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四川主要针叶树种含碳率测定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湿烧法对四川13个主要针叶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资料对林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各树种林分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落叶松0.5259、火炬松0.5262、华山松0.5437、马尾松0.5144、湿地松0.5216,云南松0.5281、油松0.5314、柏木0.5211、杉木0.5365、柳杉0.5479、水杉0.5489、冷杉0.5050、云杉0.5160;种内各器官的含碳率变动系数在1.90%~5.96%之间;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动系数在2.28%~5.37%。针叶树种器官碳的平均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0.18%~7.45%;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2.
以科尔沁大青沟水曲柳、蒙古栎及大果榆群落乔木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烧法实测优势树种各器官含碳率,研究了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大果榆不同龄级枝条含碳率的变化幅度与蒙古栎的变化幅度差异最大(2.46%),3种树种各自不同龄级枝条含碳率存在显著差异;2)3种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含碳率存在差异,其中蒙古栎根系的平均含碳率(50.60%)明显比大果榆(46.42%)、水曲柳(46.25%)的高;3)3种树种器官平均含碳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8.17%53.92%,45.58%53.92%,45.58%51.44%,46.25%51.44%,46.25%51.68%。由此可知,不同树种因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含碳率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树种含碳率受器官功能不同、主要组成成分及器官生长年限的影响,各器官含碳率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植物有机碳测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有机碳含量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中总结了近20年森林植被含碳率研究的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出中国植被含碳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目前, 测定植物有机碳主要有湿烧法和干烧法, 另外也有少部分根据分子式或重量法计算植物有机碳含量。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树种、不同树种不同器官、相同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差异显著, 另外, 木质组成、器官的相对位置、干燥温度、地区差异、种源、气候、立地等因素对含碳率有一定影响。林下植被是森林碳储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研究很少涉及林下各层植被。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为:1)相同树种在不同区域的含碳率稳定性; 2)在提高碳储量估算精度的前提下精炼含碳率的影响因子; 3)补充时间序列上含碳率的差异性; 4)加强对林下植被含碳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每种林分类型主要树种的含碳率是研究该林分类型碳汇量的关键因子。利用从黑龙江省6个地市不同林分类型采集到的18个树种各器官(干、枝、叶、根)以及各林分类型的林下植被、枯枝落叶及土壤各层的样品,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湿烧法进行含碳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8个树种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变化范围为40.52%~53.23%,平均含碳率为46.82%;各林分类型枯枝落叶含碳率较高,达到35.76%~52.57%,土壤A层含碳较低,B层较A层更低。  相似文献   

5.
毛竹等11种浙江省碳汇造林树种含碳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加热法对毛竹等11种浙江省碳汇造林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并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浙江省主要树种含碳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毛竹,根部含碳率高,叶部含碳率低;第二类为松类、檫木和杉木,含碳率高;第三类为硬阔中的木荷、青冈和软阔中的桤木.生长速度较快;第四类为软阔中的枫香和硬阔中的山杜英。各树种各部分含碳率均在45.21%~53.88%之间,毛竹、针叶树种各组分的含碳率总体上比阔叶树种高1%~3%,毛竹林、针叶林的含碳率远远高于阔叶林。各器官含碳率可以分为3类:其中干部归为一类,根部和枝归为一类,叶部独立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各植物组分含碳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集会同县广坪林区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杉木树干(去皮)、树皮、枝、叶、根系样品和灌木的干、枝(叶)和根样品与草本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样品以及林内的枝、叶、果和碎屑凋落物和枯死根,用干烧法测定其含碳率。结果表明:杉木各器官含碳率大小的顺序是:树皮>树叶>树根>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干、树枝含碳率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树根含碳率随着树木年龄增大出现波动。林冠下草本植物的平均碳含量比木本植物低,且草本植物间碳含量差异要比木本植物间大。林龄对凋落物同种组分碳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凋落物的碳含量即使在同一龄级也存在较大差异。枯死根系的碳含量要低于地上凋落物各组分的碳含量,林木各器官活有机体内的碳含量均大于相应死有机体(凋落物)内的碳含量。  相似文献   

