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地棉极端矮化性状的突变和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在陆地棉品种协作二号中发现一株丛生矮化突变体,它的节间缩短,株高30cm左右。在其自交后代中分离出株高仅为10cm的极端矮化株,丛生矮化株和正常株三种类型。遗传分析表明极端矮化性状是受一个简单的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在纯合体时表现极端矮化性状,在杂合体时呈现丛生矮化性状。新发现的极端矮化性状与早已发现的皱叶矮生性状及叶斑矮化性状表型不同,因此是一种新矮源。  相似文献   

2.
果树矮化砧和矮化中间砧的致矮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长兰 《中国农学通报》2000,16(3):31-32,70
果树矮化砧和矮化中间砧的应用是实现果树矮化密值栽培的重要手段.矮化砧木和矮化中间砧致矮机理的研究无疑对其栽培应用及进一步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同一类型矮化砧和矮化中间砧上常常得出一些表面看似不同的研究结果,并据此得出一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完全相互矛盾的,而是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而这3个方面间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提出了关于果树矮化砧和矮化中间砧的致矮机理.  相似文献   

3.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油料作物。通过杂交育种在油菜上的运用,获得了相较于旧品种在生活力、生长势、抗逆性、适应力、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的新品种,但同时也带来了油菜倒伏与机械化生产率无法提高等问题。水稻和小麦相关的矮化研究与应用是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人们改良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油菜倒伏和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率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油菜矮化育种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围绕甘蓝型油菜矮化基因的遗传特点、基因定位、矮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利用油菜矮化基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玫瑰(Rosa rugosa var.Plena)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园艺植物,有关其微型化体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钻石玫瑰(Rosa Rosasp.)的茎段为外植体,对其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矮化等过程中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及植物延缓剂对植物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合初代培养的培养基成分为MS+6-BA 0.5 mg/L+NAA 0.2 mg/L;继代培养基成分为MS+6-BA 1 mg/L+NAA 0.2 mg/L;矮化所需生长延缓剂浓度CCC为20 mg/L;PP333为0.05 mg/L。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苹果矮砧杂交F1代矮化及促花果性能的分离变异特征,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苹果矮砧新品种,对苹果矮砧Y-B094杂交F1代进行品种嫁接,调查分析了嫁接植株10个指标的分离变异特征及其相关性,并对嫁接植株群体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苹果矮化砧木Y-B094杂交F1代在调查的10个性状上均存在着很大的良种选择潜力;株高属于数量遗传,其他调查性状均属于质量遗传;株高与主枝上的顶花芽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枝上的顶花芽形成的果实个数相关性不显著,与其他调查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聚类分析,把苹果矮化砧木Y-B094杂交F1代划分为3类。矮化性能指标可作为苹果矮砧丰产性早期选择的参考指标;把第2类植株作为进一步选育的群体,129号株作为重点考察选育的优株。  相似文献   

6.
株高决定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和抗倒伏性,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是玉米育种中重要的选择性状之一,因此对控制玉米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源自玉米自交系Mo17的矮化自然突变体gad39进行了表型鉴定、细胞学观察、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赤霉素(GA3)处理等研究。田间种植条件下,整个生育期gad39的株高都明显矮于野生型Mo17,吐丝期仅100.00 cm,与野生型的192.60 cm相比,下降了48.0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gad39的雄穗长度显著变短,节间数目显著减少。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茎秆纵向细胞的宽度和长度显著变小。雄穗变短、节间数目减少和纵向细胞变小是导致gad39植株矮化的主要原因。除植株矮化外, gad39分蘖数增加,穗位降低,茎秆变细,叶片变短和雌穗变短。遗传分析表明, gad39的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控制矮化性状的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长臂td4和td6标记之间。这2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5.34 kb,其间包含一个控制植株矮化的基因D1/ZmGA3ox2。测序发现, gad39中的D1基因具有10个InDels和21个S...  相似文献   

