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东农425和东农427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全生育期内以土壤水势为灌水衡量指标,研究了五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处理的叶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积累量、变化幅度基本趋势为:旱作>重干湿交替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常规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旱作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与植株抗旱性及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脯氨酸含量相关性显著;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旱作处理的叶绿素(Chl)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灌溉及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反而高于其他处理。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植株抗旱性及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是较为合理的灌溉方式,即田间土壤水势灌溉下限不应低于-20kPa。通过对植物抗旱性及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得出东农425的抗旱性较东农427强。  相似文献   

2.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茄子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初期,固定灌溉茄子的株高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常规灌溉茄子的叶面积最小,交替隔沟灌溉的最大;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叶片数最多,叶绿素含量最高,常规灌溉的叶片数最少,叶绿素含量最低。生育中、后期,3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叶数的变化与生长初期相似,株高是常规灌溉的最高,交替隔沟灌溉的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光合速率最高,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产量最高,为19.78kg,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增产19.52%和25.35%。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为21.98%,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提高139.17%和25.39%。  相似文献   

3.
交替灌溉作为一种大田作物栽培灌水方式已逐步受到关注。为研究灌水前后水分在垄沟之间的运移及交替灌溉方式适宜的垄高、垄宽等技术参数,试验模拟了交替灌溉不同垄体参数的灌水试验。结果显示,垄背、垄坡、灌水沟和非灌水沟4个观测点同一土壤剖面存在明显的土壤含水量梯度,水分的侧向入渗增强,从而减少了土壤水分发生深层渗漏的几率;交替灌溉方式下,采用15 cm垄高、55 cm垄宽的垄体标准,利于增大地表面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使交替灌溉水得到最优分配,达到高效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不同局部灌溉技术的节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在玉米试验田采取一定的农艺手段,以畦漫灌为对照,对隔行交替灌溉、隔行交替喷灌、膜上灌溉和穴灌四种局部节水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植株的生育动态、生理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前期土壤特性一定,局部灌溉水量为畦漫灌的70%情况下,几种局部灌溉节水技术中,膜上灌溉的节水性最好,依次为隔行交替灌溉、隔行交替喷灌和穴灌。膜上灌溉的产量比畦漫灌增加14.4%,隔行交替灌溉、隔行交替喷灌和畦漫灌接近,穴灌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设施塑料棚中固定灌溉、常规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水方式对茄子生长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前期,常规灌溉处理株高最低,固定灌溉处理株高最高;常规灌溉处理茄子的叶片数最少、叶面积最小、叶绿素含量最低,而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叶片数最多、叶面积最大、叶绿素含量最高.生长后期,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株高最低,常规灌溉处理的最高;光合速率是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的最高;叶片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前期基本相似.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3 044.25 kg/hm2,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分别增产19.74%和15.72%.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3.18%,分别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提高24.89%和148.71%.经检测,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茄子的品质最优,各项品质指标大都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偏高.  相似文献   

