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正规就业人员相对越来越少,灵活就业人员群体越来越庞大,加之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管理方面日趋成熟,为了减少制度成本和管理成本,只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再合理设计即可。  相似文献   

2.
李龙 《中国农垦》2012,(3):31-32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给农垦企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关怀和努力下,自2008年开始,安徽垦区各企业逐步落实这一政策,使垦区  相似文献   

3.
数字     
“十二五”就业目标:城镇新增4500万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安徽省城镇贫困及问题的现状及产生根源作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贫困层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制度创新不足和政策调整滞后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城镇劳动力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同时相应调整现有的一些政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改革在全国试点的展开,200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整体参加了国家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通过对兵团农八师148团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兵团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灵活就业已成为普遍的就业方式。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单位从业人更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大多为灵活就业。其规模已超过正规就业人员。但如此庞大的劳动群体的社会保障基本上还是空白,直接参加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还有很多难以回避的困难。这一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分析了灵活就业人更参保的现状,针对此现状具体提出了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阿荣旗的国有企业破产、转制,大量企业工人下岗,加上待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组成一支庞大的灵活就业队伍,这部分群体工作不固定,普遍收入偏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从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入手,深入研究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与续接,应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特征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垦区的城镇化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类型。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管理局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分析了垦区城镇化演变过程以及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垦区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1)推进城镇化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转变,着力加强城镇功能建设;(2)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更要加快从现代农业向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加速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3)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的内在机制,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转变;(4)促进城镇化制度创新,为垦区城镇化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实施“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改革,转换了国有农场传统的经营机制,促进了垦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随着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垦区现行农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因此,进一步深化垦区农地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实现垦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促进林农就业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对策,以期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虽然自1992年开始先后对公费医疗制度进行了三次改革,但仍未能改变医疗费逐年超支的局面。因此,应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促进我校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外来人口的医疗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了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城市外来人口在医疗方面存在的就医难等问题,暴露了我国在医疗体制、社会保险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等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要体现社会公平,就要改革现行的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户籍制度,从而改善城市外来人口医疗现状,促进城市社会的安定,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垦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垦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环节,它既涉及到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又影响垦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垦区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国有农场原有社会保障机制与垦区新经济制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有农场社会保障制度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但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框架,以至制约了垦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垦区改革的进程。垦区市场经济新体制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为了适应垦区的经济发展,保证垦区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建立与垦区新经济制度相配套的,适应垦区发展的科学的社会保障新体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垦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垦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环节,它既涉及在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又影响垦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垦区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国有农场原有社会保障机制与垦区新经济制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有农场社会保障制度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讨,但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框架,以至制约了垦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垦区改革的进程,垦区市场经济新体制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为了适应垦区的经济发展,保证垦区现代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及其相配套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成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化壁垒。破除这些制度障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制度平台,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赵录贵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6):20-21,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像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意义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笔者对广西宁明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边境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要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内容,《规划》的颁布意味着长期讨论的问题已成为政策,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理解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平等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过程。这一进程涉及多项制度改革,其中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但基本公共服务所涉及的就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卫生和生育、住房等领域的改革要先行。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实施“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改革,转换了国有农场传统的经营机制,促进了垦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随着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垦区现行农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情况的需要。所以,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非农就业情况以及不同基本社会保险选择是否会对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意愿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2017年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非农就业、基本社会保险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项对宅基地流转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会显著促进农民进行宅基地流转,而且非农就业时间增加、非农就业程度提高会加剧这种流转意愿。农民参加不同的基本社会保险会对宅基地的流转产生不同的影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会在新农合或新农保的“枷锁效应”下被锁定在农业经营生产中,从而抑制宅基地流转,参加城镇养老保险或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倾向于进行宅基地流转,结果正向显著。非农就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交互项说明非农就业时间的增加或非农就业程度的提高会缓解新农合或新农保对农民的“枷锁效应”。最后提出保障农户非农就业福利、注重农户劳动力转移质量以及关注农户与非农就业的相合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