认健康无病 ,证物相符 ,合格者出具《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对车辆进行装前消毒后出具〈车辆消毒合格证明〉。承运人必须凭检疫证明方可承运。但…  相似文献   

9.
魏便娥 《兽医导刊》2012,(12):57-58
一、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1.养殖户及动物经营者防疫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动物防疫法》规定,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报检。但部分养殖户和动物经营者法治观念淡薄,对动物疫病的危害及产地检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报检,随意出售、买卖、收购动物,甚至逃检。2.检疫体制不健全,检疫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动物检疫管理,国家推行动物检疫申报检疫制度,这是深化动物检疫管理工作的新举措,也是进一步有效控制动物疫病传播,加强产地检疫的客观需要,对于方便群众、提高动物检疫行政管理效率和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之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检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