8.
思茅松人工中幼林的含碳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云南省思茅松集中分布区不同林龄的思茅松人工林含碳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思茅松人工林林木主干与其它构件的平均含碳率存在显著差异,主干的含碳率最高(48.48%),由基部向梢头含碳率呈下降趋势,其它构件的含碳率依次为树枝(48.13%)、主干皮(47.49%)、松针(47.27%)、球果(47.02%)和树根(46.80%)。在所测定的4个径级组中,径级组1(16~30 cm)林木主干的平均含碳率(48.43%)显著高于其它小径级组,小径级组间的含碳率差异不明显;树枝、主干皮、松针、球果和树根的含碳率在不同径级组间的差异不明显。思茅松人工中幼林单株的全株含碳率为47.91%。  相似文献   

9.
研究52 个乔木树种纯林的碳储量,分析其固碳能力差异,为碳汇造林选用乔木树种提供参考 依据。以广东省东江林场11 年生的乔木树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52 个树种生长量和树干、树枝和 树叶的含碳率。按照平均木法,算出平均木生物量,结合平均含碳率、林分密度与保存率,估算碳储量。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碳储量差异极大,最高碳储量(厚荚相思Acacia farnesiana)比最低碳储量(紫 玉兰Magnolia liliiflora)相差约20 倍,年均碳储量在10 t/hm2 以上的树种有含羞草科的厚荚相思、大叶 相思A. auriculiformis 等5 个树种,年均碳储量在5~10 t/hm2 的有灰木莲Manglietia glanca、红荷Schima wallichii 等18 个树种。以保存率和单位面积碳储量2 个主要性状作聚类分析,可将52 个树种按固碳能力 划分成4 种类型的碳汇树种。  相似文献   

10.
木材碳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木材碳素的储存量、木材储能、人工林木材固碳增汇与优质木材培育技术及木质产品固碳延伸等方面。文中简述了木材碳学研究中木材固碳量与含碳率、木材固碳量的影响因素、木材固碳量与木材热值的关系以及木质材料固碳量和固碳延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西伯利亚云杉为对象,运用假设检验与回归分析,对其含碳系数进行逐步分析。结果表明:干材上部、根茎的含碳系数大于同一器官其他部位;地上部分平均含碳系数为0.456 5;全株不同器官平均含碳系数为0.461 9,大小顺序为干皮树叶树枝树根干材;云杉各器官及全株含碳系数相对稳定,不随胸径、树高、年龄等因素变动。建议根据不同树种采用相应实测含碳系数。  相似文献   

12.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测试获得柏木整株及各器官的含碳率、生物量(共计采集样株56株),建立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柏木各器官生物量按大小排列为干(46.45%)>根(22.87%)>枝(15.80%)>叶(8.56%)>皮(6.33%)。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为77.13%,地下部分占22.87%。(2)柏木单株总平均含碳系数为0.4903±0.0197。各器官含碳系数按大小排列为枝>干>叶>皮>根。干的含碳系数与根、皮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的含碳系数仅与皮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皮的含碳系数仅与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枝和叶的含碳系数仅与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地方柏木各器官含碳系数略有差别,变化幅度为0.44~0.57,金堂县柏木整株和...  相似文献   

13.
东北落叶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森林碳储量监测日益受到重视,而含碳系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计量指标。以东北落叶松为对象,利用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大都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干皮(树枝(树叶(树根(干材;树干上部的含碳系数明显大于中部和下部,但中部和下部的含碳系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大小树根的含碳系数差异不显著,树根与地上部分的含碳系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器官的含碳系数相对比较稳定,与林木直径和树高等因子无关,但全树尤其是树根生物量的含碳系数与起源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1980-1999年乔木燃烧释放碳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时空格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主要乔木树种1980-1999年间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林区20 a间各林型过火面积分别为:兴安落叶松林437 947.34 hm2,樟子松林20 938.70 hm2,针阔混交林142 526.95 hm2,白桦林168 531.57 hm2,蒙古栎林1 374.97 hm2.2)通过MultiC/N3000测定得出各树种地上部分含碳率平均数值,兴安落叶松为42.34%,樟子松为41.20%,白桦为42.01%,山杨为39.21%,蒙古栎为39.79%,2种针叶树平均含碳率为41.77%,3种阔叶树种林分平均含碳率为40.30%.主要乔木树种地上部分平均含碳率值均小于目前国际通用的0.45. 3)大兴安岭林区20 a间各类型森林火灾乔木损失生物量为7.31×106~11.57×106 t.其中,落叶松林乔木损失量占总损失生物量的61.80%~62.38%;其次为白桦林,占总损失生物量的26.53%~26.81%.4)大兴安岭林区20 a森林火灾乔木释放碳量为3.04×106~4.78×106 t,平均每年释放碳量为1.52×106~2.39×106 t,占全国森林火灾释放碳量的7.51%~11.81%.各乔木树种中落叶松火灾释放碳的比例最高,约占总释放量的2/3左右;其次为白桦,占总释放量的1/4左右;其他树种释放较少,共占1/12左右.研究结果将为正确认识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碳平衡及评价森林火灾对全球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6年生白榆热值与含碳率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乔木白榆的茎、枝、根热值、灰分、化学组分、含碳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白榆乔木不同器官的热值变化是各组分干的热值均大于皮的热值.不同器官的热值为主干干(19.272 kJ·g<'-1>)>根干(18.881 kJ·g<'-1>)>侧枝干(18.738 kJ·g<'-1>)>主干皮(17.145 kJ·g<'-1>)>侧枝皮(16.021 kJ·g<'-1>)>根皮(15.326 kJ-g<'-1>);不同器官的干的灰分含量在0.94%~1.36%之间,皮的灰分含量为9.78%~10.91%,白榆的热值与灰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908,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相同;木质素和纤维素可能是影响热值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与热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热值与含碳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47.  相似文献   

