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尉犁县棉花地膜覆盖种植近30年,由于缺乏残膜回收的有力措施,造成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针对尉犁县棉花使用不同厚度地膜进行机械回收,计算出残膜回收率,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荆州市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荆州市农用地膜、超微膜使用量呈增长趋势。由于超微膜使用量大,不利于回收,利用效益较低,产业建设动力不足等原因,农用地膜回收率、利用率偏低,农田残膜危害逐年加重,在蔬菜集中产区尤其突出。建议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小于0.008㎜超微农用地膜和再生膜,建立完善生产销售易降解膜及地膜回收利用等补贴机制,促进地膜的科学合理使用和农田残膜基本回收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用地膜应用与残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31个典型县市的地膜使用、回收情况,对9个地州12种作物农田的地膜残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疆的地膜使用量较大,各县市间地膜使用、残膜回收情况差异也较大。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共同影响地膜使用量,地膜使用量与地膜回收量差异显著相关,但其与地膜回收率无明显相关关系。新疆各地州农田残膜分布差异显著,表现为北疆与南疆最高,东疆次之、西疆最少。新疆不同作物农田间残膜分布差异显著。棉田残膜是新疆地膜污染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膜污染严重且呈逐年加重的态势,地膜机械化回收是目前最主要的残膜污染治理方式,简要介绍了农田残膜回收作业机具、地膜质量的重要性、机收残膜的储运、资源化利用问题等,阐明了地膜机械化回收工作是涉及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储运和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的方法对定西市地膜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定西市废旧地膜农田平均残留量为13.6kg/hm2,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微弱。但还有近6万t的残留地膜未回收利用,或随意丢弃在农田之外,或被就地焚烧,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地膜农田残留量主要受覆膜年限的影响,覆膜年限越长,地膜残留量越大;除此之外,地膜残留量还受耕作模式和农民环保意识的影响,机械化耕作技术的推广导致农田残膜破碎度变小,深层土壤中的残膜量增多,农膜回收意识淡薄也导致农田中残膜量逐渐增多。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考核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和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6.
地膜在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膜使用初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一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了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甘肃省12个玉米主产区地膜监测点农田残膜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灌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较大、残膜碎片化严重,且地区差异大,建议通过实地验证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膜,或采用半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耙齿式残膜回收机,做好秋收后地膜回收。旱作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小、碎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异较小,建议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配套一膜两年用技术,选用滚筒式残膜回收机或小型土壤残膜清理机具,在春耕前完成地膜清理与回收。  相似文献   

7.
农田农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田农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农地膜使用量大 ,厚度薄 ,回收率低 ,自然降解力差是农地膜残留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应用规范型农地膜 ,回收残膜 ,发展降解膜及运用“绿箱政策”等解决农地膜残留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4月选择内蒙古覆膜年限为1~40 a的10个旗县的3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对各监测点农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耕地耕层(0~30 cm)土壤平均地膜残留量已高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且3个区域残留量差异明显,表现为北方高原山地区>东北湿润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农户的回收意识更加影响农田残膜量;土壤残膜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且表现为随覆膜年限增加,0~10 cm土层中的残膜含量比例减少,10~30 cm的土层残膜含量比例随覆膜年限增加而增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小面积残膜量(<4 cm2)在深层土壤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田残膜污染较为严重,10 cm以下土层中的残膜量和碎片化呈加重趋势,应加强地膜回收、生物降解膜替代等措施,以缓解区域作物种植体系中残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敦煌市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给敦煌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敦煌市农作物地膜覆盖率已达到100%,2015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57万hm2。但由于地膜的大量使用带来的残膜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称之为农业"白色革命"带来的"白色污染"。分析了农田残留地膜难以回收加工利用的原因,提出了废旧地膜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摸清河套灌区地膜使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本研究对不同作物种植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膜污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18.20~418.6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131.11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年限、作物类型、回收情况、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其中覆膜年限对残膜量的影响最大,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覆膜20年以上地块残膜量显著高于覆膜年限少于20年地块(P<0.05)。玉米种植区地膜残留量(132.77 kg·hm-2)高于向日葵种植地区(127.88 kg·hm-2)。地膜回收意识是影响河套灌区地膜残留量的重要因素,回收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或耙地带出农田,研究区地膜回收率仅为38.10%,地膜回收地块的残留量(108.28 kg·hm-2)低于不回收地块(145.03 kg·hm-2)。相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中砂质壤土残膜量最多(153.84 kg·hm  相似文献   

