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从理论上促进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2号为材料,对不同密肥组合下镇麦12号的产量、品质和净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2号的籽粒产量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籽粒产量开始下降;在225万~37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增加追氮量能显著提高镇麦12号籽粒的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稳定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优质优价是决定镇麦12号获得更高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肥料组合促进量质协调来实现净效益的提高。在该试验条件下,追氮量(以氮计)为150 kg/hm~2、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时,能够促进镇麦12号量质协同提高,净效益和投入产出比最高,分别为2 091.5元/hm~2和16.7%。  相似文献   

2.
选择9个优质小麦新品种(系),与对照品种镇麦10号进行对比试验,参照苏南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以产量、生育特性、抗逆性等性状为依据,筛选适宜昆山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和综合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系)。结果表明,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平均产量为5838.0kg/hm2,产量水平在4779.0~6568.5kg/hm2之间,不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水平差异较为明显。镇麦12号、镇麦15和镇麦18产量高于6000.0kg/hm2,较对照镇麦10号分别高出9.78%、9.20%和7.52%,增产显著。其中镇麦15产量次高且抗逆性最好,适宜在昆山地区示范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昆山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和综合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系),选择10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参照苏南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以产量、生育特性、抗逆性等性状为依据,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产量在4 779.0~6 568.5 kg/hm2之间,平均产量为5 838.5 kg/hm2,不同品种(系)间产量水平差异较为明显。镇麦12号、镇麦15和镇麦18产量高于6 000.0 kg/hm2,较对照镇麦10号分别高出9.78%、9.20%和7.52%,增产明显。其中,镇麦15产量较高且抗逆性最好,适宜在昆山市示范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鹤麦801最佳播种期与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鹤壁旱地对小麦品种鹤麦801播种期与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与密度对鹤麦801产量均有明显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品种在鹤壁旱地种植的最佳播种期、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日、270万株/hm~2,在该播期和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7 642.9 kg/hm~2。播期×密度互作效应表明:早播、合理密植可获得较高产量;而在晚播情况下,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宁强县发生频率高,每年发生早且重,推广抗(耐)条锈病品种是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宁强县主栽小麦品种抗(耐)条锈病性能,开展了小麦不同品种抗条锈病对比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7 d调查1次,详细踏查每个小区,调查发病情况,至乳熟期为止。试验结果表明,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苗期不易发病;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商高2号4个品种穗期发病较轻或不发病,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蓉麦2号、商高2号、川育25、绵阳31产量表现较好,折算产量均超过450 kg/亩,最高为523.9 kg/亩,最低为453.7 kg/亩。综合各品种苗期和穗期条锈病、白粉病发病情况及产量表现,生产中建议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蓉麦2号、川育25,适度种植商高2号,淘汰高度感病、产量表现欠佳的绵阳19。  相似文献   

6.
在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以6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调查边行与内行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性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边行优势特性,筛选适宜麦棉套作模式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邢麦4号边行优势明显,小麦产量达到6 919.0 kg/hm~2,是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7.
明确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2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可为指导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采用二因素(品种、密度)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当地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邯6172和衡4444为试验材料,基本苗密度均设300万、375万和450万株/hm~2计3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重、有效分蘖成穗率、收获指数等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其中,济麦22在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邯6172和衡4444均在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并分析了各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下形成高产的主要原因。另外,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使小麦在生长中后期形成较多的干物重、次生根条数和单株分蘖,且有效分蘖成穗率高,主茎穗长较长,有效小穗数多、无效小穗数少,容重和收获指数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小麦品种淮麦22在阜南县种植的最适宜播期及播种密度,于2019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10月10~20日播种,淮麦22全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达到7215.76~7837.45kg/hm~2;播种密度以基本苗300万~360万株/hm~2为最佳,产量达到7325.98~7456.13kg/hm~2。  相似文献   

