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播期和秧龄对杂交稻‘九优六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杂交稻‘九优六号’在湖南种植的适宜播期与秧龄期,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播期与秧龄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5月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全生育期随着秧龄的增大逐渐增长,以40 d秧龄处理的全生育期最长,平均达到了136 d;实际产量随着秧龄的延长逐渐降低,以20 d秧龄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9.30 t/hm~2,40 d秧龄处理产量最低。因此,‘九优六号’播种期可以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秧龄以20 d为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天优8019属感温性品种,但其秧龄弹性较大。在衢州作连作晚稻种植,表现为株型紧凑,耐肥抗倒,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产量潜力较大,但必须掌握适期播种才能实现高产稳产。在本试验条件下,以6月20-25日播种,秧龄控制在30~35 d,叶龄8.9~9.4叶时移栽,保证本田有3.08~3.27叶的营养生长叶龄,较有利于实现其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不影响正常抽穗扬花的情况下,进行岳优9113播插期试验,研究不同播插期对岳优911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岳优9113全生育期缩短;移栽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在6月13,18,23,28日4个播种期水平中,以6月18,23日播种穗粒结构最优,产量最高;在7月15,20日2个移栽期水平中,以7月15日移栽产量最高,但差异不显著;在8个处理中,以6月23日播种、7月15日移栽产量最高.认为岳优9113在岳阳作双晚栽培,以6月20-23日播种、7月20日前移栽、秧龄28 d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4.
4个点的试验结果表明,天优华占作单季稻和连作晚稻种植,与相应对照相仿,均属感温型组合,但秧龄弹性较好。在稀播湿润育秧条件下,单晚应掌握5月15~25日播种,秧苗秧龄30~40d、叶龄7.57~9.13叶时移栽,保证本田有4.29~5.46叶的营养生长叶龄;连晚应掌握6月20~30日播种,秧苗秧龄25—35d、叶龄8.00~9.20叶时移栽,保证本田有3.05~3.70叶的营养生长叶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晚稻品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的秧龄弹性,采用同期播种、手工移栽秧龄为25、30、35和40d的秧苗,研究秧龄对晚稻品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的产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减产,秧龄35 d和30 d的处理比秧龄25 d的处理出现显著减产,秧龄40 d的处理比秧龄25 d处理分别减产了24.1%和24.8%;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下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秧龄为30 d、35 d、40 d的处理其结实率比秧龄25 d处理分别降低了5.88个、6.54个、14.40个百分点和6.08个、10.84个、17.55个百分点。综合看来,盛泰优9712的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期为25~30 d,最长为35 d;鑫优9113的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期为25 d,秧龄弹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以常规中籼稻黄华占为供试品种,分别在露天湿润育秧和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壮秧剂和育秧母剂对陕南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稻秧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陕南地区机插秧超秧龄的调控措施,为该地区培育适宜机插的秧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露天湿润育秧方式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33 d,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26 d;不同床土处理相比,表现为普通床土处理出苗率较高,壮秧剂处理次之,而育秧母剂处理最低;秧苗综合素质表现为育秧母剂处理壮秧剂处理普通床土处理。两种育秧方式相比,大棚旱育秧出苗率较高且有利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生长。在陕南稻麦油两熟区可选择温室大棚旱育秧,能适当延长秧龄增加秧苗弹性,其次,充分利用设施大棚增加育秧期间积温的优势,采取适当延后播种的措施实现缩短秧龄,解决限制该地区机插秧推广的长秧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伟梅  吕周林 《中国稻米》2015,(2):54-56,58
试验结果表明,春优84在浙西南山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在5月20日至6月9日期间播种均可正常抽穗结实。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5月3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不同播期处理间日产量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6月9日播种最高。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齐穗期、成熟期也相应推后。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四川丘陵稻区油后水稻分期直播对杂交水稻生育进程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杨籼优919、9优27占、荃优737等3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16日(T1)、5月23日(T2)、5月30日(T3)等3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处理对水稻生育期、有效积温和产量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播种—抽穗历期和全生育期缩短,播种—抽穗历期、抽穗—成熟历期、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均呈递减趋势;3个参试品种均以5月16日播种(T1)的产量最高,T2、T3处理较T1处理分别下降0.21%~16.98%和10.30%~26.11%。因茬口矛盾,季节性用水紧张,油后直播杂交稻可推迟至5月23日播种,其产量为8.90~10.06 t/hm2,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优308(杂交籼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嘉优2号(杂交粳稻)为材料,通过2年的播种期试验和秧龄弹性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在金华地区作机插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8 d秧龄条件下,五优308、甬优2640和嘉优2号于7月3日、7月6日和7月9日之前播种,能安全齐穗,五优308产量最高,嘉优2号最耐迟播,但产量水平明显低于五优308和甬优2640;五优308在秧苗素质、秧龄弹性方面明显差于甬优2640,五优308适宜机插的秧龄为12~20 d,甬优2640为17~27 d。五优308秧龄超过21 d之后,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产量水平明显低于甬优2640。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吉林省中部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单株叶面积、株高影响较大,4月27日和5月6日播期处理株高、单株叶面积大于其他处理;4月19日播期处理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DMA)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导致早衰;5月25日播期处理开花前和开花后DMA均小于其他处理;5月7日播种的玉米产量最高;早播(4月19日)处理百粒重比5月7日播种低9.91%;晚播(5月25日)处理百粒重和穗粒数分别比5月7日播种降低11.27%和13.5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播期处理玉米产量、脂肪含量分别与日照时数、积温(≥10℃)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蛋白质含量与日照时数、积温(≥10℃)、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8、r=-0.750、r=-0.724)。5月7日播期处理玉米子粒中淀粉和营养成分总含量最高,分别达72.10%和84.60%,为最佳播种日期。  相似文献   

