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片烟含水率的快速检测,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采集不同产地烟叶样品组成校正集合,以打叶复烤行业水分检测标准方法获取的片烟含水率为参考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片烟水分检测模型。通过外部比对发现,模型预测与参考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应用效果表明:1、利用近红外技术检测烟片含水率与打叶复烤行业标准检测方法结果较一致;2、以标准方法检测值为基准,与目前打叶复烤实验室普遍使用的快速烘箱相比,绝对偏差不大于0.2%的概率提高了1.55%,不大于0.3%提高了1.82%,比快速烘箱更准;3、检测耗时2分钟,快速烘箱检测耗时30分钟,标准方法120分钟,近红外技术检测含水率更快。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打叶复烤加工过程烟叶保香、企业增效,依据烟叶力学特性等物理特性指标与含水率相关关系,将现行打叶复烤加工标准规定的17%~21%打叶水分调整至16%~18%的适宜打叶水分范围,并在涡阳、楚雄、三明、武夷4家打叶复烤企业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二次热风润叶出口含水率下调1.0~1.5百分点,含水率标准偏差控制在0.3%以内;大片率下降,烟片结构分布更趋向于中小片;出片率、成品得率变化控制在1%以内;打叶复烤能源消耗明显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达到22.48%;烤后烟片颜色明显改善,基本扭转了复烤过程烟片颜色变深、变暗的趋势;感官质量明显改变,与应用前烟片感官质量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实现打叶复烤生产过程中片烟化学成分的在线快速检测。[方法]采集2010年、2011年和2014年具有代表性的烟叶样品的在线近红外光谱,采用主成分马氏距离法和基于蒙特卡洛采样的奇异样本识别方法剔出异常光谱和化学异常样品,建立并优化复烤片烟6种化学成分(总植物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和氯)的在线近红外分析模型。[结果]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定量模型,其决定系数R2均在81%以上。通过模型外部检验发现,样本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参考值的结果较为一致,氯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1%,其他组分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利用在线定量分析模型,可以实现复烤片烟化学成分的在线检测,为后期烟叶醇化、质量评价和配方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打叶复烤片烟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的构建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建立打叶复烤片烟质量均匀性评价标准,对我国20家打叶复烤企业片烟样品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片烟质量代表性指标,分析了各评价方法并选择了适宜评价对象及标准的方法。构建了片烟质量均匀性变异系数法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法适宜作为打叶复烤片烟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的标准并可以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原烟在线近红外检测模型,从打叶复烤加工环节提高烟叶原料加工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通过该模型对工业分级后的原烟进行精细化烟碱分类,然后采用精细化加工进行模块配打。结果表明,与常规加工相比,精细化分类后的原烟烟碱平均变异系数由17.14%降至6.47%;精细化加工方式的配方打叶复烤成品片烟烟碱变异系数VCO1B从2.76%降至2.47%,VBO3S从1.62%降至1.16%,均匀性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6,(8):61-63
为了探寻提高成品片烟水分均匀性和快速降低片烟箱芯温度的方法,通过使用真空回潮机对复烤后需晾烟的成品片烟进行抽真空,研究片烟在真空度为98%的真空条件下闭空10 min,片烟含水率、箱芯温度和水分均匀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片烟平均含水率变化趋势不明显;片烟箱芯温度略有下降;片烟水分均匀性有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图像分析法的片烟干燥收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烟叶打叶复烤加工质量、降低复烤过程片烟收缩,以烤烟上部橘黄二级烟叶(B2F)和中部橘黄二级烟叶(C2F)打后片烟为材料,采用机器视觉装置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法,对片烟收缩特性进行检测和表征,对干燥过程片烟收缩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烟叶原料部位、打后尺寸对片烟干燥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图像分析法用于片烟收缩特性测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一定条件下片烟收缩率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6%.干燥过程中片烟收缩形变主要来源于干燥前期的快速脱水阶段,随着干燥过程含水率的降低,片烟收缩率变化趋缓.C2F的收缩率明显高于B2F,实际复烤干燥加工热风温湿度和终点水分下,C2F、B2F收缩率分别达14.3%、11.9%.不同尺寸片烟收缩特性存在差异,B2F片烟收缩率随尺寸增加而明显增大.可见,对于不同等级部位烟叶原料,通过复烤前片烟打叶尺寸的调节和复烤过程适当降低脱水速率,可有效控制收缩形变.  相似文献   

8.
