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西部开发、生态先行和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杨树苗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各地兴建起许多苗圃,大量培育杨树苗 (以下简称杨苗 )。对杨苗病害管理若跟不上,往往出现不合格苗,影响杨苗的质量和产量。现将杨苗常见病害介绍如下:   1.杨苗灰斑病 (别名灰霉病、黑脖子、整头苗、黑茎苗、枯斑病 )   (1)发生与危害:该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危害多种杨树,以幼苗、幼树受害最重,病叶早落、嫩梢枯顶,造成多顶苗,不符合造林要求,是育杨苗的大敌。   (2)识别:主要发生在叶上及嫩梢上,有三种类型。   灰斑型…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松枯梢病在我国蔓延速度加快,危害不断加重,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森林病害。文章详细阐述了环境因子、虫害、人为因素等有关因素是如何影响松枯梢病发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樟子松幼苗立枯病,发病幼苗死亡率很高,轻则造成苗木减产,重则造成苗木绝产。近几年,内蒙古大杨树地区一些苗圃这种病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大扬树林业局宜里林场苗圃,由于这种病害的危害,苗木产量一直上不去。预防松类幼苗立枯病,成了大杨树地区各苗圃的一项亟待  相似文献   

4.
松枯梢病是一种发病广、危害大、历史久的世界性病害。我国1980年开始研究此病,其症状有枯叶、枯梢、丛枝、根腐、软枝等,其病原Diplodia pinea对松枯梢病的研究,今后将在衰退病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并可能利用计算机模型化来区分该病的诱导、激发、促进因素等各致病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枯梢病是一种危害严重,蔓延迅速的危险性病害。从苗圃的幼苗到幼树、成林都能被害。危害严重的整株枝梢枯死下垂,轻者部分枝梢枯死,影响生长,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列为我国的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一九七一年就在我省丹东地区部分公社发生过,据最近在该地区的丹东市郊、东沟等县部分地区调查,又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个别地区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工林受害。目前,在宽甸、凤城等县有扩大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具腐生性,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的寄主主导病害。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采取以营林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枯梢病是我国东北三省落叶松人工林新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从1972年开始发现到目前仅几年时间,竟由零星点块状发展到成片发病,且有逐年扩大蔓延趋势。树木得病后轻者造成枯梢,影响生长,尤其高生长;重者则树冠呈扫帚状丛枝,不能成材,甚至死亡。这种毁灭性病害将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之一。症状从幼苗到幼树以至大树均能被害,以十几年生幼树发病严重。只当年生的新梢染病,树冠上的枯梢也都是当年新梢发病枯萎而残留下来的。病害一般先从主梢开始,以后由树冠上部的枝梢逐渐向下扩展蔓延,罹病的新梢渐渐退色,并略有缢细,染病枝梢顶端多数弯曲下  相似文献   

8.
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湿地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近年来陕西省安康、汉中、西安等地、市的一些县广为引种,长势很好,但自1983年以来,在安康县境内引种的5年生湿地松上,发生了一种危险性的传染病一湿地松枯梢病,造成幼树大量枯梢,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有碍于引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松枯梢病[Diplodia.pinea(Desm.)kickx.]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国外对该病的研究较多,国内只对樟子松枯梢病有较系统的研究。湿地松枯梢病未见有报道。为此,于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是东北山地、水源林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它喜干燥、耐瘠薄,在沙土和山地砾沙土壤上生长良好,是人们所喜爱的造林树种。目前许多苗圃都在大量发展樟子松育苗,为了促进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止苗木病害的传播蔓延,现将樟子松苗木针叶上的一种新病害——樟子松黑点针枯病(苗赤枯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松树病害,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该病原菌很少侵染危害15 a生以下的森林,主要对于一些生长不良樟子松林,如干硬的土壤、根系的生长受限的装饰树,受干旱、冰雹或雪害的林分以及郁闭度过大、昆虫危害或其他机械损伤等均易使樟子松感病.对有关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做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松枯梢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范围广,危害重,严重威胁林业生产及生态安全.该病病原菌组成多样,存在基因型的分化.该文对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多样性、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藉以为我国松枯梢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枯梢病是一种危害严重,蔓延迅速的危险病害,据介绍该病原发现于日本,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的林区有大面积发生。在学习外地有关材料的基础上,1978年夏季调查了本场落叶松人工林发病情况并对落叶松枯梢病发病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现将调查及研究情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的松枯梢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我省长春、吉林等地林区或市区的部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l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的针叶、枝梢发生枯死现象。两年来,除了对这些树种上的其他病虫害进行诊断鉴定外。笔者疑为某些病状极有可能是松枯梢病所致。为此,从1997年3月下旬起,在长春市净月潭,以10天间隔定期取样,进行镜检和培养观察。于7月下旬开始,在受害部位出现大量子实体,经鉴定证实,确为松枯梢病。此病病原为松色二泡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属球壳菌目,球壳孢科,色二抱属。分生抱子器…  相似文献   

