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北部膜下滴灌棉田的蒸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的涡度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北部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生育期的蒸散变化特征及蒸散量。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蒸散量与净辐射的日变化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午间蒸散强度最大;播种-出苗期、苗期和吐絮期蒸散量主要受净辐射控制,蕾期与花铃期蒸散量主要受叶面积指数控制;在现行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下(年灌溉定额340~390 mm),除吐絮期外,其他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可以满足棉田蒸散耗水;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平均日蒸散量分别为1.8 mm/d,1.7 mm/d,3.7 mm/d,3.8 mm/d和1.2 mm/d,全生育期蒸散量为514.3 mm。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灌区棉田蒸散与棵间蒸发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塔里木灌区棉花合理灌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根据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的地面沟灌棉田土壤水分、降水量、灌水量等资料,采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了棉田蒸散量,采用自制的Micro-Lysimeters测定了棉田棵间蒸发,分析了棉田蒸散和棵间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棉田蒸散强度与棵间蒸发强度从苗期、蕾期、花铃期逐渐增大,到花铃期达到最大,吐絮期、收获期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占棉田蒸散量的比例从苗期、蕾期、花铃期逐渐减小,到花铃期达到最小,吐絮期、收获期又逐渐增大,棉花生育期内棵间蒸发占蒸散量的比例为16.49%.棉花相对棵间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随着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大相对棵间蒸发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不同磷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新疆棉田棉花磷吸收、产量和土壤磷平衡的影响,明确适合新疆棉田的磷肥种类和施用方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磷肥(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B)、磷酸一铵基施(MAP-B)、磷酸脲基施(UP-B)、磷酸一铵滴施(MAP-D)、磷酸脲滴施(UP-D),在棉花花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分别采集土壤及植物样品,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棉花各器官吸磷量和籽棉产量,并计算磷肥利用效率和棉田磷平衡。结果表明:磷酸一铵和磷酸脲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植物吸磷量高于重过磷酸钙处理,并且吐絮期时,滴施处理(MAP-D、UP-D)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基施处理(MAP-B、UP-B)增加了46.34%和105.12%。与不施磷肥和重过磷酸钙处理相比,磷酸一铵和磷酸脲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提高,且滴施处理略高于基施处理,磷酸一铵滴施处理的籽棉产量相较于不施磷肥和重过磷酸钙处理增加了41.38%和37.82%。磷酸一铵滴施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5.44%和19.59 kg·kg~(-1),且棉田磷素盈余最少,为-39.99 kg·hm~(-2)。综上,在新疆棉花种植体系中,磷酸一铵和磷酸脲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籽棉产量、磷肥利用率和植物利用土壤磷素的效果优于重过磷酸钙,且滴施略优于基施。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下间作棉田土壤水分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3年在阿拉尔垦区间作棉田中设置试验,分析间作系统中棉花种植模式和水分胁迫对土壤水分、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 0~100 cm土层,蕾期和吐絮期田间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含水量最低值出现在40~60 cm土层。花铃期田间土壤含水量先降低再升高,而后又降低,拐点分别为40~60 cm土层和60~80 cm土层。2蕾期,M2W4、M2W2、M2W3、M1W4土壤含水量较高。花铃期,M2W2含水量较高。吐絮期M2、M3模式土壤含水量整体较高。3同一模式下,棉花单株产量最高的是W2水分处理(4 500 m3·hm-2);同一灌水量处理下,单株产量经济效益最高的是M2模式(距红枣行距1.0 m处种植棉花)。