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启动仪式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举行,在全省拉开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序幕。为加强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印发了《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重点支持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与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农村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二十四节气文化正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日渐弱化。通过对专业农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民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分析了节气文化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作为农耕文化的承载者,其发展与农村的社会风貌、生产方式等紧密相关。随着城乡一体化逐渐实施,农村社会遭受到城市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这不仅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更让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文章基于农村社会治理视角,系统梳理农村社会现象及其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有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农村社会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种内生文化,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教育陶冶功能,能够增强人群凝聚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提炼出的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改造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重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农村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以充足养分。我国农村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尤其关于农村非遗存在一些认识方面的误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依托农村非遗营造农村文化保氛围、进行体验教育、加快相关产业发展等促进农村非遗的传承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维持已久的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的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之下也逐渐褪色。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其面临着原有村落、建筑逐渐消失、文化传承主体缺位、文化传承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下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与传统建筑、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意义,认为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总结了当下农村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如农村传统文化屡遭破坏,文化保护机制不完善。提出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当下农村发展相结合的对策措施,强调规划管理机制,实现共享发展目标;拓宽融资渠道,抓好保护开发工程;创立文化品牌,搭建文化传承平台;融合旅游业态,挖掘传统文化魅力;落实创新理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现存的大部分传统古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保护和开发矛盾冲突、村落文化消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村落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认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多方参与、互惠共生,乡土传承、文化真实等原则,提出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和传承等路径。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不失为有效的路径,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助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实现村落文化的全方位保护和延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具有中国历史文化色彩的农耕文化,其传承和保护必须从原有的学者式研究中走出来,在通识教育的视域下走进大学本科教学,培养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研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对该文化的自觉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法榨油这顶传统工艺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机器生产的普及行将销声匿迹。但是,农村土法榨油工艺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意义是不会消亡的。它记录着千百年来基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人们不断地改进工艺、提高劳动效率的精神,并且会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到几代人的意识之中,对于农村土法榨油的回忆,寄托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对传承和保护农村土法榨油工艺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232-233
农村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其蕴含于我国传统文化之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流变与转型带来了荆楚农村体育文化的机遇与困境,使得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等发生了改变,改变的同时也迷失了人们的民族精神家园。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3个方面研究了变迁趋势中社会的流变与转型对荆楚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从社会变迁发展的视野角度构建了以"国家支持"为关键、"社会资源"为基础、"个人参与"为保证、"学校教育"为动力的荆楚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策略,旨在为正确把握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荆楚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走向科学、健康的轨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息县大鼓书是豫南信阳息县及附近地区较有特色的说唱艺术。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大鼓书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17年6月起,笔者通过多次对息县大鼓书的生存状况调研发现,大鼓书传承主体数量急剧减少;艺人能说、会演的书目不多,大多数腔词内容记忆模糊;受众数目有限;技艺传承受阻,后继乏人。在当前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背景下,采取"国家"干预为主导的保护理念进行曲种传承相对有效:政府文化部门应努力做到变"活动"为"行动",尽力做好经济、物质等保障,延续文化传统,推进优秀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民间艺人、学者、社会大众均应树立文化自信的决心,共同行动,致力将息县大鼓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15.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当前,市场经济影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以农耕生产方式孕育的农村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尤其是农村文化面临着保护、发展、重构的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农村文化等都跟随着急剧转变。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把握农村文化的发展走向,使农村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当前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农业考古》2021,(3):263-271
传统村落作为具有多重价值内涵的活态文化遗产,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生产技艺、精神观念、民俗礼仪等文化信息,是乡村社会悠久历史的见证。价值的认知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起点,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已成为保护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钓源村为例,详细分析了钓源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规划的思想和框架,在分级保护规划、高度控制规划、景观风貌规划等层面,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当前传统农耕文化主要面临小农经营者缺乏保护与传承意识、传承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基础发生巨大变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从小农经营者、新型经营主体、政府三方主体考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了人文精神建设的层面。作为农业大国,景观的营建贯穿乡村文化全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景观营造对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梳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乡村民居建筑文化、田园文化景观、家庭生活文化、乡村风习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的影响,来着眼于研究贺州市钟山县里太村传统景观营造时的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方案和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