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3年在昆明市桃园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目测法、粘虫板分别对梨小食心虫、橘小实蝇、桃蚜、叶蝉4种害虫的种群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的始见期为2月23日,梨小食心成虫发生小高峰在3上旬至4月上旬和5月上旬至6月上旬,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橘小实蝇成虫始见期为5月29日,橘小实蝇成虫发生小高峰在6月中旬,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蚜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叶蝉发生小高峰在2月中旬至4月中旬,发生高峰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中旬和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在明确4种桃园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基础上,结合桃园生态环境,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桃园主要害虫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调查结果表明,桔全爪螨在温州蜜桔上的数量消长动态与温度、叶龄和降雨有关。3月到4月上旬,由于气温在20℃以下,螨量保持越冬水平。随着温度升高,虫口逐渐上升,5月中旬出现第一个高峰。6月初在春稍上出现第二个高峰。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8月下旬到9月,由于降雨增多,螨量大大下降。因此,药剂防治时间以5月中、下旬为宜。  相似文献   

3.
镇远县烟青虫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镇远烟区烟青虫的预测测报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通过性诱剂诱捕法和田间棋盘式5点取样调查法,对烟区烟青虫发生规律和寄生茧蜂发生量进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镇远县烟区烟青虫的发生呈双峰型,2个峰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和6月下旬;烟青虫的始发期为5月上旬,危害以5月中旬至6月下旬最重。寄生茧蜂始现期为5月上、中旬,高峰期在6月上旬,之后虫口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镇远县烟区烟青虫防治最佳时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荣成市苹果园主要害虫发生情况,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和诱捕器、黄色黏虫板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发生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每年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6月下旬和9月下旬;桃小食心虫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中下旬和9月初;苹小卷叶蛾每年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金纹细蛾每年有5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在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苹果黄蚜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中旬和7月下旬。本次调查结果明确了荣成市苹果园5种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为苹果园主要害虫的及早预测和药剂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泰安茶区常见害虫茶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和茶树蚜虫。结果表明,茶蚜主要有4月下旬-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中旬2个为害高峰期;小绿叶蝉主要在7月下旬进入盛发期,11月上旬结束;黑刺粉虱5月中旬-11月下旬连续发生。并描述了所调查害虫的发生特点和习性,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宁南山区杏园食心虫发生规律,2018年和2020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彭阳县杏园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杏园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底至5月初、5月下旬初和6月中旬末至下旬初,7月上旬后零星发生,无明显峰期。不同坡向虫口数量分布呈现东坡>南坡>西坡,不同坡向的上、中、下坡位虫口数量均以中、下层坡位分布为主。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或下旬至8月下旬或9月初,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或中旬初和7月中旬或下旬;李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上旬,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宁南山区对杏园3种食心虫防治可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理化诱杀和生防技术,大发生时加强药剂适期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幼虫)出现第2次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栾多态毛蚜的形态特性、消长规律及防治策略。[方法]通过室内制片、镜检,描述了各蚜型的形态特征;通过室外采样调查,研究栾多态毛蚜消长规律。[结果]栾多态毛蚜属于同寄主全周期型,其蚜型有干母、孤雌蚜(分有翅和无翅)、性母(分有翅和无翅)、性蚜(分有翅和无翅);孤雌蚜中,又分干雌和干雌后代;虫态有卵、若蚜(1~4龄)、滞育型、成蚜。孤雌蚜于4月中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5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之后下降;滞育型蚜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发生,5月中旬达到高峰,5月下旬下降,6、7月少量发生,8—10月上旬未见;性母于10月中旬开始发生,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下降,与此同时,性蚜开始出现,11月下旬,性蚜迁移到枝条或主干上,雌性蚜开始产卵,然后,以卵越冬;卵主要分布在栾树的主干和一级分叉;不同类型绿地,蚜虫、天敌发生情况具有差异。[结论]春季是该蚜的主要危害期,夏季叶片上基本未见蚜虫,秋季虫量虽然多于春季,但危害并不严重;不同类型绿地,可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达到危害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下旬危害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危害高峰,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危害高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形成2代幼虫,第2次出现危害高峰,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在桃园开展了应用性信息素、黄板、直接调查等方法针对梨小食心虫、桃蛀螟、桃蚜、桃细菌性穿孔病、桃缩叶病发生发展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武进区,梨小食心虫成虫一年发生4代,4月初、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桃蛀螟一年发生4代,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桃蚜4月初始见,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生盛期;桃细菌性穿孔病在桃生长期间呈现不断扩展趋势;桃缩叶病4月下旬至5月初发生,气温升高后,病情停止发展,降雨对两种病害扩展有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高寒牧区甘肃马鹿产茸量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扶江  安玉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0):1269-1274
 对祁连山北坡高寒牧区放牧甘肃马鹿产茸情况的分析表明 ,甘肃马鹿的鲜茸单产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11岁产茸量最高 ,此后产茸量下降。甘肃马鹿茸根围、眉枝长、冰枝基围、冰枝长、中枝长、中枝至茸端的距离等 6个茸尺性状与茸干重呈显著正相关 ,采用眉枝长、冰枝长和中枝长 3个性状建立综合评定指数 ,可有效评价该马鹿产茸量。灰色关联分析显示 ,各气候因子在不同季节对产茸的影响有所差异 ,其中 5~ 6月是气候因素影响当年产茸量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日照时数对当年鹿茸产量影响最大 ,总体而言气温与鹿茸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4岁马鹿的产茸量与上一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甘肃马鹿鹿群数量与产茸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 ,可用于该鹿场产茸量预测。肃南鹿场现有甘肃马鹿鹿群及鹿茸的增加空间有限 ,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增鹿群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第3积温带是该省早熟玉米的重要产区,为确保玉米播种质量需要了解该区4—5月地温的变化进而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本研究选取拜泉县、富锦市、讷河市和绥棱县4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县),以2004—2013年4—5月5~10 cm土层日平均地温为基础数据,分析近10 a该积温带播种至出苗期间(4—5月)地温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玉米种子萌发温度,确定该积温带的播种日期。结果表明,日平均地温均随着时间推进而增长,4月1—8日地温增长比较稳定,4月9—20日地温波动幅度最大,4月25日至5月1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4地平均地温稳定通过6℃、7℃、8℃、9℃、10℃的日期分别为4月17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18日、4月26日,但年际间差异较大;第3积温带的最早播种期建议为4月20日,适宜播期为4月27日至5月10日。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白跗平腹小蜂在浙江于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10月上旬在第3代马尾松毛虫卵中,n月在柳杉毛虫卵中, 以老熟幼虫越冬, 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活动。在自然温度下, 用柞蚕剖腹卵繁殖, 年发生6~7世代。在林间的年周期活动中, 其种群数量分别在5-6月和9-10月出现两次高峰。这和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大背天峨和油茶枯叶峨等主要森林害虫的卵期吻合。该蜂对它们的抑制力分别是16.55%~22.90%, 23.45%, 2.63%~5.49%,1.97%和3.00%~7.00%。该蜂在林间的水平扩散距离达32m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天丰优084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5月1、11、21、31日共4个播期,12万、18万、24万、30万、36万穴/hm^2共5个播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天丰优084在苏南地区湿润育秧的合理播期为5月上中旬,不宜迟于5月下旬;在肥力水平中上的田块,天丰优084的合理密度为24万穴/hm^2。[结论]为天丰优084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浙西北桐庐地区17年(1987—2006年)灯下金龟子成虫的监测结果表明,桐庐地区金龟子种类主要为铜绿金龟子、大黑金龟子、黑绒金龟子等,其中以铜绿金龟子为优势种,其次为大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在本地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底,早的年份在5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6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不同年份间金龟子种群数量变动大,其发生高峰期间隔周期约为10年;在同一年份内旬发生量消长多呈单峰型,发生频率占76.5%,双峰型约占23.5%。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毒.唑磷3 kg/667 m2,3%毒死蜱3 kg/667 m2,3%辛硫磷2 kg/667 m2拌细土15 kg均匀撒施,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5.9%,86.3%,95.9%,药后25 d的防效分别为88.9%,92.2%,85.5%,保苗效果达86%以上。苦参碱的防效和保苗效果相对较差,分别为72.6%~77.8%和80.0%。  相似文献   