11.
以超级晚稻H优518为试验材料,进行播期和秧龄的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可在同生态区域作双晚机插,最迟安全播种期在7月1日前后,秧龄15~20 d移栽,可在武汉市"寒露风"的常年出现日期9月18日前后安全齐穗;播、插期越早,安全性越高,丰产性越好,最高单产可达723.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以紫米稻品种粮田紫1号为材料,在长沙地区比较研究了5个播期条件下紫米稻的产量与稻米品质。结果表明,粮田紫1号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明显缩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随播栽期推迟而显著提高,5月31日播种处理产量达4 693.0 kg/hm~2;播期对粮田紫1号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碾米品质以5月11日播种处理最好,5月21日播种处理次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与Se含量以5月21日播种处理最高,稻米Zn含量以5月31日播种处理最高。综合来看,粮田紫1号在长沙地区高产优质栽培的最佳播期为5月21-31日。  相似文献   

13.
肖志强 《北方水稻》2010,40(1):25-26
从播期、播量、条播行距和播深等四个方面对水稻折衷直播栽培的播种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龙粳8号品种,播期在5月6日至5月13日之间,播量112.5 kg/hm2,行距30 cm,播深0.5~1.0 cm。  相似文献   

14.
水稻大棚旱育苗不同播期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播期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播期自3月28日到4月20日,随着播期提前,秧苗素质提高,产量越高;3月28日到4月5日播种,秧苗素质好,产量高,应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冬水田区播期对不同熟期直播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进行不同播种期(5个播种期分别为3月15日、3月20日、3月25日、3月30日、4月4日)大田试验,研究播种期对不同熟期直播稻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量、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川作优8727、内6优10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影响显著,对辐优838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影响不显著。随播种期推迟,川作优872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以4月4日播种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干物质量、收获指数是其增产的重要原因;辐优838和内6优10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3月2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干物质量、收获指数上;与川作优8727相比,辐优838、内6优107产量分别增加14.6%、33.0%,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9.0%、20.5%。综上所述,冬水田区早熟杂交稻品种适宜播种期为4月4日,中熟杂交稻品种适宜播种期为3月20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明确浙北稻区直播单晚水稻的适宜播期和播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常规中熟晚粳秀水09为试材,在桐乡市龙翔街道和乌镇针对不同播期和播量开展研究,分析播期和播量对生育特性、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苗峰出现期、齐穗期、成熟期以及株高、总叶龄均有明显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也略有降低,产量下降明显。[结论】秀水09作当地直播单晚栽培的最佳播期为5月底至6月初,最佳播量为30.0~37.5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山区单季稻和再生稻高产气象技术,在尤溪县高山区和低山区分期播种5个杂交稻品种。结果明确,不论低山区或高山区于3月中旬早播种,将产量物质形成期调整在强光适温的季节,结实率高,比迟播田增产5%~10%。其中2个具有较强再生力的品种在低山区早播种,再生季安全开花结实,比迟播田成倍增产。结果表明早播种趋利避害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了气候生态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