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区氮肥外部成本及稻田氮素经济生态最佳投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以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氮肥的外部成本和稻田经济生态最佳投入量。【方法】采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估算氮肥的外部成本,运用外部不经济性原理和生产函数模型方法研究兼顾农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稻田适宜施氮量。【结果】2002年洞庭湖区因氮肥施用不当带来的渔业损失0.1×107元,饮用水源污染损失1.02×108元,旅游业损失0.9×107元和居住环境损失0.3×107元。每公斤纯氮的外部成本约为0.41元。兼顾生产与农户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138 kg•ha-1,兼顾生产与生态效益的施氮量为137 kg•ha-1。【结论】洞庭湖区实际施氮量已经达到并超过农户经济效益最佳施氮量和生态施氮量,氮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外部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政府在一些氮肥高投入、高污染的县(市)征收环境税。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多年来云南省香料烟施肥技术参数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施肥存在着经验性和盲目性,研究施肥参数指标,为香料烟标准化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414"回归优化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料田间效应,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计算施肥指标参数。【结果】保山香料烟肥料N、P_2O_5、K_2O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208.5、259.84、559.17 kg/hm~2,经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9.59、201.13、398.23 k/ghm2,适宜施肥比例为1∶1.06∶2.10,每100 kg烟叶产量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04、0.43、1.94㎏,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8.72%、5.06%、5.76%,肥料贡献率分别为45.27%、33.24%、7.59%,化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7.69、8.4、1.19 kg/kg,相对产量分别为54.73%、67.76%、92.41%,化肥偏生产力为7.82 kg/kg。【结论】香料烟施肥可参考最佳施肥量和适宜比例结果数据,增加氮肥用量可大幅提高烟叶产量,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磷、钾肥利用率是提高香料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促进香料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施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畜禽废弃物大量堆存等问题, 开展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方法】在黄淮地区选择典型种养结合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以 N 200.0 kg/hm2、 P2O5 96.8 kg/hm2 为参考施肥量(M),研究了不同猪粪有机肥施加量(减量 50%M、M 和增量 100%M)及替代比例(0%M、25%M、50%M、75%M 和 100%M,以氮磷为基准)对油麦菜产量、品质和氮磷 利用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施肥量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结果】在单独施加有机肥且施肥量小于参考施肥 量条件下,油麦菜产量、氮磷利用率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而继续增加施肥量,增产效果不显著,且品质及氮 磷利用率均有所下降。相同施肥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油麦菜氮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可提高其产量、品 质及氮磷利用率。与化肥对照相比,当有机肥替代比例为 25%~75% 时,油麦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 19.4% 和 73.3%(P < 0.05)。有机肥替代比例为 75% 氮磷利用率为最高,较单施化肥提高 30.4% 和 44.9%。【结论】 采用参考施肥量 M 且有机肥替代比例为 75% 处理效果最优,不仅可保证油麦菜产量,还能有效提高品质和氮 磷肥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蔬菜种植合理减量配施有机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降低区域面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钟祥市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50万亩,常年化肥施用量10万t(折纯,下同),每亩平均化肥用量28.6 kg,比测土配方施肥确定的每亩22 kg的最佳施肥量高6.6 kg,相当于每年有2万余t的化肥因为过量施用和施肥方法不合理残留在农田中或流入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要生态区小麦施肥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39  
【目的】分析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小麦的化肥增产效应,为小麦进一步增产和提高化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近年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数据,通过化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小麦施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变化特点。【结果】各区域施肥量水平较高且差异明显,其中黄淮海区施肥量最高,为383 kg.hm-2;北部高原区施肥量最低,为233 kg.hm-2。西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的化肥增产作用高于北部高原区和黄淮海区。化肥偏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区域是西北区,为23.9 kg.kg-1;最低的地区是黄淮海区,为17.4 kg.kg-1。化肥农学效率的最高的地区是西北区,为9.7 kg.kg-1;最低的地区是黄淮海区,为4.2 kg.kg-1。