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病病原为环形泰勒虫,是寄生在红细胞中的一种小型血孢子虫。由于虫体在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结、脾、肝等)细胞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使中枢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受害,引起机能失调,代谢异常,淋巴结肿大,造血机能障碍,加之红细胞被破坏,使机体出现贫血症状,后期因畜体极度衰弱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宿主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的一种以发热、消瘦、贫血、黄疸、血红蛋白降低及繁殖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本病首次报道见于1928年.英国Schilling等人从啮齿类动物血液中查到附红细胞体。我国晋希民于1981年首先报道了兔附红细胞体病;1990年.全炳昭报道了犬附红细胞体病:1991年,邰秀珍等在内蒙古发现人附红细胞体患者;1996年,黑龙江某警犬基地犬发生本病:1997年.候顺利对兰州市警军犬及家犬调查发现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分别为96%和71.4%;  相似文献   

3.
本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绵羊红细胞或血浆中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贫血、黄瘟、高热。其病原是一种寄生于血浆和红细胞的血液原虫,属立克次氏体。  相似文献   

4.
<正>1兽医老前辈对猪附红细胞体的认识1.1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属于立克次体目寄生于红细胞内、红细胞的表面、血浆及骨髓中。其繁殖方法是在红细胞内行二分裂萌芽法。  相似文献   

5.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最初发现时病原性较弱,但50年代初,证明猪边虫样疾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以后,附红细胞体的病原性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牲畜附红细胞体病爆发和流行,以及与圆环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混合感染,对养猪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麻雀的消化道在繁殖期间的形态变化及适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雀的消化道在繁殖期总重量、鲜重及干重均高于繁殖前期,分别增加了61.21%、39.42%和32.12%。其中小肠的长度、重量、鲜重及干重也明显增加了4.92%、132.95%、173.74%和128.33%,而胃内含物重量的增加更为显著。表明了鸟类在繁殖期间通过改变消化道的形态以增加对能量的需求,是鸟类保证繁殖成功的生存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7.
鸡卡氏白细胞虫病是由白细胞虫科白细胞属(Leucocytozoon)的原虫寄生于鸡的血细胞和一些内脏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以往本病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但近年来,本病有向全国各地蔓延的趋势,如四川、山东、江苏、陕西、河南、河北等省陆续有本病发生的报道,给养鸡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病原形态 卡氏白细胞虫(L. caulleryi)较具诊断意义的发育阶段是在肌肉和内脏器官组织中形成的裂殖体,以及在血细胞中形成的配子体。裂殖体呈圆形,大小不等,内含点状裂殖子(…  相似文献   

8.
1附红细胞体病本病是寄生在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内的立克次氏体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夏季。临床上以高热稽留、贫血、黄疸为特征。病牛不食,尿液色深至茶色或血红色。患牛体温达40.0~41.5℃,稽留不退,用青霉素或链霉素治疗无效,四环素类药有一定改果。病牛皮肤发红,黏膜发黄,红细胞数目减少。幼龄动物发病后病死率高,剖检可见皮下、肌间水肿,胃和小肠有血凝块,肝、脾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相似文献   

