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抓住社会贫困的根源和问题,为无产阶级人民提供理论基础,给贫困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带去信心和动力。经过领导人的不断实践探索,2013年在湖南“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首次得到提出。我国将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落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反贫困事业中结合实际进行实践并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反贫困道路。本文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域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原理中国化的新实践及对我国减贫事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毛泽东、邓小平等脱贫理论和我国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提出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构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扶贫格局,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创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动了精准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深化,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中国农民上楼所面临的五大贫困类型,具体有生计贫困、文化贫困、关系贫困、权利贫困和社区贫困.分析了这五大贫困类型产生的原因,并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根据这五大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4.
甘肃科技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贫困成因以及主要扶贫模式和反贫困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与扶贫目标瞄准的演进历程,指出了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扶贫的重点方向。系统总结了甘肃省"十二五"科技扶贫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科技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了甘肃"十三五"科技扶贫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方向、重点任务,以及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扶贫模式的作用机理与评析--以新疆以工代赈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新疆以工代赈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评析为实证基础,从区域系统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扶贫模式的作用、实现成效过程的理论分析,研究和阐述了扶贫模式作为一种外部推动力,如何实现将外生性资源转化为贫困人口和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使扶贫过程成为增强社会资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与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缘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反贫困在新疆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研究发现,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疆三地州,贫困率较高,少数民族占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财政均出现高额赤字,收支矛盾极为突出,对上级财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及原因分为六类:生态贫困、地域贫困、民族贫困、文化教育贫困、市场竞争引致性贫困和制度性贫困,并在此基础上从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赋权式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习近平关于扶贫论述的源头、演进、内涵及实施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反贫困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141-143
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精准扶贫实践成效显著,在扶贫攻坚战略实施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黔西南州的具体举措和推行方式富有地方特色,深入探究其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是对多民族聚居山区反贫困经验的一种总结。透过表象看本质,将黔西南州反贫困经验作相应的理论提升,可为将来贵州乃至全国的扶贫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模型,从而起到见微知著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对于贫困的认识与分析是我国当前扶贫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构建良好和谐的基层组织与受助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一直是我国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访谈与实地调研,对山西省Y县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与受助群众呈现出的信任关系现状进行考察,认为需要从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改善基层组织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等方面强化信任关系,这不仅是后扶贫时代对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进一步实践,也能为基层组织与受助群众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但实施反贫困政策与是否脱贫不是一回事。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效果不佳,新中国初期30年冀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使农民集体脱贫的效果也不佳,中国的有效脱贫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中国脱贫的主要特点是脱贫人口多、脱贫速度快、脱贫地区广、总体脱贫稳定性好。中国成功脱贫的要素是:1993年前的脱贫基本归功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1993年之后主要归功于政府系统推进的反贫困政策,其中尤其是扶贫组织建立、机制完善、强有力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脱贫依然还是低水平的,2020年后的反贫困任务主要是提高脱贫标准与缩小相对贫困并行、从一般贫困转向特殊群体、从单维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从农村贫困延伸到城市贫困,尤其要重视的是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把握好城乡扶贫政策侧重点、贫困标准设定与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19-221
首先通过对扶贫的认识,进而了解当前扶贫的重要意义,由此展开对扶贫态势的思考,当前情况下,扶贫的一般措施主要包括经济自由化、资本、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帮扶,然后通过讲解社会保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引出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反贫困,提出反贫困的新思路,需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及加强社会救助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战略,自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区环境复杂多变,致贫原因多样,贫困人员难以精确识别等问题较为突出。本文运用国家视角和地方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精准扶贫落实的困难,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政策和方式。反贫困主要是针对一定区域内的整体贫困,旨在减缓由于贫困问题引发的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做好反贫困工作,有利于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总结反贫困经验是新时期反贫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P村的反贫困经验和成效,是在考察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政府对农业贫困问题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  相似文献   

15.
陈志新  杨巧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94-3396,3439
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系典型的环境制约型地区的贫困.经过20年反贫困的探索与实践,其反贫困的独特经验,如吊庄移民、旅游扶贫试验区、科技扶贫基点等对继续实施国家反贫困政策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上对农村扶贫问题的研究.多是以物质贫困为切入点.而忽视了精神贫困和政治扶贫的重要性。对此.本文概括性地提出了扶贫的多种具体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贫困是困扰人类多年的难题,迄今为止,广泛繁荣下的局部贫困仍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经济、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贫困问题和世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影响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扶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作为曾经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反贫困之路复杂曲折,但同时...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在分析新时期农村反贫困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扶业与扶人并举、区域瞄准与人口瞄准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并从"两项制度"衔接、推进区域连片开发、完善"大扶贫"联动机制和扶贫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健全贫困动态监测与绩效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是要认清贫困农村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绿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政策扶贫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