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北区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6%和5.6%,而黄淮海区和北部高原区分别降低了46.0%和12.4%;北部高原区和西北区的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13.7%和10.4%;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分别降低了38.6%和6.24%。【结论】各区域小麦施肥水平明显提高且差异加大,化肥增产作用仍很显著,增产效应差异明显,粮食低产区不一定是化肥高效区。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养分效率仍然是各区域小麦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渭北旱塬苹果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化肥的最佳施用量,为苹果园精准化管理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5年生矮化结果树‘玉华早富’苹果品种为试材,设置6个施肥处理:常规施肥模式(CT),全年施用1.16 kg/株化肥,不施用有机肥,不灌水;双减模式(SJ),全年施用0.92 kg/株化肥和20 kg/株有机肥,不灌水;水肥一体化模式WF1~WF4,全年分别施用0.92,0.78,0.66,0.56 kg/株化肥,施用有机肥和灌水量均相同,分别为20 kg/株和0.12 m3/株,测定不同处理苹果产量、单果质量、果实商品率、肥料偏生产力、果实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总含量等指标。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客观熵权法对各单一指标赋权,再利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最终权重,然后用近似理想解(TOPSIS)法计算苹果综合评价值,建立评价苹果综合指标的数学模型,分析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对苹果综合评价值的影响。【结果】与CT相比,SJ处理苹果单果质量、产量、果实商品率虽有增加,但二者差异均不显著,而肥料偏生产力显著提高;WF1~WF4处理苹果单果质量、果实商品率、肥料偏生产力均明显增加,WF2、WF3处理苹果产量均增加,而WF1、WF4处理苹果产量均降低。与CT相比,WF1~WF4处理果实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硬度及果皮花青苷含量总体无显著变化;挥发性物质种类总体也无显著变化,但其总含量除WF2处理外其余均显著下降。根据TOPSIS法确定的不同施肥处理的苹果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为WF2>WF3>WF4>SJ>WF1>CT。通过综合评价寻优,当化肥施用量为0.73 kg/株时,苹果综合评价值最高,达到了0.72,可知在与CT和SJ处理相比化肥施用量减少37.07%和20.65%的情况下,能提高苹果的综合评价值。【结论】渭北旱塬地区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化肥最佳施用量为0.73 kg/株,其中N 0.28 kg/株,P2O5 0.14 kg/株,K2O 0.31 kg/株,氮、磷、钾肥按照2∶1∶2.2的质量比施用,此条件下苹果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花生施肥效益,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在花生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研究基础上,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施肥模式。【方法】根据近年来在福建花生主产区开展的105个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结合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验技术,确定花生最佳施肥类别数;构建各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确定推荐施肥量,并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的研究。【结果】在各施肥类别间的氮磷钾施肥效应具有显著水平差异条件下,福建花生可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中低产田和低产田等4个施肥类别;高产田的花生施肥效应远高于其他类型田块,中产田及以下的耕地类型应进行土壤改良培肥,才能充分发挥施肥增产潜力。针对各耕地施肥类别对应的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构建的4个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属于典型式,由此建立了基于农学效应的花生氮磷钾推荐施肥量。34个大田对比试验表明,化肥推荐施肥的花生产量平均比习惯施肥增产10.2%,肥料成本下降63元·hm~(-2),净增收2 877元·hm~(-2);平均氮、磷减肥幅度分别为24.9%、38.1%,但增加钾肥用量79.3%。有机肥替代25%化肥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比化肥推荐施肥增产10.6%,净增收1 595元·hm~(-2)。【结论】在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是花生减肥增效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白水县苹果产量及施肥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陕西省白水县"红富士"苹果园的产量和施肥状况进行调查,为苹果园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农户抽样调查和农户座谈的方法,对位于渭北旱塬苹果优生区的陕西省白水县8个苹果主产乡镇的126户农户的"红富士"苹果园的产量及施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白水县"红富士"苹果产量最高为135t/hm2,最低只有5.63t/hm2,平均为26.29t/hm2,总体产量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从果园施肥情况看,88.1%的"红富士"种植户都施用了化肥,47.6%的"红富士"种植户施用了有机肥。白水县"红富士"苹果氮(N)、磷(P2O5)、钾(K2O)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535.28,402.98和309.15kg/hm2,氮(N)、磷(P2O5)、钾(K2O)比例为1∶0.75∶0.58,其中化肥提供的N、P2O5和K2O分别占养分总投入量的88.5%,86.8%和83.6%。施肥量分级结果表明,施氮(N)量<540kg/hm2的苹果园所占比例为60.3%,施磷(P2O5)量<405kg/hm2的果园比例为57.1%,施钾(K2O)量<270kg/hm2的果园比例为60.3%。"红富士"苹果施肥以基肥为主,基肥中N、P2O5和K2O分别占养分总投入量的76.9%,81.1%和79.0%,只有23.1%的"红富士"苹果园有追肥。