打叶复烤是卷烟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通过配方打叶将成品片烟的化学成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打叶复烤后烟叶产品的质量均匀性。该文系统介绍了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在烟叶打叶复烤中的使用流程,并对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烟叶均质化控制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检测精度能完全满足烟叶均质化控制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打叶复烤烤透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打叶复烤质量。[方法]总结打叶复烤烤透率的含义、测定方法,分析烤透率的原理及其与烟叶水分均匀性的关系,研究烤透率对烤后烟叶储存的影响。[结果]在复烤过程中,不同烤透率的条件下,烟叶含水率极差变化较大,对回潮后烟叶水分均匀性的影响较大。随着烤透率的提高,烟叶含水率极差呈减小趋势,即各叶片含水率趋于均匀。不同水分烟叶在同一烟箱内水分平衡较缓慢。鉴于烤透率测定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偏差也不易控制,建议烤透率的行业标准设定为≥98%。[结论]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通过提高烟叶复烤烤透率,可提高回潮后烟叶含水率的均匀性和储存安全性,应将烤透率作为复烤工艺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烟碱检测和水分检测两个角度探讨手持式近红外在打叶复烤生产中的应用。对三个产地烟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贵州威宁C3F等级和湖南衡阳C2F等级使用实验室近红外检测和手持式近红外检测,两种方法结果差异不显著,可使用在线近红外检测结果替代实验室近红外检测结果。对水分检测结果分析表明,部分产地可以使用手持近红外快速检测烟叶水分,但模型仍需不断完善,以达到适配性和泛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线采集校正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了带梗烟叶中烟碱和总糖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与外部比对发现,烟碱和总糖绝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7%和1.25%;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7.14%和4.14%;利用在线检测的数据指导配方打叶,能将成品片烟烟碱的变异系数控制在3%以下。表明建立打叶复烤烟叶分选环节的在线近红外检测模型,能够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原烟的投料,提升成品片烟化学成分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线采集校正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了带梗烟叶中烟碱和总糖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与外部比对发现,烟碱和总糖绝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7%和1.25%;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7.14%和4.14%;利用在线检测的数据指导配方打叶,能将成品片烟烟碱的变异系数控制在3%以下。表明建立打叶复烤烟叶分选环节的在线近红外检测模型,能够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原烟的投料,提升成品片烟化学成分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以提高打叶复烤过程中成品片烟品质均匀性为实验目的,近红外光谱表征烟叶生物外观特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原烟光谱,采用光谱定性来调控原烟质并导入库和出库,结果表明:采用光谱定性来调控得到的成品烟碱变异系数2.2964%,采用烟碱含量来调控得到的成品烟碱变异系数为2.6953%,及通过光谱定性调控要好于只用烟碱含量来调控,该结果对打叶复烤前原烟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SPC技术在打叶复烤片烟结构质量控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打叶复烤过程片烟结构质量稳定性的控制,利用SPC技术对云南省烟草公司2008年的片烟样品CAAF3进行统计分析,构造了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并对过程进行了稳态判断和过程能力分析,结果表明:第3组和第5组样品的打叶过程出现稳定异常;异常因素消除后的过程能力(Cpk=0.36)较低,因此SPC技术可以对打叶复烤过程片烟结构质量进行有效检测和控制,以满足烟草工业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升烟叶打叶复烤加工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润叶工序不同强度对在制品质量和能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润叶有利于保持烟叶色泽的均匀性。含水率16.5%下叶梗分离平均力最小。低强度下润叶打叶去梗工序撕叶率和叶片结构指标均较优,其中含水率16.5%下一、二级打叶整体撕叶率为92.07%。低强度润叶有利于提升复烤片烟的感官质量。低强度润叶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蒸汽用量,降低了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16.