6.
灌溉方式对桃光合特性及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果树节水灌溉的新途径,以安农水蜜和早久保桃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桃光合特性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交替灌溉和常规灌溉的桃树较未灌水的桃树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交替灌溉的桃树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低于常规灌溉,但交替灌溉桃树比常规灌溉有较高的蒸腾效率。常规灌溉和交替灌溉的桃产量和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处理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未达到显著差异。交替灌溉与常规灌溉的桃树在产量、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的桃树的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灌溉。交替灌溉在桃树上是一种可行的节水灌溉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群体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的水稻产量较常规灌溉条件处理高,重干湿交替灌溉下产量较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方式对辣椒生长、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辣椒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正常灌溉、根系分区固定灌溉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辣椒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当灌水下限为75%θF时,分区固定灌溉的辣椒株高显著低于正常灌溉与分区交替灌溉;与正常灌溉相比,分区固定灌溉的辣椒叶宽降低明显;正常灌溉的辣椒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区交替灌溉次之,分区固定灌溉最低;正常灌溉的辣椒脯氨酸含量最低,分区交替灌溉居中,分区固定灌溉最高。同种灌水方法下不同灌水下限的辣椒叶绿素含量表现为75%θF〉65%θF〉55%θF。当灌水下限为55%θF与65%θF时,分区交替灌溉辣椒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分区固定灌溉。同种灌溉方法下辣椒叶宽随灌水下限降低显著下降。在同等灌水下限条件下,分区交替灌溉的辣椒叶宽显著大于分区固定灌溉。[结论]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是最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06-110
为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水分管理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中优849为材料,研究了常规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灌溉处理相比,干湿交替灌溉能促进分蘖,分蘖发生早,对株高无明显影响,而湿润灌溉不仅造成前期茎蘖增长慢,茎蘖数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干湿交替灌溉能增加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使产量提高12.63%,而湿润灌溉的结实率较低,产量降低8.71%。不同水分管理对穗长、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干湿交替灌溉下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高于常规淹水和湿润灌溉,但垩白率和垩白度低于常规淹水和湿润灌溉。在水稻生产中以干湿交替灌溉取代常规淹水灌溉不仅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溉方式对烤烟产量和化学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灌溉方式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在对植株进行严格控水的盆栽条件下,采用同位素示踪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在分根交替灌溉、亏缺灌溉和全灌溉下对烤烟产量和某些化学成分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分根交替灌溉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的烤烟水分利用率及其抗旱性和生理特性比全灌溉的有显著提高.叶干重、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比亏缺灌溉和全灌溉的增加.烤烟烟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亏缺灌溉和全灌溉.这表明分根交替灌溉提高了烤烟烟叶的品质,也节约了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11.
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2次水条件下,传统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隔畦交替灌溉处理,但与交替灌溉3次水的处理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同灌溉次数的传统灌溉处理,且显著减少硝态氮在深层土壤80—200cm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分根交替灌溉、亏缺灌溉和充分灌溉对烤烟的产量、相关化学成分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分根交替灌溉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的烤烟水分利用率及其抗旱相关生理指标比充分灌溉的均有显著改善,其叶片数量、根长、叶绿素含量和烟碱含量均高于亏缺灌溉和充分灌溉;烤烟的根系活力和电导率明显高于亏缺灌溉和充分灌溉,表明分根交替灌溉在提高烤烟烟叶的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烤烟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海蓬子在海水灌溉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水灌溉农业的概念和意义。阐述了盐生植物海蓬子的利用价值及其在海水灌溉农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苹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果园12 a生的红富士(Malus domestica Borkh,cv fuji)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灌溉(对照)、树盘两侧分区交替灌溉和不分区灌溉3种处理对苹果叶片、新梢生长量等形态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区交替灌溉在较不分区灌溉节水50%的前提下,新梢生长量和叶面积均大于对照而小于不分区灌溉,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和不分区灌溉;测定时间段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不分区灌溉相比对照增加23.9%,分区交替灌溉相比对照增加36.4%,同时分区交替灌溉相比不分区灌溉增加10.1%;测定时间段的平均蒸腾速率,不分区灌溉相比对照增加25.0%,分区交替灌溉相比对照增加17.7%,而分区交替灌溉相比不分区灌溉降低13.4%.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用于灌溉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而再生水中重金属富集等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而言是逆境。植物在逆境中生长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如过氧化氢(H_2O_2),会对植物造成损伤。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作为一种关键的抗氧化酶类,以抗坏血酸(As A)为底物,能够将H_2O_2转化为H_2O,从而调节ROS含量,这一过程与NADP/NADPH和GSH/GSSG这2个氧化还原对相偶联。试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对清水、再生水以及二者交替灌溉下的小麦根部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下小麦根部H_2O_2含量比清水灌溉低,APX和SOD基因表达均增强,并且在再生水灌溉下,APX基因表达量在灌浆期高于收获期;与NADP/NADPH氧化还原过程相比,以GSH为底物生成As A的过程对再生水灌溉条件的响应更强。研究结果可为再生水灌溉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盐渍土壤盆栽玉米种植试验,对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灌溉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株高和叶面积的长势是常规灌溉>交替灌溉>固定灌溉;生育期水分利用率和主根生长条数是交替灌溉>常规灌溉>固定灌溉,根冠比是交替灌溉>固定灌溉>常规灌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度呈减小的趋势,且对3种灌水方式都有A灌水水平的温度低于B灌水水平的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体积含水率呈增大的趋势;由于蒸发和灌水交替进行,电导率在土层深度上呈现出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在1 500、2 250 、3 000 m3/hm2灌水量水平下,春小麦交替隔沟灌溉折合产量均高于逐沟灌溉;在灌溉定额为2 250 m3/hm2和3 000 m3/hm2的水平下,隔沟交替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逐沟灌溉;同等产量交替隔沟灌溉较逐沟灌溉节水1/3~1/2.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科学》2020,(3):155-15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交替灌溉下水磷耦合对紫花苜蓿植株性状构成因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添加磷显著影响了茎叶比和分枝数;而交替灌溉和磷互作对紫花苜蓿株高、叶片数、茎叶比、分枝数、地上生物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均不显著。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生长指标,交替灌溉和磷肥耦合适用于收获营养体的紫花苜蓿生产灌溉管理,且交替灌溉75%下施加磷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武山县第二大支柱产业,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加剧了武山县水资源供需矛盾。交替灌溉作为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马铃薯灌溉水利用效率,而且在武山县马铃薯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研究概述了武山县马铃薯生产及灌溉现状,分析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提出交替灌溉技术在武山县马铃薯生产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分根区交替灌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节水灌溉技术【1】。目前研究分根区交替灌溉对一般农作物影响的有很多,但是在辣椒生长过程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实验采用垄作沟灌的耕作方式,以辣椒“航椒4号”为材料通过研究交替灌溉对辣椒株高,茎粗,叶面积,分枝数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证实了分根区交替灌溉对辣椒根区进行适度交替干旱,不仅能够节水,而且可以促进辣椒生长,从而提高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