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明大蒜白斑病菌(Stemphylium solani)粗毒素液的致病机理,采用毒素活性分析方法,对大蒜白斑病菌粗毒素液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S.solani毒素是一种极性较大的非蛋白小分子物质;经高温处理后,致病活性基本不变;在微酸或微碱条件下毒素较稳定,强酸性条件有利于加强毒素的致病活性,而强碱性条件下毒素活性有所下降;粗毒素液渗透势对生测结果无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的活性成分不能被活性碳有效吸附。官能团鉴定结果表明,粗毒素液中不含酚类、糖类和生物碱等物质,但含酯类和含氨基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2.
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毒素活性。通过在树皮培养基中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谱图对比,初步进行结构定性,并利用苹果枝条对其标准物质进行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5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2-氟丙烯、异戊醇、2-苯乙醇、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其中异戊醇、2-苯乙醇、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均对苹果树枝具有毒素活性。苹果树腐烂病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苹果树具有毒素活性,为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机理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MS液体培养基培养20d左右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菌即可大量产毒,病菌是否产孢对产毒量大小无显著影响。毒素原液中仅非蛋白部分具致病活性,经高温高压灭菌15m in 后活性仍不丧失,且有所加强。该毒素经冷冻或灭菌后于室温下可保存2个月以上而不失活。毒素粗提液中活性成分为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微溶于乙酸乙酯,不溶于苯,可被活性炭吸附并为甲醇所洗脱。试验表明,毒素粗提液的pH值和渗透势分别为6.0和1.22巴,毒素原液的毒性非pH值或渗透势所致,从而确定了病菌人工培养滤液中存在有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4.
初步提取人参黑斑病菌粗毒素,并将粗毒素接种于健康叶片,确定了该毒素是人参黑斑病的致病物质.通过设置不同培养条件,得到人参黑斑病液体菌种产毒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4.5,12 h/12 h(光/暗),静置培养11~13 d.  相似文献   

5.
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和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和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发现病原菌在Richard培养基中产生的毒素活性最高。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分别在活体外培养20d和25d产生的毒素活性最高。病原菌产生的毒素为糖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玉米小斑病菌小种培养滤液含有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供试15个自交系种子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纪苗和离体叶片产生产生典型的小斑病症状,自交系对培养滤液致病作用的抵抗性与幼苗对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O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根冠细胞具有强烈的残致死作用,根冠细胞对培养滤液的敏感性与幼苗对病菌的感病性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据此,初步认为O小种滤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为O毒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小种培养滤液含有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供试15个自交系种子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幼苗和离体叶片产生典型的小斑病症状,自交系对培养滤液致病作用的抵抗性与幼苗对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O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根冠细胞具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根冠细胞对培养滤液的敏感性与幼苗对病菌的感病性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据此,初步认为O小种滤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为O毒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有机溶剂萃取法和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提取菘蓝根腐病原菌毒素的具体方法,并用浸苗法进行了病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对该毒素的热稳定性也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菘蓝根腐病菌毒素为极性较强的大分子物质,应采用强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不能提取该毒素,说明该毒素不是蛋白质类物质;经生物活性测定,该毒素能使菘蓝幼苗发生病变,病变的程度随毒素稀释倍数的增大而减弱;毒素经120℃高温处理后仍具有很高的活性,说明该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致病活性物质,本研究利用MS液体培养基培养苹果树腐烂病菌,采用普通蒸馏法用乙酸乙酯作溶剂,收集其培养滤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各个成分,将各组分质谱图与数据库标准物质质谱图对比,初步进行结构定性,用苹果枝条进行致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2种挥发性物质的结构分别为异戊醇和2-苯乙醇,这2种物质均对苹果树枝具有致病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产生的毒素对北京杨Populus × beijingensis愈合组织的褐化程度为评价指标,对溃疡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条件和粗毒素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病菌在改良Fries No.3液体培养基,25 ℃温度,光照,振荡培养,21 d后所得的粗毒素毒性最强;该病原菌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pH 5.60和7.00)下易于产毒;产生的粗毒素对热不稳定,经121 ℃高温,0.11 MPa压力处理15 min后,其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粗毒素对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pH 4.69及8.69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自然pH条件下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差异不显著。图5表3参18  相似文献   

11.
芽孢杆菌BJ-6的抗菌物质及其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Bacillussp.)BJ-6菌株分离自北京市门头沟区杏树根际土壤,室内抑菌测定发现BJ-6菌株对苹果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和苹果树皮腐烂病(Valsa mali)、白菜黑斑病(A.brassicae)、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茄子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的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其代谢产生的抗菌物质的稳定性测定表明:抗菌物质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能够耐受121℃高温处理20 min;但在偏碱性条件下不具备热稳定性,热处理后失去原来的抑菌活性。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得到抗菌粗蛋白,其中饱和度在30%~40%之间沉淀的蛋白抗菌活性最强。紫外吸收测定显示只有具有274 nm附近吸收峰的蛋白液有抑菌活性,且抗菌粗蛋白可引起白菜黑斑病菌菌丝畸形。  相似文献   