随着烟草行业均质化加工的不断推进,卷烟产品对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烟叶原料的稳定性,同时为娇子(宽窄)系列产品提供纯净化的原料,本文研究了原烟精选对均质化加工效果的影响,采取落地精选的方式在复烤加工前对原烟进行了二次分选,对精选前后烟叶的等级合格率、青杂光烟含量、杂物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打叶复烤后的成品片烟进行均质化加工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精选有效剔除了原烟中的混部位、混色、混级烟叶,烟叶等级合格率提高到87.65%以上,明显降低了烟叶中的非烟物质含量,烟叶的内在质量明显提高,成品片烟烟碱CV值、糖碱比CV值、水分CV值分别为3.12%、4.81%、1.84%。原烟精选实现了打叶复烤成品片烟的均质化全过程闭环管理,成为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的重要环节,使均质化复烤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片烟质量,研究了切把与未切把打叶复烤线的工艺技术及对打后片烟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恩施复烤厂切把生产线较常规生产线打叶、风分效果提高;打后片烟大、中片率提高、碎片率降低;低次烟叶降低13%;打后片烟化学成分协调性变好、感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SPC技术在烟叶打叶复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斌  范梅  刘洪 《湖南农业科学》2006,(6):96-98,101
为提高烟叶打叶复烤质量控制精度,尝试应用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从整个过程来评价、提高打叶复烤过程的加工能力。通过运用SPC技术的统计方法、控制图,提高过程能力水平,实现从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从人工控制向自动控制的转变,起到稳定提高片烟产品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的配方打叶过程成品片烟烟叶内在质量均匀性的变化规律,为利用高架库实现均质化配方打叶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福建产区多个产地等级的烟叶为试验原料,选择烟叶烟碱含量为参数,将50%原料作为试验组利用高架库自动控制功能实现均质化配方打叶,另外50%作为对照组,不做控制,通过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分析评价2种方法片烟烟碱含量的波动情况。[结果]试验组利用高架库自动控制功能能够实现均质化配方打叶,使成品片烟烟碱含量的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分别降至0.07%和2.53%;对照组利用高架库随机投料,成品片烟烟碱含量的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分别降至0.10%和3.60%;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品片烟的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0.03和1.07个百分点。[结论]打叶复烤过程利用高架库自动控制功能可实现均质化配方打叶,提升成品片烟内在质量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打叶复烤生产过程中增温增湿工序处理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打叶复烤均质化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基于打叶复烤规模化生产的半叶对照法,研究打叶复烤生产过程中真空回潮、润叶和烟片复烤3个增温增湿工序对复烤前后及原烟与复烤烟片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筛选烟叶加工过程和成品烟片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结果】真空回潮、润叶和烟片复烤3个工序对烟叶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真空回潮加工后,烟叶的烟碱、总糖、还原糖、总糖/烟碱、总氮、pH和淀粉的含量分别降低0.05%、0.16%、1.46%、0.43、0.03%、0.07和0.41%。其中,总糖/烟碱、总氮和淀粉的含量在加工前后差异显著,还原糖含量和pH差异极显著,烟碱和总糖含量在加工前后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经润叶和烟片复烤工序加工后,烟叶的还原糖含量分别降低0.34%和0.59%,加工前后还原糖含量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复烤烟片各成分含量均较原烟下降,其中,总糖、还原糖、总氮及淀粉含量分别下降0.44%、0.87%、0.10%和0.48%,差异极显著;总糖/烟碱和pH分别下降0.39和0.06,差异显著;烟碱含量下降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