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选择与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19个因子作为候选因子,通过专家对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筛选,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指标权重Ki。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福建省68个县归一化后的因子值a ij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值的计算公式Pj= ∑a ij·K i,再根据总指数值的大小,将各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利用GIS制作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有从东南沿海差或较差向西北好逐渐变化的趋势;灾害面积率、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人均耕地面积是决定福建各地农业生态环境优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青海省土地资源详查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的基础上,借助G IS技术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偏差,综合评价指数处于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占江河源区总面积的83.3%;在空间分布上,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南部到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行政区县(乡)主要集中于江河源区的中西部,而江河源区东南部部分行政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信息技术是快速、有效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利用秭归县2002年TM和2013年OLI遥感影像及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耦合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绘制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分布图,同时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差值检测和生态等级的转移矩阵,揭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秭归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且不断改善,质量等级优的面积比重由2002年的59.24%上升到2013年的82.65%;27.26%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主要分布在河流外围的农耕地区,仅有6.09%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和坡度变率大的土地利用过渡地带;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生态等级转向优和良的面积,占总共转移的92.98%,而转向差和较差的仅占总共转移的0.48%。  相似文献   

4.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以岷江上游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5年间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研究区森林、灌木林、疏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岷江上游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达到了优;岷江上游茂县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好于2000年,其余4个县生态环境质量在此期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客观准确地评价和预测滁州市农业生态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选取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预测。[结果]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处于III级,且波动幅度较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和农业环境污染指标对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结论]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空间,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2000年的Landsat 5和2014年的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坡度等因素,在Envi5.1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了陇西县2000-2014年近15a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减少了31.2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24.85%,生态环境质量"优"级面积减少了4.30%,"良"级面积增加了8.52%,"中"级面积增加了2.17%;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县域生态安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统计年鉴、水土保持公报数据,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以不安全指数法对指标实际值归一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值,研究秭归县生态安全现状.结果表明:秭归县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48,处于不安全状态.其主要限制因子是经济水平低下,生态安全压力较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据此确定该县生态安全策略为发展城乡经济水平,缓解社会经济、环境压力,改善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年净减少量呈扩大之势,2003年净减少量与当年耕地面积之比达2.06%。年净减少量较大的区域有西北区、中部区和西南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9%、22.2%和19.5%。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占总增加量的13.1%、17.5%、32.0%、37.4%。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分别占总减少量的13.7%、5.3%、59.6%、21.4%。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利用生态退耕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等保护耕地措施,确保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250万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地调绘、遥感解译、统计分析、历史类比与趋势外推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区平朔露井联采区2006~2080年期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水土流失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预测和评价,以期为平朔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矿区共挖损、压占和占用土地面积10 791.81 hm2,挖损、压占和占用耕地面积6 239.30 hm2。因井工开采诱发地面中度以上沉陷损害土地资源面积2198.60 hm2。(2)不同情境下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20.44~25.33之间变化,环境质量状况在山西省属于较差等级,废弃地全部复垦成林草地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好。(3)由于采掘规模的不断扩大,植被的彻底破坏,矿区水土流失明显增加,但在后期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措施下,随着林草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强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 ~ 2012年生态环境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确定各生态因子的权重,给出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得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最终对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以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来看,生态综合指标数由2001年的0.013 7增长至2009年的0.475 8,该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状态.从2010年开始环境状况逐年得到改善,2012年生态综合指标数为0.940 0,属良性状况.生态综合指标数的增长说明昌吉州政府重视及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向好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  方法  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结果  ①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 km2。②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 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③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④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  结论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浙江省区域粮食生产系统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等生产指标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各区种植面积呈大幅减少趋势,减少幅度浙北>浙中西>浙南;粮食总产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幅度浙北>浙中西>浙南;粮食单产均呈增加趋势,增加的幅度浙南>浙北>浙中西,但增幅都较小。利用综合增长率或减少率法,分别建立悲观、一般、乐观条件下的粮食生产系统预测方案,并以实际生产指标值为基数,预测未来粮食的总产、种植面积和单产。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农安县2008年和2014年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工矿用地面积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等四种用地类型的用地规模数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农安县下辖22个乡镇的四类用地总规模和各类用地规模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归纳总结土地利用演变的特征和差异性。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农安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普遍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偏离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引起的总用地变化、各类用地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余春雪  李祚泳  田文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10-17412
[目的]采用基于指标规范值的参数化组合算子普适指数公式,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适当设定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各指标参照值和指标值的规范变换式,使规范变换后的标准规范值差异很小,从而可以认为用规范值表示的不同指标皆"等效"于某个"规范"指标。在满足一定优化目标准则条件下,应用免疫进化粒子群混洗蛙跳算法,对参数化组合算子公式中的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结果]采用优化后适用于任意m(1≤m≤23)项指标组合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数化组合算子普适指数公式,对山仔水库周边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与未确知测度法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即山仔水库周围5个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属于4级。[结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参数化组合算子普适指数公式具有形式简洁、直观、计算简便和普适通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粮食单产、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7项因子,与河北省近10 a来粮食产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有效灌溉面积、农药用量、农业化肥用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受灾面积。因此,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等建议,以稳定和增加河北省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6.
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霞  刘学录  刘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77-5980
应用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环境统计资料计算了甘肃省14个市级行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系统评价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各市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有优、良、一般、较差4个等级。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的市有1个,为良的有6个,为一般的有6个,较差的有1个,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8.42%、29.88%、61.40%、0.03%。并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提出了提高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无穷时滞Lotka-Volterra竞争系统的持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出了具有无穷时滞Lotka-Volterra竞争系统,即i(t)=yi(t)[ri(t)-∑j=1 n aij(t)yj(t)-∑j=1 n bij(t)∫-∞ t Kij(t-u)yj(u)du]永久持续生存的充分性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参考,利用2003—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部分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结合ARMA模型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利用完备面板数据对粮食单产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分位点上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动力及粮食类零售价格增长指数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起促进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指数对粮食单产作用为负,单位劳动力对其影响在各分位点表现不一。保证耕地面积、提高灌溉效率、积极预防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应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马尾松毛虫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沙县为研究区,基于MODIS遥感数据,运用植被指数NDVI、RVI和红边参数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MODIS数据对严重受灾区域较为敏感;比较多时相各指数受灾前后变化,其变化趋势一致,各指数值增加表明未受马尾松毛虫危害,而其下降则表明是受灾区域,其中以RVI值变化幅度最大;结合地面数据,找出不同虫害程度的各指数临界值,确定不同受灾程度的面积,其中以RVI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