综合考虑,距幼龄红枣行距1.0 m处种植棉花,配合滴灌水量4 500 m3·hm-2利于棉田发挥最大生产潜力,也利于单株棉花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氮肥和土壤质地对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氮肥和土壤质地对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棉花全氮含量以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处理对各质地土壤棉花平均全氮含量表现为N2(施氮量340 kg·hm~(-2))N1(施氮量240 kg·hm~(-2))N3(施氮量480 kg·hm~(-2))CK(不施氮处理);(2)同种质地下棉花各器官全氮含量在铃期之前表现为叶花蕾茎;铃期之后表现为叶铃茎,不同质地条件下叶、花蕾、花铃、茎中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砂土壤土黏土;(3)相同灌水条件时,N2处理下棉花单株铃数壤土与黏土差异不显著;N1处理下棉花单铃重砂土与壤土、N3处理下壤土与黏土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砂土、壤土、黏土分别以256.00 kg·hm~(-2)、287.34 kg·hm~(-2)、369.25 kg·hm~(-2)的施氮量能够达到最高目标产量。建议在新疆干旱区滴灌砂、壤棉田采用以上研究结果,黏土氮肥投入可酌情降低并无机-有机肥料配施,以达到节肥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4个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及其对照常规棉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试剂盒法检测其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Bt蛋白残留,同时比较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棉花根际土壤中Bt蛋白的残留量在蕾期达到最大;在整个生育期4个品种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P<0.05),其中鲁棉研28号在蕾期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1 029.66%,鲁棉研36号在蕾期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2 573.45%,山农棉8号在苗期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1 208.89%,鑫秋4号在花铃期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793.18%。(2)棉花根际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在苗期最高,吐絮期最低,且在部分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与对照常规棉差异显著;铵态氮含量在苗期最高,吐絮期最低,4个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在蕾期、花铃期均与对照常规棉差异显著;速效磷含量在苗期最低,吐絮期最高,其中鲁棉研28号在蕾期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10.29%,鲁棉研36号在苗期显著高于对照常规棉6.77%。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和生育期是影响棉花根际Bt蛋白残留量、速效养分含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类化肥对塿土吸附解吸铅、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塿土对重金属Pb和Cd的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氮、磷化肥对重金属Pb、Cd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添加不同种类肥料能够改变塿土对Cd的吸附量,对Pb影响不大;土壤对Pb~(2+)的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好,对Cd的吸附曲线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拟合均能达到显著水平(P0.01);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可以看出,除磷酸二氢钾促进了土壤Cd的吸附,其余肥料的添加均抑制了土壤对Pb、Cd的吸附量。在解吸过程中,Pb的解吸过程受肥料影响显著,含磷肥料能促进铅解吸率的增大,解吸率最高可达90%以上。由于添加不同类型的肥料影响了土壤对Pb、Cd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因此,在已经受到Pb、Cd污染的农田进行耕作时,应谨慎选择施用对Pb、Cd影响强烈的磷肥,以避免增加Pb、Cd的迁移对作物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棉田除草剂氯胺嘧草醚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胺嘧草醚为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新型棉花田除草剂,本文于2014年和2015年在多地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该药剂的棉花安全性、杂草防效、杀草谱、持效期及推荐剂量等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在多数试验点对棉花表现安全,而在部分砂壤和碱性土壤条件下使用高剂量防治则有一定药害风险,需降低剂量使用;氯胺嘧草醚杀草谱较广,棉田多数杂草对其敏感;与对照药剂乙草胺和二甲戊灵相比,供试药剂在150g/hm~2剂量下的总草防效略低,而在225或250g/hm~2剂量下的总草防效与对照药剂基本相当;氯胺嘧草醚在药后15d开始发挥药效,持续期在45~60d左右,持效期较长;推荐该药剂在棉田的使用剂量为225~250g/hm~2,而砂壤和碱性土壤条件下需降低用量到75~150g/hm~2。该药剂在棉花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然后覆膜,兑水量40~50kg/667m~2,可以用于棉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  相似文献   

9.