7.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对作物高产性状,高产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愈加深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培育理想株型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株高是高等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而矮生植株抗倒能力强,高产,因而矮化育种对培育理想株型十分重要,矮生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高等作物矮生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水稻、小麦、玉米、黄瓜、西瓜和番茄等主要作物矮生性状的遗传特点、分子标记、矮生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评价,分析了激素对高等植物矮生突变体的调控,提出了高等植物矮生资源的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等植物矮生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株高是影响水稻倒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适度矮化水稻品种有利于提高其抗倒性,进而减少产量损失并提高稻米品质,因此研究矮秆形成的分子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自选1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化宽叶突变体osdwl1,本文对其形态与生理特征、细胞结构差异、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大田条件下,osdwl1矮化宽叶性状始于分蘖期后,成熟期穗长和各茎节长度均极显著短于对照,最终导致株高矮化,究其原因,是由于突变体茎节细胞变短所致;而叶片石蜡切片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osdwl1的叶片小维管束数及其间距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叶片变宽,且其上下表皮的小刺毛数也极显著增加。此外,osdwl1的中上部叶片还表现黄化症状,该性状始于3~4叶期幼苗。生理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孕穗期osdwl1的叶绿体类囊体结构松散,且部分已开始降解,从而导致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Fv/Fm比值均极显著降低,而其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依次极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叶中H2O2及O2-累积,促使丙二醛含量急剧增加。遗传分析表明,osdwl1的矮化宽叶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RM19297与InDel标记ID269-2之间,物理距离为333kb,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DWL1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同砧木对‘长富2号’幼树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基砧、中间砧对‘长富2号’幼树生长、结果习性的影响,确定晋中地区适宜的砧穗组合,对Y系、SH系、‘M26’矮化中间砧幼树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基砧对树体生长量、早花习性的影响较小,矮化中间砧对‘长富2号’矮化、早果、提高果实品质的效果明显,不同矮化中间砧致矮、早花效果依次为‘Y-2’‘Y-1’‘SH1’‘M26’‘Y-3’,其中,‘Y-1’、‘Y-2’矮化中间砧早果性状明显,且能够有效解决‘长富2号’的大小年现象,‘M26’在晋中地区春季易发生抽条现象,建议在晋中地区栽植‘长富2号’时以‘Y-1’、‘Y-2’和‘SH1’中间砧苗木为主。此外,生产中‘Y-2’、‘Y-1’中间砧苗木可采用高密度[株行距(1~1.5)m×(3.5~4)m]栽植,‘SH1’、‘M26’可适当增大株距,采用(1.5~2)m×(3.5~4)m株行距栽植。  相似文献   

10.
苹果新矮砧抗寒性电导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矮化密植是目前苹果栽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许多矮化砧木的抗寒性差,给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近年来,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地区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以M26为中间砧的矮化苹果树相继发生冻害,选育更加适合我国气候特点的苹果矮化砧木,减少生产损失,成为促进苹果矮化栽培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该试验通过探讨苹果矮化砧木抗寒性的电导法测定方法,为新型砧木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研究备受关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便是一种高效的基因功能鉴定方法。VIGS虽然在模式植物以及经济作物上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基础,但在观赏植物领域研究较少。观赏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在对其基因功能进行研究时,利用高效的技术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其观赏性、耐胁迫等品质,实现这些价值。所以,为降低观赏植物栽培成本,提高质量,将VIGS技术用于观赏植物研究,可有效解决传统方法效率低,存在技术瓶颈等问题并实现其价值的统一。本综述对VIGS这项简便、快速的技术的分子机理、体系的优化与发展以及其在观赏植物生长发育、遗传改良、抗胁迫等方面基因功能研究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希望该技术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能够在观赏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为观赏植物基因功能鉴定、品质改良和定向育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观赏木瓜引种观察与应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南方地区的观赏植物资源,在浙江嘉兴地区进行了观赏木瓜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般管理条件下,引进的复色等7个品种生长表现正常,观赏性状优良,可用于庭院、行道树和园林绿化,又可以制作高档艺术盆景,是优良的观赏植物资源。并结合其观赏生物学特性,对其应用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彩叶草株型矮化的化学控制,以其扦插幼苗为材料,通过对其株高及其细胞学特性研究,发现叶面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7000倍液对彩叶草株型具有显著的矮化作用;叶面喷施50%CCC水剂400倍液,矮化效果不显著。细胞学观察表明,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其茎秆表皮细胞长径显著变短,短径无显著变化;茎秆表皮毛显著变短,每个表皮毛的细胞数显著减少;茎秆筛管直径显著变小。多效唑和烯效唑对其细胞伸长和分裂有抑制作用,限制了筛管营养物质的运输,抑制了植株其他部位的生长,这些是使彩叶草株型矮化的主要原因。喷施CCC对彩叶草无显著控矮化作用,但有相应的细胞学变化,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彩叶草的催衰老作用较小,细胞学性状也较稳定,植株较光滑,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是一种较好的彩叶草控矮化剂。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丰富昆山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品种并积极开发利用乡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选取昆山生态森林公园内的60种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由观赏价值系数、濒危系数、繁殖难易系数、抗性系数、蕴藏系数和生境适宜性系数6项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分析,确定60种观赏植物的优先开发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的夏至草、益母草等15种植物在昆山极具推广应用价值,第二类马齿苋、野菊等6种植物也可在园林建设中积极推广,第三类以及第四类共39种植物的推广应用价值意义不大。通过综合评价,可为昆山地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苹果矮化砧木致矮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化密植栽培是现代苹果生产发展的方向,苹果矮化砧是实现苹果矮化密植栽培的主要途径,其致矮机理尚不清楚。揭示苹果矮化砧致矮机理,对加快苹果矮砧育种进程和改进苹果矮砧栽培技术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前人对致矮基因、解剖结构、水分、物质运输、光合特性、酶与酚类物质、激素等7个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致矮部位及致矮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苹果砧木致矮是矮化砧嫁接口、砧段的木质部及韧皮部综合作用的结果,嫁接的矮砧砧段是致矮的主要部位,苹果矮砧可能通过影响根系发育起到致矮作用,并指出今后应利用更为先进的显微仪器和测量软件对苹果矮砧和乔砧砧段解剖结构进行更微观精确地比较;在严格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尽量采取一致的试材,分析不同矮化性砧木在水分、矿质营养、同化物等物质代谢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激素物质合成、信号转导、降解及其互作在致矮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系统地研究,通过多方面研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验证,以求对苹果矮砧致矮机理解释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减少了无效分蘖;Rht3矮秆基因显著加大了旗叶面积,但对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单株成穗和穗长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Rht1+Rht2基因结合没有突出的优势存在:Rht2和Rht3基因结合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性状的作用均为负向最大;上述3种矮秆基因及其不同的结合形式均有显著的使茎秆矮化的作用。因此认为Rht1半矮秆基因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Rht3矮秆基因利用价值则较小。  相似文献   

