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为了科学评价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选取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2 个一级指标,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医方便程度等15 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观评估指标体系。在城乡居民主观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烟台市的莱州、龙口、蓬莱、栖霞、莱阳、海阳、长岛和招远8 个县域经济的主观满意度进行了评估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烟台市县域经济满意度综合评估为比较满意,各县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发展不平衡,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待于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指数是评价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诊断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而探讨农业绿色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基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技术支撑4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主观等权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同一县(市、区)内不同指标间发展很不平衡,总指标得分较高的县(市)在生态环境上往往是短板;总指标得分低的县(市、区)生态环境指标得分都相对较高,但如何实现绿色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金塔县把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充分利用独特优势,突出绿色与特色相结合,认真谋划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初步构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熊小刚  李道和  翁贞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112-3113,3130
从生态角度看,欠发达县域的经济现状要求发展绿色经济;从比较优势看,欠发达县域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绿色经济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以江西省修水县为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依托绿色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县域经济水平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选取3大类10个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108个县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河南县域经济水平分为3种类型:一是工业主导型,二是农业主导型,三是贫困县市型.通过对各类型县市发展状况分析,提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县域经济竞争力为目标层,以人力资源竞争力、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基础条件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文教竞争力和社会福利竞争力7个指标为准则层,构建了一个含有24个指标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运用秩和比法,首先计算出了安康市9个县的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的秩和比,其次,从准则层指标的秩和比排序和目标层指标的秩和比排序对各个县城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安康市县域经济分为3大类型:第一大类型为县城经济先进型,包括旬阳县和汉阴县;第二大类型为县域经济中等型,包括紫阳县、平利县、石泉县、白河县、岚皋县和宁陕县;第三大类型为县域经济落后型,包括镇坪县.最后,从准则层指标的秩和比排序出发提出了提升各个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将熵值法、系统聚类法与GIS相结合,从经济、人口、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山西省96个县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聚类,并从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空间分异格局明显的原因,提出了调节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将熵值法、系统聚类法与GIS相结合,从经济、人口、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山西省96个县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聚类,并从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空间分异格局明显的原因,提出了调节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松  何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097-11099
选取13个评价指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2009年江苏省51个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了提升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76-178
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出发,选定了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准格尔旗2006~2010年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测度,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创新、人才、市场、投资、资源五个要素角度,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构建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运作,以期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64-165
近些年来,绿色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探索。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选择,同时也增强了县域经济特色优势、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通过对西藏堆龙德庆县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发现其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县域城镇化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要素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空间等级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陕西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陕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差异明显;关中地区处于城镇化中等以及较高水平,区域内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均衡;陕南县域城镇化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有待发展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相关研究的13篇论文为统计对象,首先对所有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类,然后计算出每一大类下各指标的使用频率,从每一大类中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作为该文的评价指标,结合咸阳市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构建出含有2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0年咸阳市11个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咸阳市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子: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财政金融和产业。这两个因子对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贡献率为71.40%。  相似文献   

15.
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156个县域2000、2004、2008和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稳定,少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类型转变发生不显著,相对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具有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由橄榄型逐步转变为金字塔型,后又变为橄榄型。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且空间集聚显著,高值集聚县域数量与分布较为稳定;除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辖区发展较快外,少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均衡发展,但成都"一核独大"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要素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空间等级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陕西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陕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差异明显;关中地区处于城镇化中等以及较高水平,区域内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均衡;陕南县域城镇化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有待发展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从经济绿色增长、资源绿色利用、环境绿色治理和绿色生活4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通过本评价体系得出的2016年安徽省各市绿色发展排名与安徽省已采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公布的排名对比,得出本指标体系更简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更加全面与合理。另外,通过分析2016年绿色发展指标指数得出安徽省绿色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昌吉州县域经济实证分析,找出乌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特征,为进一步促进昌吉州县域经济平衡、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昌吉州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对影响昌吉州"五县两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各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州"五县两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活力影响。其中吉木萨尔县县域经济综合得分最低,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以南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三大类20个指标构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与障碍度模型,对南疆地区42个县(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县域生态经济指数的总体平均得分偏低,县域之间生态经济指数差异显著。影响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密度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20.
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渐成农业的主题,县域绿色农业更是成为县域现代农业的主流及现代工业、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息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县域经济的基础、起点在农业,想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要优先发展绿色农业。站在新高度、新起点,息县农业农村局绿色农业研究团队运用农户意愿评价、区域农业发展分析、农户能值分析等宏观农业分析方法,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总结出了过去几年该县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五大成效和六大成功经验,同时指出了市场、技术、资金等三大瓶颈和短板,而且提出了在深度上、广度上把绿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的八条建议,即根植新发展理念、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创新扩大开放、擦亮并叫响品牌、建立健全合作模式、确保农户合法利益、落实落细关键技术、全域推进绿色农业,以期为该县绿色农业发展探新路、布新局提供帮助。该研究对全国县域绿色农业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