北疆常年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从年内变化与年际变化两个方面,分析新疆典型绿洲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内,土壤盐分整体随生育期的顺延而呈下降趋势,其中5月上旬(苗期)、7月中旬(花铃期)、9月中旬(收获期)土壤盐分呈现积盐趋势;膜下滴灌4~12 a的棉田土壤存在稳定积盐层,其深度大约在60~150 cm范围内,其盐分值基本保持在0.6%上下;60 cm以上土层基本处于脱盐状态,其盐分值保持在0.2%~0.4%左右,属于非盐化土壤;膜下滴灌15 a的棉田,土壤盐分随生育阶段变化幅度较大,呈现中度盐化土特征。在年际间,膜下滴灌最初1~6 a,土壤盐分呈现持续脱盐趋势,尤其20 cm以下土层脱盐效果较为明显;实施膜下滴灌6~7 a,土壤盐分变化趋于稳定状态,各棉田出现稳定积盐层,其深度大约在80~100 cm土层,积盐层盐分值大部分保持在0.25%上下,属于非盐化土。  相似文献   

10.
以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玉米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2个处理,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0、84、168、252 kg·hm~(-2)和336 kg·hm~(-2)。结果表明,施氮量较低时(分别低于99 kg·hm~(-2)和79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施氮量较高时则相反;两条氮肥肥效曲线呈相交规律。施氮252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产9.5%和2.1%,施氮336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产7.0%和5.6%。冬小麦冬前分蘖期土壤硝态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施氮量高于84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有高于相同施氮量下不还田处理的趋势,其中0~20 cm土层N336+秸秆还田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比不还田处理提高25%(武功试验地)。冬小麦返青期土壤硝态氮较冬前分蘖期大幅降低,此期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有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趋势。周至县连续三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有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趋势,不施氮肥处理0~1 m土层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处理累积量显著提高43.4%。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与施氮量有关,施氮量较低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引起作物速效氮供应的短期(返青期追施氮肥前)缺乏,影响小麦生长,进而导致小麦减产。连续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小麦收获期2 m土壤硝态氮累积,减少向下淋溶。  相似文献   

11.
就追氮和收获期对3个青莜麦品种的产量和秸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可显著提高青莜麦产量和秸秆的蛋白质含量。沙地追氮69 kg/hm2时增产显著,青莜麦干重产量达6 023.4 kg/hm2,滩地青莜麦的产量最高,干重产量达9 013.4 kg/hm2;追氮69 kg/hm2,沙地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为12.09%和7.45%,比对照提高了6.81和3.61个百分点;追氮量在69 kg/hm2水平上,每增加69 kg/hm2,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质和真蛋白的增幅均显著下降。乳熟早期收获的青莜麦产量最高,品16的干重产量达10 916.7kg/hm2,9348的干重产量达10 700.0 kg/hm2;乳熟早期收获,粗蛋白向真蛋白的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南疆棉花施氮量及氮素平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2003年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县和北缘的尉犁县农户的棉田施氮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区内农户间施氮量差异较大,平均施氮总量达426~430 kg/hm2,过量施氮很普遍,分别有39.5%(策勒)和72.8%(尉犁)的农户过量施氮,施氮量与产量已经不相关,增加施氮已经不能增产,生产中应该遏止施氮量增加趋势,适当减少高施氮量。另外,还有6.2%~7.9%的棉田施氮量不足,这部分农户应该提高施氮量;策勒县偏重追施氮肥,单次追肥施氮量偏大,基追比为1∶5.12。