16.
许淮江 《绿色科技》2022,(2):50-51,55
对泉州森林公园不同年龄阶段(10年、20年、30年)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含碳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阴坡相对于阳坡凋落物碳含量相对较大,这主要由于马尾松自身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马尾松属阳性树种,特喜光,阳坡阳光充足,水热条件适合其生长,故阳坡凋落物碳含量较大.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疆8年生银新杨热值与含碳率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乔木银新杨的茎、枝、根的热值、灰分、化学组分、含碳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热值为主干皮(19.701 kJ.g-1)>主干干(18.653 kJ.g-1)>侧枝皮(18.512 kJ.g-1)>侧枝干(18.135 kJ.g-1)>根干(18.075 kJ.g-1)>根皮(17.106 kJ.g-1);干的灰分含量在0.80%~1.69%之间,皮的灰分含量在8.05%~9.63%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的热值与灰分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皮的热值与灰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58;木质素和纤维素与热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热值与含碳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856。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中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的100个杉木林和80个马尾松林的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近年来我国建立的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对改进IPCC法、生物量模型法和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即方精云法)3种方法按一元和二元模型共6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同时,基于改进IPCC法一元和二元模型的生物量估计值,用平均含碳系数法、组分含碳系数法和固定含碳系数(0.5或0.47)法分别对碳储量进行估计。[结果]用二元生物量模型法得到的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样地的总生物量分别为320 Mg和331 Mg,一元生物量模型法的结果分别相差0.9%和6.2%;改进IPCC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3.6%和-11.9%,马尾松林分别相差-8.5%和-19.6%;而方精云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6.65倍和6.60倍,马尾松林分别相差-14.3%和-18.0%。平均含碳系数法和组分含碳系数法的碳储量估计结果,杉木林仅相差0.2%,马尾松林相差约0.4%;固定含碳系数法的估计结果因树种而异,对杉木林要低估0.6%5.4%,对马尾松林要低估3.3%9.1%。[结论]对生物量的估计,采用生物量模型法准确性最高,而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其预估精度要高于林分水平的模型;IPCC法是基于材积源的通用方法,将其中的缺省参数改进为可变参数模型,可大大提高方法的适应性;方精云法只是基于IPCC法所建立的林分水平模型在大尺度上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其精度要低于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法,不适于中小尺度应用。对碳储量的估计,采用平均含碳系数法与组分含碳系数法差异很小,但采用固定含碳系数法则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造林树种的碳汇效应,采用生长锥取样法对黑龙江省5个造林树种进行含碳率分析,并考察了含碳率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造林树种含碳率在0.490±0.014(樟子松,S朝向)~0.439±0.018(杨树,N朝向)之间变化,在S(南)和N(北)朝向上,樟子松的含碳率均较高,其次为白桦和落叶松且含碳率相差不多,红松和杨树的含碳率较低。造林树种含碳率与土壤性质相关性研究表明:S朝向,樟子松含碳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R=0.571,P0.05),与土壤总碳呈显著负相关(R=-0.552,P0.05);白桦含碳率与土壤总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58,P0.05)。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利用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对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推算。结果表明:水源区总生物量为2 212.25万t,总碳储量为1 103.35万t;阔叶林碳储量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6.5%,其中栎类最多占82.1%;幼龄林碳储量占用材树种的90.9%;研究区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22.08t/hm2。研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