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太湖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构建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3个方面: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果蔬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和空气净化系统,同时还分析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前景,为太湖地区今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有机农业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户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着生态补偿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农业面源污染较严重和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的环太湖地区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测算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标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获得环太湖地区有机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农业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表明:(1)50%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较为关注,62%的农户对生态补偿有较高的认知度,72%的农户愿意参加农业污染控制,开展清洁农业生产;(2)87.18%的农户认为有机农业生产对环境改善和自身健康有利,80.77%的农户认为有机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可以给生产者带来的价值至少4 500元/(hm~2·年);(3)在设定的4种不同受偿额度下,97%的农户选择非零受偿意愿,经测算,受偿值为6 942.75元/(hm~2·年);(4)在补偿方式上,80.77%的农户更倾向于接受现金补偿,17.94%的农户愿意接受技术和实物补偿。研究结果可以为构建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体系和制定促进环太湖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太湖流域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机农业作为该地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被纳入政府治理太湖污染措施中。文章以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财政支持政策、生产技术水平、产业支撑体系及生产成本收益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科学规划,为环太湖地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具体激励机制;技术突破,建立有机生产系统产业技术体系;突出重点,鼓励有机水稻、蔬菜和水果产业发展;加强宣传,培育国际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桥大队位于太湖平田地区。农作物生产以稻、麦、油菜为主,油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2%,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争取粮油双丰收是这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氮、磷的过量输入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阐述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发展有机农业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太湖水污染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协会农药污染与防治学组,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教授、专家、科技领导干部和部分科技工作者共27人,组成考察组,于1982年6月1日至9日赴江苏省太湖地区进行了农药污染状况的考察。 考察组在南京集合,江苏省农林厅张之谊副厅长介绍了太湖地区农业生产情况。随后考察组沿湖考察了宜兴县茗岭公社,无锡  相似文献   

7.
陈磊山  姜冬梅  陆根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70-11171
以太湖地区为例,指出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农民生活的意识形态及环境科学知识的匮乏是目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认为建设新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应从机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文化建设3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侯博  侯晶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4):134-140
基于太湖流域216位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的特点,并对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农户对农用生产资料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认知度较高,但在决策现实农业生产时,农户的实际行为却不是基于生态环境考虑,出现了农户认知与其生产行为的不一致;农户对低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响应程度普遍不足,低碳新技术在太湖地区“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入户问题突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非农收入、加入农业合作社以及参加农业培训都对农户的低碳农业生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江苏省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由于经济发达,非农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数越来越少,农业收入比重越来越低,如何引导流转土地后的农民致富,值得各方探讨。在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带动下,太湖地区农科所挂钩相城区,专家们以科技为支撑,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太湖地区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该区正在开展农业现代化试验。为了服务于这一试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受江苏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委托,开展了太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太湖地区多目标的农业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了粮食与副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经济发展多目标下的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结构优化设计,并通过在保障粮食与副食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与农业经济产出的优化关系分析,得出了低污限产型、中污保产型和多污增产型不同模式下的农业结构优化方案,为江苏太湖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太湖地区是全国农业生产四大宝地中最有经济价值的地区。七十年代实行农业改制后,以双、三熟为主,粮食产量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适应面广,高产,需肥的特定条件,畜牧业上也形成了以养猪积肥为主的畜禽结构特点。在大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是第一性生产,主要是粮食、秸秆和牧草。畜牧业是第二性生产,主要是肉、蛋、奶和畜肥。实行农牧结合,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前一时期由于缺乏全局性的长远观点,使该地区传统的农、牧、渔、副、特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单一的粮食为主的结构所取代,粮、饲得不到合理安排。养猪业上只求存栏数而忽视出栏出肉率,  相似文献   

13.
莼菜原产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特产蔬菜。莼菜食用嫩梢和初生卷叶,因其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有清热、利尿、消肿和解毒等功效,食用润滑可口,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莼菜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河道、港汊、塘堰均有栽培,有西湖红叶莼菜、太湖绿叶莼菜、淀山湖莼菜、利川红叶莼菜等优良品种。太湖绿叶莼菜原产于江苏太湖地区,叶正面绿色,背面边缘紫红色,中央淡变成绿色,卷叶绿色,其上胶质厚,加工后色泽美观,品质优良,产量高,为理想的加工品种。1.特征特性莼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4.
选取南太湖地区水域、沿岸与内陆代表性站点,利用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自动气象站逐时风向风速记录,分析了该地区风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风要素变化特征、风力资源,提高南太湖水域的风力预报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千分之三点七,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既要估量到太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它存在着的隐患,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水利史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是古今影响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祸患之一。如何治理?历来成为人们关注的严重问题。千百年来,先民为治理太湖水患作了艰苦曲折的斗争,有经验,也有教训。今天的问题,是历史孕育的胚胎。太湖治水既不可执古以律今,亦不可泥今而忘古。追溯太湖洪涝的历史变化,剖析前人的治理之策,探究其间  相似文献   

16.
宋洋 《农家致富》2014,(12):6-7
太湖豇5号豇豆新品种是由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于2010年育成的新品种,属晚熟豇豆类型,适宜江苏各地春秋季大棚或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7.
从稻田筛选与建设、水稻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移栽、科学水分管理、科学合理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适合太湖地区实际情况的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太湖地区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实施芡实大田浅水优质高产栽培是太湖地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留种等方面介绍了大田浅水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太湖地区的芡实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清代江南地区的农业改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江南的农业制度 江南指太湖地区而言。这里的农业生产,一般是一年两熟。夏季作物以水稻为主,冬季栽种“春花”。据清初苏州、崑山、常熟、震泽、嘉定、宜兴、长兴、嘉兴……等地方志資料反映,所謂“春花”,  相似文献   

20.
太湖地区以水污染为特征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是过分追求工业经济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轻视农业发展产生的后果。目前,迫切需要寻求工业与农业协调、工农业生产与环境协调的良性互动机制。文章探索建立新的苏南发展模式,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提出要特别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的转化应用,积极发展作为环境状况指示标杆的现代绿色农业,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