12.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海南地区芒果蒂腐病主要由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从海南芒果上分离获得2株拮抗细菌(HBW和HBR),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检测等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通过离体活性测定法评估其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并进一步比较了细菌悬液和无菌培养滤液对具有不同多菌灵抗性的可可球二孢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 拮抗细菌HBW和HBR均属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HBW和HBR的细菌悬液和无菌培养滤液对具有不同多菌灵抗性的可可球二孢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培养滤液的抑菌效果优于悬浮液。其中,20%的稀释滤液最高抑制率可达100%。由此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BW和HBR菌株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将从豌豆根腐病病株分离获得的茄病镰刀菌(Fu)D-016菌株接种在PSD培养液中,且25℃恒温箱内黑暗静止培养14天后,可获得具有毒性的培养滤液。培养滤液及提取的粗毒素经生物测定都具有植物毒性效应。粗毒素经分离纯化后进行的初步鉴定表明,该菌可产生茄病镰刀菌烯醇和T_2、二醋酸草镰刀菌烯醇、H-T_2等毒素。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具有除草活性的瓜果腐霉PA1-M1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工艺探讨,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除草活性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1-M1菌株以振荡方式、中酸性发酵为适宜,其培养滤液粗提物和菌丝粗提物对马唐根和芽的IC50分别为0.36 mg/mL、0.46 mg/mL和7.36 mg/mL、4.09 mg/mL。此外,培养滤液粗提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在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培养过程中,发现1株具有抑菌活性的生防细菌BS111,通过划线培养、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拮抗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了拮抗菌对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分别测定了拮抗菌的生长曲线以及无菌滤液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浓度的抑菌活性,同时对拮抗菌无菌滤液的抑菌活性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了其抑菌机理。鉴定结果表明,BS11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峙培养结果显示,该拮抗菌菌体对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8 mm。对拮抗菌生长曲线以及抑菌活性随时间的变化的测定结果显示,拮抗菌BS111在12~24 h为对数期,24 h后进入稳定期,36 h后进入衰亡期,无菌滤液在前12 h抑菌率几乎为0,在24 h时抑菌率迅速增长至70.65%,在60~72 h,抑菌效果有明显提高,最高抑菌率为83.26%。对不同浓度无菌滤液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抑菌活性随体积分数的降低而下降,EC50值为4.16%。抑菌活性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菌滤液对温度不敏感,随p H的升高抑菌活性上升,经紫外光照射后抑菌活性有部分提高。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无菌滤液能使菌丝变粗,弯曲,有褶皱,部分原生质体消失,菌丝顶端膨大变粗等。  相似文献   

17.
将总状炭角菌分别与鸡腿菇、平菇、香菇、黄伞进行平板对峙培养和出菇试验,并测定不同浓度鸡腿菇培养滤液对总状炭角菌胞外酶活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状炭角菌仅与鸡腿菇有很强的伴生关系,有鸡腿菇生长的地方才能生长总状炭角菌;在供试体积分数(10%-40%)范围内,随着鸡腿菇培养滤液体积分数的增加,总状炭角菌的生物量增大,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漆酶(Laccase)和邻苯二酚氧化酶(Pyrocatechase)的活性增高,对照及体积分数40%鸡腿菇培养滤液高温处理和未高温处理的总状炭角菌生物量分别是3.22,5.00和6.57 mg/mL;对照与体积分数40%鸡腿菇培养滤液高温处理的总状炭角菌CMC酶、漆酶和邻苯二酚氧化酶活力分别为0.063和0.11 U,0.583和1.4 U,0.217和0.7 U。可见,鸡腿菇培养滤液中含有促进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提高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毒素的生物测定与组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用3种有机溶剂按极性大小的顺对玉米大斑病菌菌2号小种毒素进行了萃取,并对各萃取物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对玉米叶片及根冠细胞的毒性最大,故推测特异性组分的极性很大,介于乙酸乙酯和水之间,且该组分在乙酸乙酯和水中溶解度最大,进而将培养滤液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并对粗提物进行组分分析,。得到了含有5种组分和HPLC谱图。  相似文献   

19.
用赤霉菌(Fusariumgraminearum)病麦粒水浸滤液、蔡氏(Czapek)液体培养滤液及马铃薯液体培养滤波处理小麦不同抗性品种的萌动种子,测定其胚根、胚芽生长长度.结果表明,三种培养滤液体积分数大时可抑制根、芽生长,体积分数小时则促进其生长,具双重生物效应.T-2毒素仅具抑制效应.病菌滤液和纯毒素均可用于鉴定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  相似文献   

20.
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Z imm.)viegas V l6063菌株在2种不同培养基发酵培养后,经萃取、干燥浓缩得到4种不同的毒素粗提物(次生代谢产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了4种不同毒素粗提物对4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Bem isia tabaci(Gennad ius)成虫的忌避作用,并构建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忌避作用与毒素粗提物浓度显著相关,忌避率随毒素粗提物浓度增大而增大,1 g/L浓度的毒素粗提物忌避率与烟粉虱的寄主植物相关不显著,毒素的忌避作用与培养基相关不显著,从菌株发酵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中提取的毒素粗提物的忌避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