9.
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开展了9个小麦品种比较试验,考察其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产量均在4500kg/hm2以上,其中,苏隆128和扬麦25达到6000kg/hm2以上,丰产性和抗病性均较好,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九麦2号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抗倒性一般;宁麦24、镇麦9号和扬辐麦2号作为新引进品种,单产均在4500kg/hm2以上,具备丰产潜力,可以在本地区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昆山市种植的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笔者以近几年审定的7个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镇麦10号为对照,参照苏南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比较不同品种的综合生产力。结果表明,镇麦12号、镇麦15、镇麦18和扬辐麦5145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镇麦15、镇麦18、扬麦28和扬麦29的抗逆性表现较为强势。综合比较分析产量、抗逆性、生育期等,适宜昆山市扩大示范并推广种植的优质丰产小麦品种为镇麦15和镇麦18,建议对镇麦12号和扬辐麦5145继续试验并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白湖地区小麦不同播期适宜播量,2015—2016年在白湖地区进行小麦不同播期试验,调查了小麦成苗率、生育进程、群体动态、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随着播期的推迟,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对产量影响极显著,2015—2016年扬麦13适播麦产量可达到8 250 kg/hm~2以上,晚播麦与适播麦相差750 kg/hm~2左右,迟播麦与晚播麦相差1 500 kg/hm~2左右,过迟麦与晚播麦相差3 000 kg/hm~2左右。因此,白湖小麦6 00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可靠播种期在11月20日以前,临界播种期在11月25日左右,这与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和白湖气候特点理论推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淮麦45(参试名称为淮麦140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28和淮麦25杂交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2014年在江苏省预备试验中,比对照淮麦20增产11.07%;进入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9 215.4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2.87%;进入2016—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9 721.9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7.48%;推荐进入201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 846.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49%。淮麦45不仅产量潜力高,而且植株较矮,株型松散适中,抗逆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13.
在降低氮肥施用量的前提下,为确保江苏省江阴市小麦产量和种植效益,现从品种筛选、播种方式、氮肥运筹等方面,对江阴市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麦25"的理论产量高、抗病性好,可作为江阴市高产、抗病小麦品种进行推广种植;通过耕翻后机条播再开沟覆泥的播种方式,能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从而显著提高其理论产量;在小麦全生育期施用纯氮240 kg/hm2(即比常规施肥降低纯氮用量30 kg/hm2)的基础上,采取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7∶0∶0∶3的氮肥运筹方式,理论产量与常规施肥(施用纯氮270 kg/hm2)相近。  相似文献   

14.
在平凉市崆峒区对12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品种对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普冰151、陇育8号、陇鉴110、中麦175、陇育5号折合产量依次为5 251.5 kg/hm~2、5 203.5 kg/hm~2、5 155.5 kg/hm~2、5 109 kg/hm~2、5 034 kg/hm~2,分别较陇育4号(CK)增产9%、8%、7%、6.1%、4.5%,5个品种性状表现好,适宜在崆峒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以龙薯9号、心香和普薯32号为试验材料,探究豆-薯-麦三熟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甘薯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熟制下品种特性是决定甘薯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键因素,种植密度对甘薯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对甘薯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心香在6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18 706.44 kg/hm~2和16 901元/hm~2;龙薯9号在6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29 939.88 kg/hm~2和9 568元/hm~2;普薯32号在6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8 706.44 kg/hm~2,但经济效益为负。在江汉平原豆-薯-麦三熟制下,甘薯品种心香在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从市场上搜集10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通过调查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指标,筛选出适宜麦棉套作的高产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婴泊700株高适中,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为537.5万穗·hm~(-2)、44.5粒和44.2 g,小麦产量达到7 71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是适宜麦棉套作模式下的高产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乐麦L598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豫麦70-36为母本、豫麦4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12—2013、2013—2014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341 kg/hm~2和9 012 kg/hm~2,分别较对照皖麦52增产4.7%和8.05%;在2014—2015年度安徽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皖麦52增产6.37%。2015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6005。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性,适宜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河南、陕西、山东、江苏等省相近小麦生态区也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小麦秸秆肥的应用效果,开展了小麦秸秆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倍秸秆+减量肥区[秸秆肥3 000 kg/hm~2+45%复合肥(20-12-13)525 kg/hm~2]产量最高,为7 134.0 kg/hm~2,较空白对照区增产33.75%;其次是秸秆+减量肥区[秸秆肥1 500 kg/hm~2+45%复合肥(20-12-13)525kg/hm~2],产量为7 066.5 kg/hm~2;常规施肥区[45%复合肥(20-12-13)750 kg/hm~2]产量居第3位,为7 000.5 kg/hm~2。  相似文献   

19.
7个玉米品种在宁县旱地的引种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宁县旱塬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7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及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幼苗长势较强,出苗均匀整齐。产量因品种特性在不同密度下表现出差异,在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时以陇单339折合产量最高,为13 920 kg/hm~2;金穗1203、陇单8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13740、13 160 kg/hm~2。在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以先玉335折合产量最高,为13 720 kg/hm~2;吉祥1号折合产量较高,为12 440 kg/hm~2。且这5个品种综合性状良好,抗病、抗逆性强、丰产及适应性好,建议今后在全县范围里选择各自适宜种植密度推广。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了泛麦7030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每穗实粒数、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分别达40.6粒、16.3个、45.1 g、94.1%,产量也最高,达7 511.20kg/hm~2;10月1日播种的次之(产量7 109.29 kg/hm~2),10月21日播种的小麦最差,产量仅为6 615.29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