14.
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以来,在湖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主要分布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京山、咸宁、崇阳、鄂州、阳新、红安、襄樊等县市。病害发生而积占各地火炬松和湿地松面积的20-50%,发病株率28. 6-100%,病梢率7. 7-96. 0%。轻病林分林木生长势下降,重病林分林木成片死亡或濒于死亡。乃我省发展国外松生产的主要障碍。病害症状表现主要有梢枯、溃疡、枯针等三种类型。梢枯为其典型症状。经多次采集病梢,反复镜检、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实在我省导致火炬松和湿地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与有关文献报道的 DiplodiaPinea(Desm.)Kickx 类似。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梢和病针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大量散发,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在林木生长抽梢期的4-9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在降雨少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在石灰岩、流纹岩、片麻岩发育成的土壤上生长的林分发病较第四纪粘土上的林分重。火炬松发病普遍较湿地松重。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章古台 ,松枯梢病 Sphaeropsis sapinea主要发生在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 ,树龄越大 ,病害越重。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放散与传播 ,降雨节律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孢子的扩散期、高峰期和数量。降雨量大的年份 ,孢子放散数量多 ,病害发生重。人工接种树木发现 ,从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无需伤口即可直接侵入当年新梢并使之枯萎。病菌的侵入时期主要在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此间也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野外自然条件下 ,病害自 7月份开始发生 ,8月中下旬发展最快 ,1 0月份停止。樟子松是最易感染松枯梢病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6.
周琦  魏霞  马晓乾  邓勋 《林业科技》2010,35(1):26-29
主要在东京城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中,针对樟子松枯梢病建立35块固定标准地,并对标准地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林分因子、林木营养状况等的综合调查,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枯梢病危害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病情指教与林分及立地因予相关性分析,得到与病害发生相关性显著的林分立地因子,其中坡向、林龄、土质、混交树种与病情指数相关性显著。另外。修枝、清林、除针、营造混交林等营林措施都对病害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枯梢病在我省是一种危害面积大发病重,蔓延速度快的真菌性病害。给我省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解决该病害防治问题,1979年组成了辽宁省枯梢病防治试验协作组,以丹东和本溪两地为试验基地,对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规律与立地因子的关系,以及枯梢病的防治技术做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银杏枯梢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银杏树种的扩大栽培,在苗木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病害——银杏枯梢病。该病致使银杏生长顶端坏死干枯,严重影响苗木生长量、产叶量,减少了经济收入。若发生在嫁接树上,则影响树冠伸展。1996年5月下旬,笔者在江苏海安县青萍乡环西村2年生实生银杏苗圃中发现银杏枯梢病,随后又在青萍等乡镇零星栽植银杏上见有少量同样的病害。为寻找病害的防治方法,笔者于1996~1997年间进行了调查、观察记载,并开展了防治试验。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1发病时间经1996~1997年两年时间的观察记载,病害约在5月中旬,即银杏当年春梢生长高…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章古台地区,通过野外观测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 Uhler若虫的耗水量、虫口密度及不同松树树种受害情况,研究松沫蝉的耗水及其危害。结果表明:06:00—18:00松沫蝉2~4龄若虫的耗水量最大,平均为每千头耗水800~1000 g,1龄若虫次之,5龄若虫最小。松沫蝉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赤松P.densiflora上的虫口密度没有显著差异,显著大于在油松P.tabulaeformis上的虫口密度。赤松和油松承受松沫蝉危害的能力较强,没有发生枝梢枯黄的现象,樟子松承受松沫蝉危害的能力弱,且林龄越大受害越重,36年生和44年生的新生梢枯死率分别为25.2%和42.7%。樟子松受害轻时,枯黄的嫩梢在树冠上呈斑点状分布;受害重时,从顶梢逐渐向下枯黄,有的整株死亡,且林缘比林内受害重。樟子松受害严重的原因应该是松沫蝉和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的双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专家透露:近年来江苏省多处发生一种松树真菌病害——松枯梢病。该病为害树种之多(已发现危害松柏类16种),蔓延之快、发生面积之大均超过目前流行的任何松树病害。该病害在江苏省盱眙县林场的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各个龄组的人工林的发病面积达该场松树林面积的60%左右,江浦县的老山林场、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句容县林场等处松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