17.
辽东桤木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东  张增江  刘长武  秦佳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07-15707,15717
[目的]研究辽东桤木种子育苗的各个技术措施。[方法]采用不同播种量、不同播种方式、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覆盖物探讨对辽东桤木种子出苗的影响。[结果]播种量5g/m2、条播或撒播、4月25日~5月5日播种和只盖锯木屑再压少许河砂的出苗较快,出齐苗时间短,出苗数量适中。[结论]辽东桤木种子经100mg/LGA3溶液浸泡48h,以播种量5g/m2、于4月下旬~5月初采用条播或撒播、覆盖锯木屑再压少许河砂为宜。  相似文献   

18.
扎龙保护区春季白鹤迁徙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3月20日至5月31日,在扎龙保护区设了3个观察点对迁徒停歇的白鹤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为:2003年春季在扎龙保护区停歇的白鹤数量为464只,迁来的时间为4月3日,全部迁走的时间为5月29日,在扎龙湿地停歇57d;迁来时共有5个群体,后期由于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致使5群群白鹤集中为3个群体;水是白鹤选择中途停歇地的重要生态因子,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白鹤会另寻休息地和觅食地,继续补充体能,而不是立即从扎龙湿地向北迁飞;白鹤以传统的停歇地作为主要停歇地点,没有明显的采食地与夜栖地之分。由于扎龙湿地进行了生态补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几年来在扎龙温地停歇的白鹤种群数量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9.
In a news story on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 (Science, 18 May, p. 717), in the sentence beginning "In the engineers' view, the March decision became inevitable after the NAE cotuncil for the third time rejected a formula on governance..." the first reference the "NAE council" should have read "NAS council."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海带受精时间和孢子囊形成的关系,以B013品系为材料,在2014-2015年度,先后在5月、6月、7月和8月,四次完成受精,培育了B013幼苗,并在大连旅顺海带栽培区开展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5、6月份培育的藻体,分别有100%和80%的藻体在1月中旬开始在顶端1/3处形成首批宽度6 cm左右,长度50~60 cm左右的孢子囊群,这些孢子囊在随后的3个月中,逐渐释放了孢子,并随着藻体的不断生长,孢子囊形成区域的藻体逐渐褪去,到了9月中、下旬,藻体全部区域形成第二批孢子囊群;7、8月份培育的藻体没有在冬季形成首批孢子囊,藻体持续生长,只在9月中、下旬,在藻体的全部,形成了唯一的一次孢子囊群。所有从首批、次批孢子囊释放出来的游孢子经过附着、后期培育测试,都能够正常的形成健康的幼孢子体。这些结果表明,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不同于双亲中的栽培种群父本,而更加像野生的母本,总是在藻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候,在顶端先少量形成孢子囊群,之后在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海水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大批量形成孢子囊群,藻体随后流失。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B013孢子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