9.
本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绵羊红细胞或血浆中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贫血、黄瘟、高热。其病原是一种寄生于血浆和红细胞的血液寄生虫,属立克次氏体,直径约0.5-0.8pm,油镜下可以看到单个、数个寄生在红细胞中央或边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本文从附红细胞体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阐述,目的是提高对猪附红细胞病的认识,并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怎样防治猪水肿病计伦猪水肿病,又叫仔猪摇摆症,也叫猪溶血胜大肠杆菌病,病原是B溶血性大肠杆菌。当猪体机能受到障碍时,病菌在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中毒,故又可称本病为肠毒血症。本病特点是头、颈、胸部出现水肿和神经症状。病的分布很广,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由于大肠杆菌致病菌株的血清型很多,现无良好的广谱疫苗。一般是用现场分离物制成灭活菌苗,可有效控制原场本病的发生。本病菌对常用或曾近使用过的抗茵化学药品产生抗药性,大大降低了本病的治愈率。另外,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茵.在禽体繁殖过程中或用抗生素致死病菌时,病菌会产.生或自溶产生大量的茵内毒素,菌内毒素对禽体亦危害极大,可使治愈后又复发。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由大肠杆菌感染的肠炎是当前较难治疗的禽病之一。笔者认为.治疗本病的用药理念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诊断附红细胞体的诊断主要依据五个方面:临床症状、血液学变化,直接查找病原,间接试验,人工感染切除脾脏的猪。1.1临床症状诊断可用来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是:贫血,对外界反应迟钝,发热高达40℃或更高。耳廓边缘及尾尖及四肢末端发绀,温度低于正常,皮肤变态反应。个别猪只出现黄疸,排血尿或酱油色尿。在临诊中,应注意与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猪瘟、猪副伤寒等进行鉴别诊断。1.2血液学变化发热期间采集的血液在血膜上会出现明显微凝血。以血色正常,红细胞正常为特征的溶血性贫血是本病的证据之一。当血红蛋白生成量低于红…  相似文献   

14.
家畜梨浆虫、无浆体等血原虫或血液寄生性病原体引起的蜱传病是世界性分布。虽然已有许多检查本病抗体的血清学方法,核酸探针等分子生物技术检查本病病原的方法也有报导,血液染色涂片在生物显微镜下检查病原体,仍是诊断急性蜱传病的最常用方祛。当血液样品中央体很少时,很难观察和分辨清病原体的存在。因为这种常规方法所能检出红细胞最少染虫率是0.1-0.2%,而且其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技术人员的经验。有报导用微量血液离心机离心依集血液样品中央体密度,提高虫体检出率的经验胆缺乏操作方法和应用效果的介绍。微量血液离心机(Micro…  相似文献   

15.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诊疗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红细胞体病(epervthrozoons,EH)是由血液寄生生物——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贫血、黄疽、发热等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的立克次氏体病。其病原是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运动在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它能够影响红细胞的携氧功能和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奶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徐海强 《兽医导刊》2011,(Z1):126+131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一)病原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二)流行病学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流行,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3日龄羔羊发病最多,杂交改良品种更为易感,特别是高代杂交品种羔羊死亡率甚高。一般羊羔初期患病少,产羔盛期传染快,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传染来源是病羔,其粪便内含  相似文献   

17.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血液中而引起。主要症状为病猪初期皮肤潮红、眼结膜红、体温高、厌食、拉干粪或不排便 ;后期则黄疸、贫血 ,皮肤苍白 ,耳、腿发紫 ,尿赤。目前此病在黑龙江呈流行性发生。1 病原病原体为立克次氏体目中的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内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 ,也可游离于血浆中 ,以二分裂萌芽法在红细胞内增殖。2 传播途径本病一般为夏秋季节多发 ,因此推测为吸血昆虫传播。有的学者认为也存在其它传播途径。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各种年龄 ,不同品种的猪均易感。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 ,随着病原在血液中繁…  相似文献   

18.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一)病原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二)流行病学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流行,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3日龄羔羊发病最多,杂交改良品种更为易感,特别是高代杂交品种羔羊死亡率甚高。一般羊羔初期患病少,产羔盛期传染快,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传染来源是病羔,其粪便内含  相似文献   

19.
石军  刘强  高启腾  方月  王彦 《猪业科学》2006,23(6):62-63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引起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及局部皮肤发红,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猪只大批死亡,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于1932年在印度首次发现,目前猪附红细胞体在病原分类学地位上尚有争议(有人种认为是原虫,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但至今仍不能在非细胞培养基上培养猪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20.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肠毒症。其病原是产气荚膜杆菌,即魏氏梭状芽胞杆菌。本病常发生在4~8周龄幼兔,因此时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已下降,同时兔体生长加快,肠道微生物开始在肠内生长繁殖,所以一遇到饲养管理不当,病原菌在小肠和盲肠绒毛膜上立即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改变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毒血症。本病以急剧下痢、水泻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