【结论】白水县"红富士"苹果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红富士"苹果产量普遍较低,增产潜力有待挖掘;养分投入量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有机肥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红富士"苹果生产的需求;基肥和追肥施用比例不合理。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春茬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日光温室番茄的高产优质栽培确定合理的施肥指标。【方法】以“金棚一号”番茄为试材,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设定3个不同的施肥水平(T1.每小区的施肥量为尿素 711.1 g、过磷酸钙1 511.1 g、硫酸钾462.2 g、牛粪46.67 kg;T2.每小区的施肥量为尿素1 066.7 g、过磷酸钙2 266.7 g、硫酸钾693.3 g、牛粪70.00 kg;T3.每小区的施肥量尿素1 422.2 g、过磷酸钙3 022.2 g、硫酸钾924.3 g、牛粪93.33 kg,小区面积4.68 m2)处理,测定番茄果实产量及果实中NO3--N、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T1、T2、T3处理的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11.5%,43.4%和25.5%,其中T2处理的单果质量、小区果数、产量均高于T1和T3处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O3--N、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减小,番茄红素和有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V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因素,T2处理的施肥量最佳。推荐的施肥量为:每hm2施N 1 182.0 kg、P2O5 655.5 kg、K2O 835.5 kg、牛粪168.75 t,在此施肥条件下,番茄可得到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中稻测土配方施肥校正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中稻测土配方施肥校正试验,结果表明:习惯施肥造成磷肥严重过量,钾肥超标,既浪费了肥料,增加了成本,又污染了环境。推荐配方施肥量为纯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120 kg/hm2,N∶P2O5∶K2O=1∶0.4∶0.7。  相似文献   

11.
洛川县苹果果园施肥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陕西省洛川县苹果施肥现状。【方法】2016年7~8月,通过科技小院对当地进行苹果种植与施肥情况调查。【结果】不重视秋施基肥,追肥"一炮轰";中微量元素投入不合理;为追求产量,盲目提高施肥量。【建议】重视秋季基肥的施用,合理调控苹果关键生育期的养分调控;增加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根据产量,合理投入氮磷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甜瓜合理的化肥减施量和有机肥替代量,对甜瓜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为新疆甜瓜高产优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新疆鄯善鲁克沁甜瓜主产区,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有机肥种类、有机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为考察因素,有机肥种类为固体有机肥、液体滴灌有机肥和小麦秸秆;有机肥施用量分别设置为每种有机肥的低、中、高施用量;化肥施用量为常规施肥量、减施化肥15%和30%。化学氮肥为尿素,磷肥为磷酸一铵。测试甜瓜产量、波美度值(含糖量),研究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对甜瓜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有机肥的种类是影响甜瓜产量和含糖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有机肥的施用量,而化肥施用量影响最小。甜瓜减施30%化肥仍能获得最高产量和含糖量。【结论】新疆鄯善地区甜瓜施肥策略可采用减施化肥-有机肥替代技术,最佳组合为有机肥可采用小麦秸秆或有机肥,施用量为450 kg/667 m2,化肥用量较常规施肥可减少30%。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最佳的施肥模式和施肥量,2021年按照甘肃省耕地质量保护管理总站要求,在礼县崖城镇进行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最佳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减少常规施肥量的20%,用腐熟猪粪代替时,代替化肥的腐熟猪粪最佳用量为10 371~20 742 kg/hm2,在此区间内,最大纯收益为14 451.3元/hm2,最高产量为9 883.5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改善目前苹果园过量施肥的现状,探索适合鲁中地区苹果园提质增效的合理施肥方案。【方法】以5年生的‘沂源红’苹果为试材,设置常规施肥(CK)、优化施肥(T1)、300kg/亩和500kg/亩有机肥分别替代10%的化肥、20%的化肥及30%的化肥(T2-T7)八个处理,试验收获期测定苹果亩产、生物学性状及果实品质各项指标。【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苹果的产量和果实品质。与常规施肥相比,各处理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1>T6>T2>T7>T3>T5>T4,且以优化施肥(T1)最显著,产量提高49.54%。同时,优化处理(T1)能够显著提高苹果生物学性状和果实品质:单果重、果实硬度、果型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8.89%、8.33%、21.85%、8.59%、13.16%和35.49%,可滴定酸的含量降低28.89%。【结论】在鲁中地区苹果园中建议采用优化施肥,即每亩全年施用氮肥(折纯)22kg,磷肥(折纯)15kg,钾肥(折纯)22kg,同时施用500kg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有利于增加苹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果实商品性,也有利于鲁中地区苹果园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春小麦品种甘育3号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测土配方试验方案进行了山丹县春小麦配方施肥试验,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N、P、K肥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山丹县春小麦最佳配方施肥量为N142.80 kg/hm~2、P_2O_5182.70 kg/hm~2、K_2O36.15 kg/hm~2,最佳产量为10 407.45 kg/hm~2,最佳配比为1:1.28:0.25;配方施肥能减少化肥用量167.39 kg/hm~2,节约化肥投入成本437.70元/hm~2。