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生物气候带下的几种土壤对Cu,Pb,Cd,F的吸附特性,缓冲性及其对土壤中养分元素比例变化的影响;改良剂CaCO3及K2HPO4的使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素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泥炭土及CaCO3含量高的褐土对Cu,Pb,Cd的吸附性强,缓冲性强,耐红壤及黄棕壤对上述供试元素吸附性弱,缓冲性弱。Cu,Pb,Cd污染使土壤溶液中Ca含量增加,F污染使土壤溶液中Fe  相似文献   

2.
ASI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在棉田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化学分析、吸附反应和生物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两种棉田土壤速效养分的丰缺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对磷、硫、铜、锰的吸附曲线呈近似的指数曲线,低浓度时,吸附强烈,随浓度增加,土壤的吸附能力下降。在吸附液浓度<20mg·L-1,加入的锰几乎全部被土壤吸附固定。在吸附液浓度<7.5mg·L-1时,对锌的吸附强度较大,在吸附液浓度>7.5mg·L-1时,吸附强度减少。盆栽生物效应试验证明,所有土壤均缺氮,另外扶沟潮土的磷、钾,南阳黄褐土的磷、钾、硫,是主要的养分限制因子。在剖析养分吸附特性的基础上按适宜的比例补充营养元素后,棉花产量及净收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生物气候带下的几种土壤对Cu,Pb、Cd、F的吸附特性、缓冲性及其对土壤中养分元素比例变化的影响;改良剂CaCO3及K2HPO4的使用对土壤一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素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泥炭土及CaCO3含量高的褐土对Cu、Pb、Cd的吸附性强,缓冲性强,而红壤及黄棕壤对上述供试元素吸附性弱,缓冲性弱。Cu、Pb、Cd污染使土壤溶液中Ca含量增加,F污染使土壤溶液中Fe含量增加。施用改良剂可以改变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可溶态Fe、Mn、Ca、Mg的分布。在红壤、黄棕壤中施加CaCO3比施加K2HPO4效果为佳,可以增加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形态有明显的影响。石灰性土壤经柠檬酸和草酸浸提后,其Ca2-P、Ca8-P和O-P的含量增加;而Ca10-P、Fe-P和Al-P的含量下降。柠檬酸手酒石酸对红壤无机磷的形态也产生明显影响,表现为Al-P含量增加,Fe-P和Ca-P含量下降,O-P变化不大。有机酸通过影响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促  相似文献   

5.
燕麦染色体C—分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倍体燕麦Avena strigosa为材料,进行染色体C-分带方法研究,确定了最佳分带流程。以Giemsa与Wright混染效果最好,A.strigosa的7对染色体C-带差异明显,各对染色体带型互异,但都有两条端带,对每要色体的C-带特征作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影响C-分带效果的因素及燕麦染色体C-分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上发育的几种土壤表面氟,磷,硫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南地区花岗岩上发育的5种土壤的氟吸附特征及其与磷,硫竞争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对氟的吸附量随加入氟浓度增大而增加,且在吸附时不断释放OH^-,使平衡液pH升高。氟吸附容量的大小次序为:红壤〉赤红壤〉黄棕壤和砖红壤。氟吸附与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有极好的拟合性;(2)氟、磷、硫之间存在着竞争吸附,在磷酸根或硫酸根存在时,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增加,氟吸  相似文献   