17.
棕榈科植物作为世界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科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低温和干旱是限制棕榈科植物生长发育和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子。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能直接反映植物抗寒、抗旱能力强弱。简述了近年来棕榈科植物抗寒、抗旱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生理生化变化规律,提出了提高棕榈科植物抗寒、抗旱的方法,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棕榈科植物抗寒、抗旱机理和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隔离区内,以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不育株为供试亲本,用秋水仙素(Col)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孤雌生殖。结果表明,Col和DMSO均具有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同一药剂不同的诱导方法,其诱导效果有差异;小穗剪颖处理的孤雌生殖结实率较高;处理时间和套袋与否对孤雌生殖结实率影响不显著。孤雌生殖纯系在纯度和遗传稳定性方面均接近于对照品种(丰抗8号)。从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的角度,讨论了药物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可行性及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植物在抵抗和适应不良环境时会产生生长缓慢或暂时停顿的休眠现象,打破休眠时所需的有效低温时数称为植物的需冷量。本研究综述了不同需冷量模型并分析了应用情况及效果。Utah模型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且效果较好的估算模型,动力学模型是理论最完善且适用范围最广的估算模型,但仍未推广应用,尤其是国内鲜有报道。需冷量估算模型研究对象主要为休眠芽,对其他休眠器官(球根、种子等)的需冷量研究还不多。与果树等其他园艺作物相比,目前将冷量估算模型应用于观赏植物的研究较少,涉及到植物种类和休眠器官类型都较少。需冷量模型与低温小时数相比能更准确计量及预测解除休眠过程对低温的需求,应用于观赏植物品种区域规划、引种有更好的前景。同时,继续探索需冷量累积的过程中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优化需冷量模型使其在不同气候类型中的应用具有通用型是未来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低温是影响观赏植物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研究观赏植物抗寒性调控改良方法对观赏植物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影响观赏植物抗寒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光照和光周期、水分等外部环境条件,观赏植物自身的遗传基因、生长速率和发育水平等内部因素。传统采用选种育种、抗寒锻炼和抗寒砧木等农林栽培手段培育抗寒性观赏植物;后出现施用外源物质等化学手段培育抗寒性观赏植物;以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观赏植物抗寒性进行遗传改良。本研究从观赏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出发,对调控和改良观赏植物抗寒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未来观赏植物抗寒性改良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