11.
典型棉区地膜应用及污染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残膜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棉区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以黄河流域棉区(河北邯郸)和西北内陆棉区(新疆兵团)典型覆膜棉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的方式,对地膜的应用、回收及污染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两个棉区地膜投入量差异很大,河北邯郸地区地膜投入量为33.0 kg·hm-2,农田覆膜比例为46.4%,而新疆地区地膜投入量为61.4 k·hm-2,农田覆膜比例高达84.8%.两个棉区地膜回收率基本相当,但由于投人量不同,新疆地区棉田土壤残膜量远大于邯郸地区,河北邯郸地区棉田0~30 cm土层残膜量平均为80.5 kg·hm-2,而新疆地区则达到208.5 kg·hm-2,是邯郸地区的2.59倍.残膜在土壤中主要分布在0~20 cm的耕层中.从各层次残膜分布比重来看,新疆棉田土壤残膜污染程度更深.农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已经意识到地膜污染的危害性,特别是在新疆地区,但在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技术制约,影响了残膜的回收和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2.
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本文通过试验比较了厚度0.008毫米和厚度0.010毫米2种地膜在土壤温度、湿度、棉花产量、地膜残留量及机械回收量等方面的差异,计算出残膜回收率,为大面积推广残膜回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农膜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一个地膜覆盖栽培大省,地膜已经覆盖不同农作区及不同作物,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降解速度缓慢,加上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耕地质量变劣.通过对甘肃省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分析,指出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农田残膜回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田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日趋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田地膜使用及回收现状、做法以及清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田残膜污染防治的建议,从而保障和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门源县随着农田地膜的应用面积逐步加大,使农田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全面减少农田残膜"白色污染",通过农田残膜宣传、培训、回收等工作的开展,促进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覆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农田里残留的各种地膜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农田的"白色污染"。研究农田残膜的回收和再利用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了解宁夏地区农田残膜回收和再利用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出宁夏农田残膜回收和再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以质量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进行研发和选型工作,确定适宜机型;强化财政补贴政策;制定规划、纳入考核项目等农田残膜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并探索确定适宜宁夏应用的残膜机械化回收与加工再利用配套机具技术和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赤峰市是农业生产大市,农用地膜投入量大,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为切实做好农用残膜回收工作,真正了解农业生产区内农膜回收现状,通过对赤峰市松山区地膜使用和回收情况调查了解,总结当地农膜使用的现状和回收率情况,分析残膜回收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赤峰市农业残膜回收问题相关政策提...  相似文献   

18.
收集整合来自宁夏192个乡镇农田地膜使用及地膜残留情况的调查数据,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结合软件开发工具的方式分析并建立基于Access的宁夏农田地膜残留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分为用户端和管理端2部分。利用Access数据处理与查询功能,用户可轻松实现数据储存、查看与共享,便于对农户地膜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农户科学使用地膜和正确回收残膜提供科学依据。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优化了以往较为繁琐的传统的数据记录与处理方式;可设置数据库密码,实施授权分级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系统整体实用性强、方便操作和稳定性好,适合推广应用;可根据需要设置各种查询功能,使数据管理更加灵活、方便,能够更便捷地指导和管理农户,使农户更加科学规范地使用地膜及回收残膜。  相似文献   

19.
分析地膜污染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及回收残膜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防止地膜污染的对策和方法,以保护农田的基本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1新疆农田地膜现状及危害性 1.1农田地膜的现状 地膜覆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残膜回收的有力措施,造成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1980-2007年,新疆共使用地膜约145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