7.
镉在东北地区4种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9):273-276
吸附是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后首先发生的最重要的过程,直接影响着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采用间歇法研究了不同重金属镉浓度时,镉在东北地区4种农业土壤黑土、盐碱土、暗棕壤和草甸白浆土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并采用常用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Cd在东北地区4种土壤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快速反应阶段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慢速反应阶段,低浓度下Cd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更短;黑土和盐碱土吸附速率、吸附量都要高于草甸白浆土和暗棕壤,这在初始Cd 1.6 mg L-1时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与黑土高有机质含量、盐碱土的粘粒较多、pH高有直接关系。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法获取了适宜描述Cd在东北地区土壤上吸附动力学特征的最优化模型,综合来看,指数方程和指数函数方程比较适宜于描4种土壤对Cd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土壤对氮、磷吸附/解吸附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土壤对氮、磷的吸附/解吸附特性对合理施肥、防止环境污染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目前常用的描述土壤氮、磷吸附/解吸附特性方程(Langmuir方程、Temkin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对土壤氮、磷吸附/解吸附机制、影响因素(粘粒含量、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以及矿物组成等)、动力学方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还提出应加强对根际土氮、磷吸附/解吸附特性研究、应长期定位研究氮、磷吸附/解吸附特性、应加强林地及苗圃土壤氮、磷吸附/解吸附特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树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滨海脱盐土壤上11年生1-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69杨根系活动能抑制根际土壤对磷的吸附,抑制能力与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相关,当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为30 mg/L时,抑制能力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量之差为-15.57 mg/kg;I-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恒温吸附数据都能很好地用一元 Langmuir方程、Freund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拟合,其中一元Langmuir方程拟合最好;根际土壤磷吸附容量参数Xm,k, k1,k2的值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它们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阿特拉津给土壤带来的污染问题以及寻找吸附效果较好的活性炭基质,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了阿特拉津溶液和悬浮液经煤、木、果和竹质4种生物炭处理后的残留量,并对其在阿特拉津溶液和土壤中的吸附动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煤质活性炭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和10 mg/L的阿特拉津溶液和悬浮液的吸附效果较好,其吸附率为5.651%~68.42%;当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煤质活性炭在40 min时对阿特拉津溶液的吸附率高达23.49%;与对照组相比,当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土壤中阿特拉津经煤质活性炭处理42天后的残留浓度最低,活性炭吸附率达到91.39%。综上,煤质活性炭能有效降解溶液及土壤中阿特拉津含量,这将为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改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氯吡脲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有机质对该过程的影响,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氯吡脲在有机质含量不同的2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能够最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过程,且R2为0.9999。在2种土壤中氯吡脲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均呈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可以对吸附解吸数据有着较好的拟合,且高有机质土壤的吸附容量远大于低有机质土壤,但解吸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通过比较表明,有机质存在时以有机质吸附为主,无机矿物吸附很弱,且有机质能够显著增加氯吡脲的吸附容量。同时,高有机质土壤解吸过程存在显著的迟滞行为,平均为0.6273,而在低有机质土壤中迟滞系数存在负值,表明有机质能够加强对氯吡脲的固定,降低其继续迁移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根际酶活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根际重金属有效性的关系,选取酸性矿山废水污灌形成的多重金属污染水稻土,采用根际袋模拟水稻根际环境,研究水稻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效态Cd、Pb、Cu和Zn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H和脲酶活性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酸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有效态Cd和Zn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有效态Pb 和Cu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pH与有效态Pb和有效态Zn均呈显著负相关,有效态Cd、有效态Pb 和有效态Cu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态Cd、有效态Pb、有效态Cu和有效态Zn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有效态Cd、有效态Pb 和有效态Cu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在多重金属污染土壤,土壤酶活性受不同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影响;该结果可为水稻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Soil Technology》1994,7(3):221-232
The efficiency of the modified alumino-silicate “Berengite” to fix heavy metals in contaminated soils was studied using a soil from a former sewage disposal site with high loads of Zn and Cd. The immobilization effects for different additions of Berengite were described on the laboratory scale with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a two component Freundlich sorption isotherm. Long term displacement of Cd and Zn were calculated with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The simulation studies show a rather high immobilization of Zn and Cd in the solid phase for the next 80 years. Far more Berengite is required for the fixation of Cd than for Zn.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发挥壳聚糖与锰本身独特的生物活性,将壳聚糖与锰盐反应,制备了壳聚糖锰配合 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锰的含量,研究了壳聚糖对锰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 范围内,壳聚糖(CTS)对锰的吸附符合Langmuir 和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pH=3.5 时吸附20 h 的饱和 吸附量为Qmax=3.099 g/g,吸附平衡常数K=120.4 L/g,吸附焓变ΔH=16.81 kJ/mol。在35℃时,壳聚糖对 锰的吸附符合吸附动力学一级反应方程,且求得吸附表观活化能Ea=29.08 kJ/mol,初始锰质量浓度为1 g/L 时,Langmuir 一级速率常数k 为0.396 h-1。试验为壳聚糖锰配合物的进一步应用研究工作,提供了一 些基础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研究其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特性,选择FL-1、FL-2、FL-3、AB-8四种大孔吸附树脂,比较其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筛选出最佳树脂,并对其动力学曲线和静态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FL-3树脂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当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314 mg/m L,pH=4,上样液流速为1 m L/min时,FL-3树脂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吸附量最大;以pH=5的8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液流速为1.5 m L/min时,解吸效果最好,达93.2%;经纯化后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纯度为40.3%,达到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枳椇各部位(叶子、枝干、果梗、果渣、种子、种壳)总黄酮的含量,获得了枳椇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采用盐酸-镁粉法、三氯化铝法、醋酸铅法对枳椇各部位总黄酮含量进行定性分析,以芦丁为对照品,经Al Cl3显色和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正交法确定枳椇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枳椇各部位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种子5.081 mg/g、枝干3.452 mg/g、种壳0.899 mg/g、果梗0.871 mg/g、果渣0.835 mg/g,其中枳椇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6.314 mg/g。经过正交试验分析,索氏提取法提取枳椇叶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50(g/m L),提取时间9 h,在该工艺条件下枳椇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4.8 mg/g。  相似文献   

17.
陈莉  庞婷  闫瑞  郑妍 《保鲜与加工》2019,19(4):125-130
以甘薯渣为原材料经改性制备甘薯渣吸附剂,配制不同浓度的Cr6+、Zn2+水溶液,研究甘薯渣吸附剂对水中Cr6+、Zn2+的吸附效果。分析溶液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pH、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粒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甘薯渣对水中Cr6+和Zn2+的吸附效果显著优于活性炭,对Cr6+、Zn2+的吸附机理为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化学物理吸附,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很好的描述改性甘薯渣对Cr6+、Zn2+吸附规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和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甘薯渣表面疏松多孔结构可提供多吸附位点,且羟基、羧基等基团有利于对Cr6+、Zn2+的吸附。该吸附剂解吸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