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及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陕西省化肥施用现状,科学评价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为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陕西省1987-2016年30年化肥施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该省化肥施用时空分异特点,并采用相关分析模型对其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1987-2013年陕西省化肥施用量、施用强度整体呈现递增趋势,而2013年之后全省化肥施用量、施用强度稳中有降。1987-2016年氮肥比例呈下降趋势,而磷肥和钾肥比例稳步提高,氮磷钾施用比例由1987年的1∶0.20∶0.06逐步调整为2016年的1∶0.41∶0.46。2016年陕西省化肥施用强度达799.48 kg/hm2,属于高度过量水平;陕西省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其中关中化肥施用强度最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2016年陕西省总肥施用风险指数为0.76,化肥施用风险总体属于重度风险等级,其中关中风险最大,陕南次之,陕北最小。【结论】陕西省化肥施用强度高,面源污染环境风险大,且不同区域空间分异明显。在确保作物产量的基础上,为有效实施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管控,陕北可基本维持现有施肥强度,但在施肥结构上应注意减氮增磷补钾;关中应以降低化肥施用强度为抓手,在减肥的基础上注意稳氮提磷减钾;陕南应在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基础上继续优化施肥结构,注意减氮增磷补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化肥减量试验得出水稻最佳施肥方案,从而指导水稻科学施肥、杜绝过量施用化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提质增效,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参数修改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当地紫泥田、中性土壤、中等肥力的水稻田,处理2(普通推荐施肥+有机肥)小区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处理4(普通推荐施肥量减20%+有机肥)相比处理2产量略减,但减肥效果较好,综合比较,推荐当地水稻有机无机配施最佳施肥量为氮肥47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96 kg·hm-2,同时增施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化肥减量施用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峨山县化念镇鲜食玉米化肥施用过量,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耕地质量下降和农业面源污染,通过鲜食玉米化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筛选氮、磷、钾施肥最佳配方,基肥、追肥比例,以及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肥力田块鲜食玉米推荐施肥量为N 495 kg/hm~2、P2O590 kg/hm~2、K2O150 kg/hm2,N∶P2O5∶K2O为1∶0.18∶0.30。本试验可为峨山县鲜食玉米生产提供氮、磷、钾施肥配方和大面积推广化肥减量增产技术提供依据,从而达到节本提质增效,提升耕地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作物平衡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粮食的粮食,要获得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必须注意合理施用肥料。开展平衡施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经济效益而言,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实现平衡施肥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协调施肥品种比例,在每667m^2投入肥料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产量可增加10%,增产粮食65kg,增加收入65元左右;减少目光温室蔬菜过度施肥量,在不减产的情况下,每公顷可减少1800kg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区域差异,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陕西省2000-2008年及各地区2008年的畜牧业生产情况、作物产量、生产资料(化肥和农膜)投入、农村人口等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及各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估算,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从2000年开始,陕西省营养污染物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1.15万t和1538.7473亿m3,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分别降为197.02万t和1197.4060亿m3。农村生活垃圾和作物秸秆耕地负荷从2000年缓慢增长后,分别于2005和2006年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分别为3054.20和6175.11kg/hm2。农膜和化肥投入的耕地负荷则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2008年分别达到9.69和582.43kg/hm2。(2)陕西省11个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分为4类地区:第Ⅰ类地区包括杨凌1个地区,除农膜污染外,营养污染、化肥污染、作物秸秆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排放均很严重,属于重度污染区;第Ⅱ类地区包括西安1个地区,属于化肥施用过量型的中度污染区;第Ⅲ类地区包括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和商洛7个地区,均属于中度污染区,各指标排放量呈现中等排放水平;第Ⅳ类地区包括延安和榆林2个地区,属于轻度污染区。【结论】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明显,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农业非点源污染总体较轻;而关中各地区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总量较大;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耕地负荷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