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区,基于RS与GIS技术开展2009-2011年大豆、玉米的重迎茬监测研究,旨在完善作物重迎茬监测方法,掌握研究区大豆与玉米的重迎茬状况,为黑龙江省垦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友谊农场近三年玉米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与玉米总种植面积占旱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稳定在88%左右;大豆重茬率由2010年的49.28%攀升至2011年的51.75%,玉米重茬率由2010年的43.29%增长到2011年的46.58%;2011年,大豆迎茬率为41.88%,玉米迎茬率达27.81%;友谊农场大豆、玉米重迎茬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东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少、重迎茬率低,西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广、重迎茬率高,中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重迎茬率变化较快;友谊县地貌态势、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外部农业市场环境是造成大豆与玉米种植重迎茬时空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豆重迎茬种植,会减产10~20%.而在生产上重迎茬种植又不可避免,特别是新植果树间作作物主要是大豆,加之近来大豆价格上升使种大豆效益提高,使重迎茬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如何保证重迎茬大豆高产,是大豆生产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谭丽华 《新农业》2004,(11):15-15
大豆重迎茬种植,会减产10%~20%。而在生产上重迎茬种植又不可避免,特别是新植果树间作作物主要是大豆,加之近来大豆价格上升使种大豆效益提高,使重迎茬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如何保证重迎茬大豆高产,是大豆生产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重迎茬大豆营养失调原因及其调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重迎茬大豆的土壤系统监测表明,短期大豆重迎茬种植并不比其它作物消耗的土壤营养元素多。试验证明了凡是对重迎茬大豆有效的营养元素对正茬大豆也同样有效,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施用这些营养元素后,重迎茬大豆增产作用比正茬大豆增产作用大。重迎茬大豆营养失调原因是:根部因受病虫危害而吸收土壤中营养元素能力降低。因此,必须施用营养元素。施用大豆生长所需的多元营养元素,能使重迎茬大豆地上部分正常生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种植大豆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小麦等作物,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近期内重迎茬问题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重迎茬的不良影响。1选用抗病品种在生产上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进行合理轮作,而不得不进行重迎茬种植时,采用相应的增产技术,可使重迎茬所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是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常年种植面积大,导致大豆重迎茬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在我省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的面积达2/3以上。重迎茬对大豆所造成的减产影响十分严重,一般情况下可减产15%左右,严重的能减产30%,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原因。1影响大豆重迎茬的因素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营养偏耗,认为其原因是大豆单一作物在连年种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重迎茬的问题,这给作物生长及作物产量带来很大弊端,因此文章就重迎茬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其种植面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使大豆能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经验,对适合当地的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一、选地整地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重茬或迎茬将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实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及葵花茬和其他杂豆茬。重、迎茬大豆由于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茬口的选择,对夺取农业丰收至关重要。其技术要点是: 一、合理轮作 各种作物都应进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解决营养元素单一的问题,还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良好生育。尤其种植大豆更应合理轮作,现在大豆重迎茬面积逐年上升,一般地区重迎茬面积占30~40%,大豆产区可达50。60%,甚至有的地方不是重,就是迎,很少有正茬,重迎茬减产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40~50%,特别严重地块有绝产现象,  相似文献   

10.
庆安县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庆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经济支柱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重迎茬减产是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三年来我们协同中科院现代化研究所从3个方面研究了减轻或控制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一是以提高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水平为基础.挖掘整体增产潜力,减缓大豆重迎茬危害;二是以防治大豆根部病虫害为突破口,控制大豆重迎茬危害;三是以防治大豆灰斑病,大豆食心虫为重点,提高大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