尉犁县偏重基施氮肥,平均化肥基施量达171~273 kg/hm2,基追比为1∶0.48~1∶0.78,应通过减少基肥施氮量和单次追氮量,实现少量多次的氮肥施用策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养分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氮素盈余量达到87~248 kg/hm2;策勒和尉犁两个县总体上0~90 cm土壤N残留不高,只有10%~32%的棉田超过1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鱼藤酮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综合评价鱼藤酮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解吸附特性,采用批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鱼藤酮在砂壤土、黏壤土及壤土3种农业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鱼藤酮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 (R2≥0.946 8),吸附常数 (Kf-ads) 在1.52~11.39之间,吸附能力为:黏壤土 > 砂壤土 > 壤土;而解吸附常数 (Kf-des) 在1.02~4.55之间,解吸附强弱次序为壤土 > 黏壤土 > 砂壤土。鱼藤酮在砂壤土、黏壤土和壤土3种土壤中有机碳吸附常数 (KOC) 分别为982、101 7和219,而滞后系数 (H) 分别为0.687 3、0.556 9和0.892 3,表明鱼藤酮在黏壤土及砂壤土中移动性较弱,有正迟滞作用,而在壤土中移动性较强,无迟滞作用。该研究将对鱼藤酮的环境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苹果树体磷素动态规律与施肥管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果树体生物量和各器官及其皮层、木质部的磷含量和累积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果树磷素吸收、转运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3月26日至9月21日,树体生物量呈直线增加,果实采收后,生长缓慢,7月30日后,根系快速生长,植株、地上部及根系中磷累积迅速增加;枝、干和根系皮层内磷含量与累积7月30日最低,休眠期最高,皮层磷含量枝>干>根系;而木质部磷含量与累积4月30日达最低,木质部磷含量根系>枝>干;一年内,果树吸磷总量为28.72 kg/hm2,果实和叶片共带走磷素7.94 kg/hm2,7月30日至9月21日,吸收磷素18.32 kg/hm2,占吸收总量的63.8%,9月21日至1月15日,吸收磷素10.40 kg/hm2,占36.2%;苹果树(苹果产量48 t/hm2)年推荐施纯磷47.86 kg/hm2,果实收获后秋季基施磷17.33 kg/hm2,果实膨大期前追施磷30.53 kg/hm2.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地区棉花膜下滴灌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是我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该区水资源95%以上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灌溉方式为大水漫灌,水分损失量严重。为合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我们在2002~2003年进行棉花膜下滴灌用水量和氮、磷施肥量耦合试验。通过两年试验得出:在该区棉花膜下滴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溉量为393mm(3931.5m3/hm2),施肥总量为301.6kghm2/标肥,最佳产量为3353.53kg/hm2/皮棉。比当地农民大水漫灌(生育期)节水8068-50683/hm2,节肥281.3kghm2/标肥,节肥率达48%。增产皮棉1103.53kg/hm2,证明膜下滴灌是一个节水、节肥、高产的灌溉方式,应该在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锌素调节下棉花叶绿素和产量的协同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锌素调节对棉花叶绿素和产量影响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不论锌素水平高低,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都在盛蕾期最高。但在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随锌水平的变化是不同的,此结果源于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锌的代谢能力差异及光合作用积累物质的不同。锌素水平与经济产量之间呈现显著的一元二次相关关系。所拟合的肥料效应方程为y=-0.1625x2+7.8751x+280.56。但边际产量随着施锌水平的增加呈现的趋势是:快(正)-慢(正)-快(负)-慢(负)。不同生育时期,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出现最大时所需施锌量分别为:苗期为20 kg/hm2,盛蕾期为10 kg/hm2,盛花期为30 kg/hm2,铃期为20 kg/hm2,吐絮期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17.
黑液腐植酸肥料对棉花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北疆布设的3种肥料(腐植酸液体肥料HALF-A、HALF-B、HALF-C)5个施肥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黑液腐植酸肥料对棉花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常规肥料比,应用不同黑液腐植酸液体肥料,增产幅度达到8.54%~10.80%,提高单铃重0.2~0.3 g,对衣分和单株有效成铃数影响不大;(2)施用腐植酸液体肥料能够推迟棉花成熟2~4 d;(3)腐植酸液体肥料施用量2250kg/hm2以上时显著促进了棉花花后干物质的累积;(4)三种腐植酸液体肥料施用量3 000 kg/hm2时对棉花氮素养分的吸收促进作用最大,HALF-B在施用量2250 kg/hm2,HALF-C在3 000 kg/hm2时促进了棉花磷素养分的吸收,腐植酸液体肥料施用量3 750 kg/hm2以上时显著促进了棉花钾素养分的吸收;(5)施用腐植酸液体肥料对当年收获后土壤肥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