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经济权益款失现象严重,深层原因是存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劳务用工和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等。深化城乡改革,创新制度,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是有效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构成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对济南市300名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表明,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中,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心理层面都体现出边缘化的特点,要从多方面入手,逐步消除导致农民工边缘地位的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经济权益缺失现象严重,深层原因是存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劳务用工和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等.深化城乡改革,创新制度,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是有效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构成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对济南市300名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表明,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中,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心理层面都体现出边缘化的特点,要从多方面入手,逐步消除导致农民工边缘地位的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以身份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对农民工的一系列制度性歧视。这些歧视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还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原则,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因此,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是当前学术界及政策部门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非农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研究了两个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两个部门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不一致时,资本和劳动就会在两部门之间转移,这种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本的增长则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而说明进一步改革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工业优先和城市偏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农村贫困的一个制度性原因。政府应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责任,城乡统筹,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并逐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同时,重构我国农村反贫困制度,依靠市场经济手段,尊重经济规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强化贫困人口市场化的参与程度,最终形成以政府和市场共同为主导的双导向反贫困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决定)对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规划和布置。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在农村。由于农村比较收益及政策方面的原因,导致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更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在五个统筹之首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身份步入政治舞台,得以同其他阶层一起在体制内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其制度性参与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预见到其非制度性参与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问题是目前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非制度性参与的政治风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跨国数据样本,检验了农村和城市两个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二元经济程度越高,即农村和城市两个部门的分割程度越高,其经济绩效越差;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程度越高,该国的经济绩效越好.  相似文献   

12.
陇西县作为甘肃中部黄土高原欠发达地区的典型区域,具有自然条件差、工业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先天优势不足等特点,如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培育和选择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本文拟以此为基础,对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市民化转变,能够与“四化”同步发展,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达到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现阶段农民市民化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制度性的、深层次的困境和障碍,阻碍着农民市民化步伐。笔者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变革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重在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解决城乡差距过大问题。我国城乡差距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城乡差距拉大的制度性根源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导致的二元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从制度上变革二元经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1978-2007年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及破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指标对1978—2007年陕西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进行测度,分析了陕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并提出破解二元结构的对策,以实现陕西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同时并存着与城市"现代部门"相对应的高水平、现代性消费群体和与乡村"传统部门"相对应的低水平、传统性消费群体,并且这两种群体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或"两极分化"。我国是城乡二元消费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这种二元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单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变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结构转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实证地研究了我国城乡关系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变,探讨了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目标模式和机制.认为,我国经济在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十分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包括传统农业、乡镇企业、城市不发达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四个单元之间的矛盾使得国民经济流程难以合理,经济结构转换受制于二元社会结构,流程合理的关键是城乡的适度通开,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关键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本文在分析福建城乡发展差距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能观视角建立了金融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在机理的分析框架.其内在逻辑是,金融发展通过各项金融功能的发挥影响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金融资源在两部门之间的配置,从而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地区之间的经济势差,人口基数、人口增长速度及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